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也是保存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现在,我国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机构都建立了国家档案馆,那么我国历史上的档案馆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细细看来:
夏朝——不详。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虽然现在还没有夏朝档案出土,但根据古史记载以及近世考古成果,夏代已有档案和档案工作是无疑的。至于夏朝档案收藏在哪儿呢,至今也没有文字记录。 商朝——宗庙。商朝给我们留下迄今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殷王朝的档案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分朝代存放,并且有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的价值,其后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档案才陆续发掘面世。甲骨档案出土被称为近代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周朝——天府。周朝的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周的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档案,也是西周的主要档案形式。根据《周礼》记载,西周王朝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场所是天府,也即宗庙收藏机构,反映了周王朝对档案保管的重视。同时,西周开始建立副本制度,副本由各类文书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保存档案的容器称为金匮。我国的“石室金匮”保管档案的传统即始于西周。太史寮是收藏大量档案典籍的史官机构,王室事务总管冢宰也掌管王室档案。各诸侯国以及地方机关中,也建立了相应的档案工作。自周王室东迁开始,原存于周王国的档案开始大量分散到各国。在其后的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中,许多国家保存的档案在国亡之后,流传到社会上。
秦代档案管理体制中,各机关负责保存自己产生的档案。秦代规定,不准把火把带进收藏档案的府库,并由官府派吏值夜看守,由令史巡察其衙署的府库。吏的居舍亦不得靠近档案库。秦代档案的一大特点是石刻档案的大量出现。 两汉时期——石渠阁、兰台、东观等。汉统治者在宫廷内外都建有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东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些都是王朝中央档案库,又是皇家藏书阁。石渠阁(因其建筑特点得名,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渠中导入水围绕阁四周,对于防火防盗十分有利。收藏秦朝的图籍档案),兰台(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位于宫中,隶属于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置兰台令史,收藏内容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章、国家重要律令、地图和郡县计簿等),东观(东汉洛阳宫中殿名,东汉王朝收贮档案典籍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自章帝、和帝始,东观成为王朝收贮档案典籍的中心,藏有历朝注记,尚书所掌档案以及功臣功状和前朝旧典、馆员的人事档案等)延阁、广内、秘也是宫内存放图书档案的殿阁或府库。宗庙(收藏有关列侯功臣所受封时所立的丹书铁券以及功臣所立的功勋的记录)汉代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少量的还有缣帛。虽然西汉时已发明了纸,但使用并不普遍。最著名的居延汉简被称为我国近代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最著名的缣帛档案则是马王堆帛书和帛地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观、兰台。魏、蜀、吴、西晋仍遵汉制,设东观作为集中贮存档案图籍之所。北魏迁都洛阳后,也有东观之设。三国时兰台仍然发挥着作用。宗庙也是重要档案典籍的收藏之所。各王朝中央的尚书、中书、秘书等机关也都聚集了一大批档案典籍。当时,纸张逐渐普及,简牍至南北朝时已基本绝迹。在今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东晋南北朝的文书,被称为吐鲁番文书。 隋唐时期——甲库。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辉煌灿烂的时期。朝廷建立了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新体制。唐高祖时曾设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收藏档案典籍。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唐代除政务文书外,专门档案主要有记注档案、甲历档案(官员人事档案)、赋役档案、舆图档案、律法档案等。敦煌石窟遗书和吐鲁番文书是近代以来发掘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档案的代表。
宋代——架阁库。宋朝国家机关普遍设立的架阁库,是近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架阁库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架阁由数格构成,多层放置,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分门别类、平面排列,既便于查找和利用,又大大增加了保存档案的数量。架阁库不仅是档案保管装具的变革,同时还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宋初,在唐弘文馆基础上,在秘书监和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等机构存贮档案文件,宋太宗年间三馆合称崇文院,并在崇文院中堂设秘阁存贮档案典籍。崇文院、秘阁是王朝中央收藏档案典籍的馆阁。此外,宋朝皇帝还建立专门保管某一皇帝的诏令、谱系、诗文、典籍等档案的机构。宋王朝还设有中央档案库,称金耀门文书库。金耀门文书库主要收贮三司、六部的档案,这些档案在本衙置架阁库存贮一定时期之后,要送交金耀门文书库收存。 元朝——架阁库。元朝沿袭了宋、金架阁库制度,在各级官府中普遍设置了架阁库,专门保管办理完毕并经检察机关检查照过的文案。中书省设有架阁库、蒙古架阁库和回回架阁库;六部分置左部(吏、户、礼)、右部(兵、刑、工)架阁库。枢密院、御史台等中央机关,以及各行台、行省、路、府、州、县都设置有架阁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是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筑而成,是宗庙收贮档案遗风的反映。正殿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主殿是石室,砖只是装饰)。正殿位于1.42米高的石基上,殿内金匮置于1.42米高的石台上。整个殿身是无梁建筑,屋顶为拱顶,墙壁有特殊的厚度(南北墙6米,东西墙3米)。两侧对开窗户。正南五座卷门,每座约重两吨,这些特点,都很适于保存档案。砖石结构既可防火又可防震,坚固耐久。殿内高台既可泄水,又可防潮。特殊厚度的墙壁可以避免室外温度急剧变化对室温的影响,有利于控制室内温度(冬天保持15℃上下,夏天不超过25℃,库内档案最适宜温度14℃-18℃)对开窗户和拱顶便于通风,五座卷门运送档案出入方便。皇史宬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和玉牒。这些档案均收贮于楠木制作的鎏金铜皮包制金匮内。 
中央档案库——文渊阁库楼、内阁大库。文渊阁库楼是明朝时的中央档案库,库房结构都是砖城形式,门为石梁石柱,铁叶包门扇。楼分两层,上层筑长方洞口为窗,石柱、边柱以生铁筑成直棂窗,用以采光通风,又可防盗防火。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保存着内阁和宫廷重要的档案文献。主要有官文书、起居注、史书,官修的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等书籍的稿本,因修史而征集的档案材料,内阁各机关日常公事的档案稿件,以及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内阁大库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紧邻内阁大堂,由东、西两座库房构成。大库是砖木结构,东西两库室内均为重楼,室内梁柱、楼板、楼梯全为木植,室内光线黑暗。门窗均为铁皮包面,窗户装有铁栏。 
专门档案库——后湖黄册库。黄册库是明洪武初年建立的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因建在南京后湖小岛上,集中保管黄册,故名。专门记载后湖黄册库情况的《后湖志》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也是唯一的关于档案库的专著。据《后湖志》记载,至明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各岛共建有库房667间,收藏黄册153万多册,工作人员最多时达1400多人。由于黄册直接关系明王朝的集权统治和经济命脉,因此朱元璋对保管黄册的库房建筑十分重视。后湖黄册库的库房是东西相向的,且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这是为适应湖上空气湿度大的特点而设计的。整座库房坐落在湖中岛屿上,既利于防火,又便于防卫。尽管明永乐年间,将都城迁往北京,但考虑到后湖黄册库的自然地理特点,终明一世黄册库没有迁移。 
地方机关档案库——架阁库。地方各级机关如省布政使司、按察司、州、府、县等也设置了架阁库。据《古今图书集成·考工部》统计,当时设库约有二百处。其名称不一,有称架阁库(堂)、黄册库、案牍库(所)、案册库、册籍所、造册局、贮册库、册库堂等。库房建筑、管理也较前进步。如江西布政司黄册库有库房50间,每库房各自出入,互相隔绝。有池贮水,以防火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