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海盐电业发展的记忆

2013-06-15 作者:陈林飞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1978年,浙江省海盐县六里公社农电管理站成立揭牌仪式

“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这是浙江省海盐籍先锋派作家余华在自传中对家乡的描述。

 和余华一样,经历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盐人,都或多或少有着类似这样的记忆:在海盐县城的要道海滨路两旁,种植着茂密的梧桐树,而每间隔十来棵梧桐树,就矗立着一根木头电线杆,电线杆比梧桐树略高出一截,电线杆之间有数条黑色粗圆的输电线连接,这些电线杆和输电线给单调的街景增添了一份“现代化”气息。

 这张拍摄于1958年的老照片就是当年海盐电厂职工在检修发电机组时拍摄的。据现年81岁的电力工人徐耐生回忆:“这是1台25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当时海盐电厂共有4台发电机组,总容量90千瓦,主要以煤炭为燃料进行发电,这是海盐县唯一的供电模式。当时海盐电厂只有10多名职工,宿舍安排在离厂不远的三营操场那边,以便利工作。电厂发电主要是供应县城照明,白天是不发电的,只有晚上才供电。因此,负责机组发电的同事都是晚上上夜班,白天休息。”徐耐生是在这一年的9月20日进入海盐电厂(海盐供电局前身)工作的,当时电厂坐落在县城秀水桥边(今海盐电力商场大厦处),他是电厂的线路工,跟着师傅负责外面线路的检修维护工作,每天穿梭于县城的大街小巷。他说:“当时条件艰苦,工具、维修材料等都要自己扛着,一天下来,衣服常常要干、湿好几回;晚上睡觉是打地铺的,大家同住在一间屋里。但工资不错,每人每月可拿到18元,因此,大家干劲很足,也很快乐。”

1958年,浙江省海盐电厂职工在检修发电机组

 徐耐生老人的回忆只是海盐电业近百年历史轨迹中的一个小片断。据史料记载,海盐电业始于1920年,当时由张幼仪等商家私人筹资1万银元,在县城武原镇上创办了一家“昌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电容量为17千瓦。1926年,海盐县沈荡镇也创办了一家发电容量为17千瓦的“普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后来由于时局动荡,这两家公司都几度濒临倒闭。20世纪60年代初,海盐县建立了地方国营电力公司,80年代初,海盐电力公司改名为海盐县供电局,随后,海盐电业输变电设施建设进入统一有序发展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1983年,海盐县年供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1992年,海盐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能源部农村电气化标准的县。

 迈入21世纪,海盐电业翻开了规范化、智能化的新篇章。电网网架不断完善,供电能力显著提高,为海盐的经济社会发展送上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据相关档案资料记载:“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突破26亿千瓦时,创下海盐供区年用电量最高纪录。海盐县供电局改名为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

 百年海盐电业,弹指一挥间。放眼海盐大地,输电线如同一条条经纬线纵横城乡,海盐电业走过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伟大发展历程,海盐的电力人也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书写出了一个个业界奇迹,完成了从濒临倒闭到行业标杆的华丽蜕变。而这些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海盐电力事业发展最初阶段的珍贵记忆。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