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元帅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曾经提到,1943年3月,他的军队曾经截获了德军的情报,显示德军准备在库尔斯克发起一场大规模的会战。而在此前,德军曼施坦因元帅刚刚组织了一场哈尔科夫反击战,创造了军事历史上的奇迹,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击败苏军,扭转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颓势,重新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外界猜测,德军会发扬一贯的闪电战风格,即将立刻乘胜追击,苏联及其盟国都开始捏了一把汗。 
而这场战役直到7月15日才爆发,这大大出乎了苏军的意料,也与德军自二战以来的闪电战风格格格不入。当库尔斯克会战爆发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两个当时世界上陆军最强大的国家,把自己全部的力量,用了长达四个月时间中集中起来,准备来个毕其功于一役。 从1943年7月15日到8月27日,苏德两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和飞机大会战,如果仅以单场战役来论,这也是阵亡士兵最多的一场大战。战后德国军事家们和苏联军事家门给出的战损数据有一些差异,但大致规模却没有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中立权威资料通常认为此战: 苏德双方分别投入了190万人和90万人的军队,最终苏联损失80万人、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 
战前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我们知道,最终德军遭到了大败,德军四分之一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的坦克飞机都报销了。历史课本上评论“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会战,败局已定。”而战后德军各类资料中也显示,军官们当时也很清楚,德军的失败不可挽回了。 然而我们注意到,整个苏德战争才能够1941年6月爆发,到1945年5月结束,一共经历了四年。但是在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如何坚持了四年?物质和信念上,他们是怎样把失败又延长了两年时间? 当然,首先这里有精神和思想作用左右。德军深受种族论洗脑,部分人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都对自己国家取得最终胜利深信不疑。而且德军也深深知道,自己的行为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后退必然受到强烈的报复,求生欲也决定了他们不能撤退。 曼施坦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谈及从库尔斯克战场后退时的想法:“不惜一切代价防止集团军被敌人纵深突破所分割,避免遭到第6集团军的命运。”而朱可夫回忆录中也提到,苏军最高统帅部不希望在战争结束前这些德军或者逃回德国。 要知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30万德第6集团军,投降的时候还有9万多,当他们从战俘营返回德国时,只剩下了6000人。当然,战争初期苏联战俘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德国人自己心里也有数。双方也算是红眼知己,有这个因素在其中,德军的反抗自然也是很强烈的。 第二个因素,德国当时要想翻盘,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他们心中仍然有希望支撑。工业革命之后,颠覆性的技术已经让人类大开眼界,冷兵器时代不可想象的“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成为了常有的事情,一个人只需要一挺机关枪和足够的弹药,抵挡1万人没有任何问题。德军当时还在指望自己后方的研究所,他们设计了几款颠覆性的武器很快就要问世了。 194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表啤酒馆宴会讲话,他指出:尽管目前我们打不到美国,但有一个国家离我们很近,我们会击中力量对付它。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因为那年德国科学家跟他保证,年底之前火箭弹就会完工。 如果当时德国研制出大威力的导弹,很快就将有能力干掉英国,英国方面非常紧张,11月8日当天开始,侦察机没有一天耽搁,终日在法国北部盘旋,担心德国的火箭弹到来。包括美国先行问世的原子弹,这些先进的武器都是德国人实实在在可以挽回战局的希望。所幸的是,德军最终还是没有抢在灭亡之前拥有这些武器。 第三个因素,德国军官们即使失败,也是有所等待的,所以他们要继续坚持一段时间。他们所要等待的,就是美英法从东线的登陆。德军自二号人物戈林以下,多数有单独对美英媾和的想法。虽然《联合国家宣言》中规定,任何国家不得单独与法西斯国家媾和,但事实上,苏联至今没有与日本签订二战和平协议或者停战协议,其余25个国家却单独对日本媾和,可见美英苏之间的承诺和宣言并不可靠。 
比如著名的隆美尔元帅,之所以最后被卷入了刺杀希特勒的案件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曾经在案发前与盟军接触过,围绕单独向美英投降进行了商谈。而1945年希特勒自杀前不久,约德尔等人迫不及待的跑到法国向美英投降。像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一大批德国名将,在1945年1月份左右纷纷举家搬迁到德国西部。他们经过坚决的抵抗,等到了美国和英国军队的到来。也可以理解的是,如果苏联当时占据了德国全境,这些二战军官很难有命来写回忆录。 有了所惧怕的,也有了各种希望的支撑,德国人在已知必败的情况下,将战争时间延长了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