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档案文化 Archives Culture / 5期


发布日期: 2013 - 06 - 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台湾小石浦村的“中国梦”口述实录

文/史亚萍 沈延红

   在象山县石浦镇东南处约270海里的海面上,有一群美丽的岛屿,叫渔山列岛。1955年2月,渔山岛一带的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岛上的男女老幼487人带到台湾,如意娘娘塑身也被请走。渔山岛人赴台后,台湾当局曾两次听取他们的意见,最终把如意娘娘塑身安置在与石浦地形地貌极为相似的台东县富冈新村。富冈新村被称为“台湾小石浦村”,村中建了“海神庙”。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石浦村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1500余人的大村庄,但村民们始终难以割舍与大陆的血缘亲情,依然说着象山石浦方言,延续着石浦的乡风民俗。
    2013年2月,象山县档案局启动了《台湾小石浦村的“中国梦”》口述建档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小石浦村村民口述资料整理、建档和相关书籍的出版等。目前已完成25位小石浦村村民口述建档任务,其中部分小石浦村村民的口述内容根据原象山县台办主任史亚萍于2010年4月赴台湾开展小石浦村村民采访工作形成的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这些口述档案资料记载了小石浦村村民的坎坷经历、人生感怀和内心期盼,翻开这些档案资料,小石浦村的前世今生、小石浦村人与大陆隔不断的血脉亲情、小石浦村的如意信俗等乡风民俗、台湾小石浦村几代人回归家乡的殷切期盼和祝福祖国的美好心愿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那质朴话语中流露出的赤子情怀,令人动容、使人感怀。

    柯位林(1923—2010):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渔山岛居民487人带到台湾。撤退前,以我为代表的渔民,决心要把如意娘娘装箱带到台湾。国民党士兵阻拦“如意娘娘”塑身下船,我大胆地向正在岛上巡视的“国防会议副秘书长”蒋经国求助。我说,如果如意娘娘塑身不下船,全体村民不去台湾。蒋经国当时讲了10个字:“可以,可以。搬上去,搬上去。”就这样渔山岛如意娘娘塑身得以跨越海峡来到台湾。按照故乡传统习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六月十八、七月初六是如意信俗的三大节日,我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平安。如今,如意信俗在台湾小石浦村发扬光大,但她的根还是在大陆石浦。

    柯受雄(1961—):“如意娘娘”迎亲省亲活动拉近了两岸石浦人的感情, 我们两岸石浦人商定,今后每届中国开渔节都要举行如意信俗省亲迎亲仪式,让两岸兄弟姐妹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陈昌福(1956—):这几年,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年龄的增大,我心中为家乡尽点心、出份力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如果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我会把赚来的钱全部捐献给家乡的教育基金,同时我会带动更多的台商来象山投资。我相信,通过两岸的交流和合作,一定能共同谱写象台合作新篇章,促进家乡的繁荣与发展 。

    陈威光(1992—):以前大陆情况只能在书本和电视上看到,听妈妈说要来象山参加开渔节,我想象着象山也许是个偏僻落后的小渔村。几天来亲眼目睹了象山的美景,感到万分惊喜,我看到大陆建设得这么好,环境这么美,比想象中要好得多,许多地方比台湾繁荣。象山每年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开渔节,家乡人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精神令人敬佩。等我回到台湾,我要让同学、家人和朋友到大陆来走走、看看,感受大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当地的风俗民情,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两岸文化交流多做些事情 。

    朱德宝(1950—)朱小宝(1953—):象山石浦的妈祖娘娘是姐姐,台湾小石浦的如意娘娘是妹妹。由于种种原因,姐妹俩分离了。这次回家认亲,目的在于“饮水思源”,期望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此促进两岸的交流,让更多的台胞来家乡祭拜,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陈坤昌(1952—):我们老一辈人都在渔山长大,总希望着有一天回到故乡,看看故乡的变化。2007年9月15日上午,我们小石浦村村民参加了开渔节的祭海仪式。神圣的祭祀,让我们对大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海就像生育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懂得保护海洋。晚上,我们参加了妈祖巡岸活动。台湾有类似的巡游活动,但规模不大。看到这么多的现代渔船、这么豪放的渔家汉子和这么具有魅力的文化习俗,我只有一句话:祝象山的渔家好汉满载而归。这次来,总算圆了我回家的梦。

    柯位方(1928—):1955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陆撤退时将我们全村带去了。我家出来的时候是4个兄弟、2个姐妹,还有1个姐姐去了外婆家,留在了大陆。在船上看到大海茫茫,我很害怕,不知何去何从。到了台湾,我发现大陆的海最深为30米,而这里最浅的海也有100多公尺,这让我们劳作很不习惯,但为了生活被迫适应这里的环境。当时家里条件非常艰苦,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我做梦都想回家。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都56年了,子女长大了,我们老了。大陆一开放,我就回家去,到现在已经去了23次了,而且我每年都去,太想家了。

    陈翠娥(1936—):20岁那年,与丈夫、公婆一起来台湾。到台湾后,蒋总统来富冈新村看过我们2次,当时我是村里妇女会代表,见到了蒋总统。他与我们聊了家常,问问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情况。临走时还与我们村里7位代表合照留影,这张照片至今还保存着。

    柯冬香(1921—2012):1955年2月全村男女老幼背井离乡,跟随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离开的那一天,我肩上背着一个孩子,两手牵着两个孩子,肚里怀着一个孩子,一共带了四个孩子出来,别的一件物品没带出来。到台湾两年里,国民党政府给了我们基本生活费用。后来,我家养猪,生活很苦没饭吃,一天吃一餐或者两餐薄粥汤,当时我很害怕小孩养不大,天天看着孩子们,夜里偷偷地流泪。现在子女都长大了,我也儿孙满堂。2008年,“如意娘娘”回家省亲,我们全家报名参加了,那是我第一次回家。

    江德林(1949—):我一直很想回家看看家乡的亲人,可以说朝思暮想。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实现了我回家的梦。2008年、2009年我跟村里的“如意娘娘” 回家省亲团连续去了大陆两次,到了家乡见到了亲人,见到了渔山的老乡,见到了渔山岛的灯塔,真是感慨万千,儿时在渔山岛玩耍的情景历历在目。如果明年“如意娘娘”再回家省亲,我还要跟着她一起回去。
        
    陈珠茂(1964—):我的奶奶叫朱宋梅,1906年出生,当时来台湾时49岁,是年龄最大的一个,现在也是小石浦村最年长的老人。我叫陈珠茂,是她孙子,我是在台湾台东出生的。我家有6位兄弟,我的父母亲都已经过世了,在世时回过家乡一趟。1989年,我哥哥带着奶奶一起回去看过我外婆。奶奶现在虽然行动不方便,但脑子里还是清楚记得我们这些孙子辈和曾孙辈的。

    蒋根娥(1935—):2011年,县里举办第十四届开渔节,姐姐随小石浦村团来到象山,我们才得以相见,想不到这一别竟60多年,我们姐妹俩恍若梦中,见面后禁不住相拥而泣。当年的两个小丫头,如今已成了耄耋老人,我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滞,让亲情多延续。2012年的开渔节,姐姐虽然身体不好,但也坚持随团来看我,一次次相见的喜悦,一回回离别的伤感,一缕缕白发的增添,都扯不断我们姐妹情的纽带。

    赵阿清(1950—):我3岁时与父亲离别,等再次重逢的时候,是在1988年,当时我已经41岁了。在这38年中,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父亲。1988年,我接到台胞站工作人员的电话,说父亲已经在回家乡的路上,在台胞站宿一晚后,第二天将赴檀头山与我们相聚。我听后,一夜未眠,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语。上午10点左右,我们父子终于见面了,一见面就抱头痛哭。父亲在我家住了一个月才返回台湾。之后,我们就经常联系,2009年我们全家还在台湾过了年。我和父亲都希望祖国能早点统一,我也能为父亲多尽点做儿子的孝心。

    柯正章(1933—): 故乡的山,故乡的海,故乡的情,永远抹不去心头这一份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是我们共有的家,这里有我们共同的梦,这里有我们永远的名字——象山。

    李青木(1929—):当初离开渔山岛时,我们或是垂髫儿童,或是力壮青年,如今重回故土时已是满头银发、儿孙满堂。到岸后,亲人们早已等候在那里,诉说着离别的思念。到村后转了一圈,发现村庄已经大变样了,根本找不到我们原先住过的茅草房,唯一不变的就是50年前我们喝的井水,现在的乡亲还在饮用。我忍不住上前舀起井水,喝了几口,故乡的水依旧那么甜。是的,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爱的故乡。

    史永康(1936— ):我18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到渔山岛,然后去台湾。2007年,我与妻子来到阔别多年的老家黄公岙,见到了堂兄一家。亲人相见,每个人情绪激动得无法言语,眼里都含着泪花。堂兄紧紧拉着我的手,哽咽地说:“回来好,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们了!”之后,堂兄迫不及待地拿家谱给我看。虽然我们已离家多年,但家谱里依然清晰地记载着我和我三个儿子的名字。我知道,一峡海水永远无法割断我们的寻根之路,即使过了半个世纪,不变的还是那份记忆、那份血缘亲情。做了多少年的梦,此刻终于梦圆了。

    柯财兴(1942—):1955年,我们全家都被国民党抓去台湾。之后,父母都相继在台湾过世。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回家乡给祖父母祭祀。2007年,我有幸随团来到家乡渔山岛。芳草萋萋多少事,先祖坟头谁来祭。50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青山虽然依旧,可原先安置祖父母坟墓的地方如今已是一条公路。我们也只有凭着原先的一点记忆,在路边给祖父母祭祀,以告慰在天之灵的先祖们,聊表我们的孝心。

    虽然海峡隔开了两岸,但始终隔不断小石浦村人对祖国和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今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从连接海峡两岸同胞情谊、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大局出发,积极开展“台湾小石浦村的‘中国梦’”口述建档工作,这是象山档案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作者单位:象山县档案局

<< < 1 23456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