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静在培训销售人员 50多岁的高静比实际年龄看年轻,她曾是常州糖烟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资深业务经理。从18岁初涉职场到两年前退休,她把最美好的芳华岁月奉献给了常州商业,她说,她的前半生,亲眼见证了常州糖烟酒公司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商业模式,向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的蜕变过程,其间有过失落、有过震撼,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 未能进入心仪行业,却误打误撞,上了个令人羡慕的 1982年,高中毕业的高静走上社会,参加了常州市劳动局首次招工统一考试。当时,常州城里最红火最让人眼馋的行业是电子系统,但因为眼睛近视,她无奈而懵懂地被招入“江苏省常州市糖业烟酒公司”,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商业企业,正式成为全国首批试行的劳动合同制工人。 
刚刚参加工作的高静。 
1983年,高静(前排左一)参加培训时,与优秀学员合影。 凭借招工考试的优异成绩和新职工培训时的良好表现,进入公司后,高静被分到了公司直属的副食品批发部做仓库保管员。报到后她才知道,这个批发部当时是掌控全市副食品和香烟流通的中心,当时烟草尚未分离出去,它不但覆盖当时常州一市三县所有的烟酒副食品店,周边的江阴、丹阳、宜兴、扬中等县的供销社副食品店的货源也大多来自这个批发部。虽然当时已经改革开放几年了,但计划经济尚未完全打破,能在这个批发部上班是令人羡慕的。 高静记得,上班第二年,烟草专卖公司开始筹备,并于1984年成立。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当年分家时,除了原本负责烟草业务的员工,竟然没人愿意被分到烟草公司,原因竟然是“当时香烟一到货,人人都要帮着搬运,比较辛苦”。 十几分钟,2000箱方便面一抢而空,计划经济下的批发生意完全朝南坐 1984年,全国开始流行大型的批发市场。常州糖烟酒公司也在广化桥旁开设了集公司下属各批发部于一体的批发市场,公司更名为“常州糖烟酒总公司”。在当时商业系统员工普遍学历较低的环境中,高中学历的高静已算佼佼者,于是她被选中,从仓库保管员岗位调到了批发市场的窗口担任收款工作。从此,她开始见识各种有价票证,以及仍富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各种领导的批条。 那时候,像“麦乳精”这样很多在市面上难买到的商品,在这里领导批个条就能买得到。那个年代的产妇生了孩子只有红糖和鸡蛋吃,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红糖都要凭票计划供应,“麦乳精”绝对是当时的高档营养品了。由此可见,计划经济下的副食品资源有多紧俏。 那时的茅台酒才7.80元一瓶,却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十八大名酒在内,只有凭公司老总的批条才能买。更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商店,每天从老百姓手里回收用于购买指定商品的票证,这些票证再回流到糖烟酒公司的批发部,每天清点和粘贴各种票券成了高静和同事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依然相对匮乏,举个例子:中萃方便面在当时卖得异常火爆,每次送货车一进仓库,一车2000箱还没等卸完货,短短十几分钟就批发掉了,因为各门店的采购人员一大早就趴在批发部柜台上等着了,回门店转手一卖,那真是躺着赚啊! 
1984年,公司智力竞赛得奖。前排左一为高静。 参与龙凤汤圆营销,大受震撼,“原来销售可以这样做!” 这样的大好形势并没有延续多久,随着商品货源的逐渐丰富以及流通渠道的多样化,零售商对货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在苏南地区小有名气的常州斗巷批发市场开始红火,分流了不少小的零售商店。高静回忆,当时公司的业务首次面临困境,出现滑坡。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按市政府的要求,除了百年老店“瑞和泰”被留在了公司,其他所有原来隶属公司的大小零售商店被下放到了各区管辖,这些店分下去没多久便被个人承包了。计划经济的体制被彻底打破。 时至1993年,公司为了拓宽商品渠道,开始引进冷饮速冻食品的销售,选派包括高静在内的四名员工成立专项销售组。高静回忆,她初次接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品牌营销理念就源于此时,让她大开眼界的是台湾品牌“龙凤汤圆”。当时,龙凤公司从台湾派来了区域经理指导和协助工作,一系列的市场化操作手段让她大感震撼:原来销售可以这样做! 有一次,高静和同事们在南大街的瑞和泰商场举办了一场试吃促销活动,她记得煮汤圆的还是两只简陋的煤球炉。上世纪90年代初,常州市民根本没见过这样的促销活动,经过时只是好奇地看看,却不好意思试吃,来自台湾的区域经理主动上前介绍产品特色,热情地把试吃的水饺、汤圆端到市民面前让他们品尝。不一会儿,老南大街原本不宽的马路便挤满了人,加上适时推出的优惠价格和小礼品的赠送,平时人们不敢问津的高端货品不到一天便卖空了。活动连做三天,效果完全超出预期。这次市场促销活动令高静和同事们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计划经济时的“坐商”变成市场经济需要的“行商”。此后,业务员上门店做销售逐渐被列入基本的工作范畴。 有了与台湾龙凤公司合作的经验,糖烟酒公司又把几个品牌交给高静负责,让她得到了更多参与市场营销的实践机会。 艰难谈判,产品打进国际大卖场 高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商品营销经理人,还是在2003年。 当时,常州糖烟酒公司赢得了“金龙鱼”在常州地区的总经销权。这个世界知名企业的营销理念是“厂商一家”,他们定期对经销商的业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经销商针对不同客户,从商品铺市到陈列促销都进行规范操作,还有专门的督察人员不定期的检查实施效果。高静作为品牌经理兼任督察,这期间她从理论到实践,学习和尝试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商品营销理念和操作系统,她说,当时的感觉是如获至宝,一下开阔了视野,对于销售的理解也豁然开朗。 后来,随着国际型大卖场的进入,公司的产品要进卖场销售,必须与各大卖场采购经理进行谈判,从商品进场到陈列、促销、返利,每个细节都要一一落实。高静记得,乐购系统在江苏的第一个门店“武进乐购”开业之际,她代表公司带着产品目录前往谈合作,期间遇到一个十分苛刻的采购经理,在年度返利上一点没有让步的意思,当时的局面既紧张又微妙。高静不卑不亢、审时度势,凭借公司掌控着十几个国际一线大品牌的优势,在这名采购经理面前不动声色地把这一优势一再扩大,让他体会到不合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最终顺利地把公司的产品全部打入,圆满完成了合同谈判。 高静说,她的三十多年职业生涯,见证了常州糖烟酒公司的兴衰历程,也见证了商业批发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开放的经过。一次次的改制,一次次的产品更换,几经沉浮、历尽艰辛,桩桩件件犹历历在目,让她毕生难忘。 
群众小百货商店?在哪里?没听说过嘛。”的确,对于90后甚至一些85后来说,群众小百货可能是个陌生的名词。 在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常州南大街上的群众小百货商店,比今天的一众网红店的势头大多了。顾客自发排着长队买东西是店门口的常态,这是跟有些雇人排队的网红店最大的不同。 本世纪初,随着南大街的改造,群众小百货商店正式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当年的员工们,也多是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 当年,在群众小百货,凡是能拆开卖的,都拆开了 1982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冯越明报考了营业员,很快就被录取了,从此开始了她在群众小百货商店4年的工作生涯。 冯越明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的白猫牌洗洁精第一次进到门店里,3.4元一桶的价格让很多顾客想买又下不了手,毕竟,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十桶洗洁精。店里再一次拿出卖洗发水、雪花膏时用过的老招数:把大桶装拆开来,零拷。 当时的群众小百货有三个柜台:小百货、小五金、化妆品,化妆品柜台最贵的面霜,是上海家化的珍珠银耳霜,2.54元一瓶,普通一些的面霜、洗发膏、头油,主要有雅霜、百雀羚、牡丹、海鸥等牌子,都是零拷,全都可以从大桶里挖出来零卖。 膏状质地的化妆品,怎么称量呢?冯越明说,有办法。像雪花膏,是用一片大概两个手指宽的竹片把雪花膏挖出来,然后用天平称量。 当然,在结婚这样的人生重要日子,2.54元一瓶的珍珠银耳霜是标配也是必备,冯越明说,那时候新人置办结婚用品,要买一个镜箱,同时在店里把梳子、镜子、珍珠银耳霜等梳妆用的东西全都配齐,放进镜箱里。“珍珠银耳霜是红色盖子,买一瓶,既讨个喜气,也有了面子。” 当年,在群众小百货,1分钱可以买到两根针 针线、钮扣、鞋带、钉子,所谓小百货,就是平常人家过日子必须会用到的种种小玩意。这些小百货,在大型百货商店里也有卖,但是品种不全,或者有的店根本不屑于卖。 1980年进入群众小百货上班的顾玲说,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只有三五十元,物价低,钱很值钱,店里最便宜的商品是缝衣针,1分钱可以买到两根针,贵的商品也只有三五元,没有超过10元钱的商品。要结婚的新人来置办婚礼用品中零零碎碎的小件,三四十元就能买全了。 由于一次可以买齐很多小东西,市区、乡下的顾客都涌到这里来,除了七八月份稍微清淡点,其他月份都是旺季,冯越明说,店门前几乎每天都要排队,在店里做营业员很辛苦,但又是自豪的。 据冯越明和顾玲回忆,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群众小百货商店都是没有空调的,只有一台大电扇,由于店门朝西,夏天太阳西照热得不行,冬天不管多冷店门都必须大开着迎客,连个门帘都没有。有一次,冯越明上班时在左手上戴了一只手套,被领导看到了让她立刻摘下来。 店里当时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员工,售货、进货、值班全都是娘子军团在干。百货店当时的进货渠道是吊桥路上的一家物资批发站,距离店里虽然不算远,但踩着三轮车搬一车货回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员工们每天晚上还要轮流值班,两人一组睡在店里,每天早上7点半开门营业,值班的人最迟6点半就要起来,打扫卫生、到双桂坊泡开水。 当年的群众小百货,虽然已经消失 繁华了近百年的南大街,依然热闹 
1600多种小商品,单价一分钱以下的商品有80种,一分至一角钱的商品有270种,商品花色、规格齐全。“别处没有的,这里都找得到。”就是这样一家专门卖低价日用品的商店,还捧回了省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秒杀现今一众网红店的南大街群众小百货商店,到底在哪里呢? 冯越明说,当年,群众小百货是百货公司下属企业之一,那时的南大街,一条街上全都是百货公司下属单位,位于南大街上马元巷附近的群众小百货,对面有银丝面馆,商店里的员工们经常到对面去吃午饭。1985年,群众小百货重建过一次,从原来的一层店面扩大到了两层。 从季全保等本地民俗学家们编撰的《毓秀钟楼地名考》中得知,南大街作为常州最早的商业街,大约建成于100年前,这里渐渐成为众多商家开设零售店铺的理想之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聚集了瑞和泰、常州药店、永安百货、光明文化用品、蓝天服饰、义大绸布店、鸿泰布行、和平电影院、少儿书店等多家综合百货店和专门用品店。 本世纪初,经过大规模改造后的南大街,成了市中心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东西宽120米、南北长600米的区域内,大型百货商场、专门零售店、本地特色餐饮店、超市、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等都集聚于此,再加上后来莱蒙都会商业街的建成投运,更是奠定了南大街、莱蒙一带作为市中心商业繁华区的地位,也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连她88岁的老母亲,都会淘宝了 从1980年进店,到2000年左右离开,顾玲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群众小百货商店。 本世纪初,下岗的顾玲回了家。如今,她的主要任务是在家里照顾即将90岁的父母亲,陪他们说话、给他们洗衣服、料理一日三餐,日子平淡得像已经断航的老运河水一样,连个浪花都不会再飞溅出来。 自从有了“万能的淘宝”,顾玲一家人也被“网”了进去,最先学会的是年轻一代,顾玲的儿子又教会了她,还教了顾玲88岁的老母亲。“我妈妈最喜欢用平板电脑淘宝,看到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把链接发给我儿子让他帮忙买。” 现在,顾玲自己也淘宝,但都是买一些小东西,她在网上买过一次衣服,但是收到后一看面料,跟照片上的差距太大了,交涉后卖家不肯退也不肯换,只肯便宜点让她收了货。“那时候人家来群众小百货,图的就是质量放心、价格安心。自己上网买东西以后发现,跟我以前做营业员的时候很不一样。” 网购大潮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实体店的生意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辉煌,排队交款、取货注定已成为几代人心中久远的回忆。 
一直在商业领域做到退休的冯越明,也成了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一分子,凡是不想到店里去买的她都网购;电视里推荐的外地美食,她到淘宝上一搜下个单;天气热的时候不想做饭,就到美团或饿了么上点一份外卖。“上网主要靠自学、到附近的银行跟年轻人学,实在不行就到卖手机给我的专卖店去让他们教我。” 唯一不变的,是冯越明对上海家化的真爱,当年结婚时她舍得砸下一年多工资买进口夏普彩电,但是脸上擦的,还是珍珠银耳霜。大商场是买不到珍珠银耳霜了,超市还能见到,再不行上淘宝,搞活动时比实体店划算。 2017年,常州电商交易额超过3000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的身影在市场上渐渐减少,市场经济日益繁华,体现在商业零售领域,一是买东西不再要各种票和券了,二是国营商店不再是顾客唯一的选择,群众小百货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比如,城南的九洲小商品市场、城中的路桥日用品市场、城东的金三角批发市场,在小商品市场里,顾客可以享受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的乐趣。 2008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正式撩开了网购的面纱,网购全年不打烊的经营模式,让无数网友从此踏上了天天剁手、月月吃土的不归路,小至缝衣针大至汽车别墅,无论是国产货还是洋品牌,万能的淘宝能满足你的所有购物欲望,常州的网友们还能经常享受到“江浙沪包邮”的优惠。 地处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长三角,常州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相当迅速,据常州市商务局统计,2017年,常州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0亿人民币,同时还涌现了一批知名天猫店、电商平台。今年,我市新动力创业梦工场、融商智投跨境电商众创空间、龙道创客汇、WINGBASE——横林双创基地、意工厂众创空间等5家单位还获评首批“江苏省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培育试点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