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为群众送什么?
——象山档案服务送形象送尊严送梦想
文/沈伟光
这些年来,各级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群众送实惠、送文化、送政策、送感情等行之有效,深受欢迎。在新形势下,群众还缺什么,我们还能送什么?象山县档案局的工作实践证明:只要“习惯于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做事”,为群众送服务的天地就非常广阔,就能够大有作为。
送形象
一封信“十件事”。2012年4月9日,象山县档案局局长史亚萍收到郑仁和从上海寄来的求助信,希望查找能证明其与父郑必铃之间父子关系的档案,以便向台湾方面出具相关证明,将其父的骨灰迁移大陆安葬。史亚萍收到信后一刻也没耽搁,亲自牵头开展工作,至少做了十件事,例如:查阅全县民国户籍档案,检索有关信息,找出相关档案原件,电话通知郑仁和,信函快递上海,并向县台联会通报,提前做好查档接待工作,等等。
一句话“十份情”。4月10日,郑仁和就派儿子郑峰赶到象山。当郑峰看到祖父的亲笔签名签章、户籍清册等档案原件时激动不已,哽咽着说:“以前我对祖父基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是这些档案让我真正了解了祖父的生平。档案的价值太大了,找到了档案,祖父终于可以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了。”15日,郑仁和给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写了一封感谢信:“家父祖籍浙江象山,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台湾,后因病去世。现我们有愿望将其骨灰迁还大陆,却因可提供办理手续的材料很少无法完成。在求助于象山县档案局史亚萍局长后,得到大力协助,很快在民国户籍档案中查到有力证明……对此深表感谢。”杨冬权随即对此作出指示,并派报社记者专赴象山采访。6月1日,《中国档案报》以“档案是我跨越海峡寻找父亲的航船——83岁老人郑仁和讲述查档寻父的经历”为题,在头版头条作了长篇报道。
一页档“十年功”。从一封群众来信的办理,我们看到了象山县档案局为民服务的真本领。为郑仁和查档之所以便捷高效,是因为县档案馆的1.2万余卷民国档案已全部被数字化,方便群众利用的档案资源平台已建成,花大力气整合的民生档案资源已经上网公开了20万条目。如此后台过硬,才能前台出彩。两年来,象山县档案馆共解答群众咨询1708件,出具证明568份。建立了“三核心三承诺”机制:效率核心、限时承诺,优质核心、态度承诺,为民核心、公开承诺;做到“四服务”:函电待查,下班延时,假日预约,查档代办。史亚萍说:“为群众送服务,不仅要做给群众看,还要留给群众一些念想,让群众从机关作风的细节上见微知著,把党员干部的好形象送给群众。”
送尊严
待群众要真心。县档案局副局长吴光曙说:“群众的事无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机关工作的大事。”2012年4月10日,局里收到县委有关调查老人周某某工作经历的转办信。在查阅未果的情况下,史亚萍于次日上午专门赴敬老院拜访老人,当面答复查档情况。期间了解到老人已经享受了有关政策,史亚萍又耐心细致地作了解释工作。老人对机关能够快速工作、上门答复的作风非常满意,说:“看到政府有这份真心,我就满足了。”
待群众要用心。档案干部最大的特点是默默坚守、甘于奉献。这种形象,比较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但是,随着档案部门直接服务群众的机会增多,每一次政府出台惠民政策,档案部门就会迎来一次“查档潮”,机关作风也会经受全新检验。县档案局党组成员高文学说:“工作愈忙愈要用心,要让群众从我们的工作中感受到公民的尊严。”2002年9月12日,工作人员在查找王阿根档案时,发现老人1951年被评为宁波市劳动模范,但没有享受劳模补贴,便立即与县总工会联系,反映情况;后又发现老人的民国档案出生年龄是1919年,身份证却是1926年,便主动为他出具证明,让老人享受了高龄补贴。
待群众要有心。县档案局党组成员周荷英说:“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待父母一样待群众,做服务群众的有心人。”象山县档案馆的档案服务坚持做到“六个一”,即干部群众一样态度、生人熟人一样对待、忙时闲时一样周到、单位个人一样欢迎、查阅咨询一样细致、来人来函一样处理;要求工作人员做到“三规范”,即语言规范,讲普通话,使用“您好”、“请坐”等敬语,禁用“我不管”、“我要下班了,快点”等不尊重群众的用语;规范态度,做到一句问候、一杯茶水、一把椅子、一张笑脸、一声再见,对待咨询不厌烦,对待意见耐心听,对待批评不争辩;规范仪表,举止端庄、大方自然、姿势端正,女同志不浓妆艳抹。2010年以来,局机关收到表扬信1000余封,2011年局班子届末考核被县委评为进步奖,2012年乡村文化记忆基地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全县思想文化创新奖。县档案局党组成员杨勇说:“为群众送服务,还要能够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尊重群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谅群众,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关爱群众,把群众当亲人作朋友,聊得上天、听得进话、办得好事。”
送梦想
梦在开始地方。中国梦,也包括台湾同胞的梦。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从渔山岛(属象山县石浦镇)撤退时,将岛上487人迁至台湾台东县的富冈新村,象山台胞思乡心切,便将居住的村庄称为“台湾小石浦村”。台湾同胞思乡梦连着中国梦。2013年2月25日,县档案局发出文件,启动了“台湾小石浦村人的中国梦”口述档案工作,记录象山台胞的祖国统一中国梦,2013年6月完成了口述记录工作。
梦在百姓之中。中国梦,是每个老百姓的梦。县档案局拓展服务空间,用自己的“看家本领”,为老百姓送上“生活幸福、人生出彩”的好梦想。2012年,在方家岙村建立了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半年来,共接待乡村游客5000余人,为农家客栈百姓增加了收入,为该村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强村奠定了基础。2012年3月,完成了象山方言建档工作,实现了“原住民”的方言文化梦想,编研出版《象山方言词汇汇编》工具书和1万张光盘分送群众,留住“即将消失的乡音”。2013年全面启动乡村记忆工程、企业和社区记忆之窗、渔记忆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对接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指导各村挖掘和传承村落文化。2013年4月,在全县开展家庭建档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记录百姓幸福生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2013年,还在完成“海盐晒制”千年技艺传承人史奇刚、“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 仪式主持传承人韩素莲、象山“唱新闻”、剪纸艺术家谢才华等口述档案的基础上,启动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晒盐文化、渔家号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档案工作。
梦在我们脚下。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要靠全体中国人辛勤劳动来实现。实现中国梦,档案部门应有作为、能有作为,“象山经验”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档案系统还形成了许多成功的实践与经验,例如:桐乡市“名人档案装点精神富有”、杭州市上城区“方言档案筑牢百姓梦想”、绍兴县“乡村记忆共建精神家园”、江山市“典型家谱留住文化的根”、磐安县“老兵档案唱响最美声音”、嘉兴市南湖区“美食档案找回舌尖记忆”、省档案局“记忆浙江记录当下今典”等等,这些都说明,档案部门能够凭借自身的空间、时间、人才、技术、资源等比较优势,为人民群众送上一个个真真切切的好梦想。
“象山经验”的启示是,只有把老百姓的一个个具体梦想转化为工作的目标与行动,少谈不着边际的“大思路”,多送换位思考后的“真梦想”,脚踏实地工作,才能共筑共圆人民群众的学习梦、生活梦、健康梦、成功梦,“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作者单位:浙江省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