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和化”
——从中日古都水利系统的设置谈起
文/施梦嘉
隋唐时代,以遣隋使、遣唐使为开端,中日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徐徐展开。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以及留学生到中国,开始学习中国文化技术,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和土木建筑技术。在此过程中,日本结合本国实际建立了“藤原京”、“平城京”、“长冈京”、“平安京”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名都。
一、 隋唐长安城的水利系统设置
水利系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源泉和命脉,古代建都时都会把水利系统的设置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据档案史料记载,隋唐长安城“以渠导水入城者三:一曰龙首渠,自城东南导浐,至长乐坡酾为二渠,一渠北流入苑,一经通化门兴庆宫,自皇城入太极宫;二曰永安渠,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北流入苑注渭;三曰清明渠,导泬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由皇城入太极宫。”此三渠入城后,经过城内各坊、里、湖泊后顺利北上,除了承担供水任务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发挥了排水作用。三渠从东、西、南三面环绕长安城,形成脉络状水系,既沟通了宫廷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增添了长安城的美丽风姿。
有关隋唐长安城的排水设施,除史料记载以外,考古发掘也提供了大量资料。据考古探测得知,长安城的排水系统是比较完善的。长安城有南北并列14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11条大街。这些街道将全城划分为108个坊,整齐有序地分布在朱雀大街的两侧。从外廓城北城墙至南城墙,南北一十三坊,象征“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四坊,象征“一年四季”;南北九坊,象征《周礼》的“王城九逵”。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云:“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明,整个长安城仿佛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隔为了一方方的“棋盘格”。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居民坊里,成为隋唐长安城布局的一个显著特征。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
这种里坊的排列方式对排水有一定意义,长安城内的排水系统也比较完备。为便于排水,路面中间较高,两边稍低,靠路面的两侧或一侧修有水沟,称之为御沟。沟的宽度均在2.5米以上,一般都是口宽底窄,两壁倾斜。例如,皇城以南200余米处朱雀大街西侧的水沟形制是沟上口宽3.3米,底宽2.34米,沟东壁深2.1米,沟西壁深1.7米,断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沟两壁均呈76度的坡度,沟壁修制光整,未加木板或砌砖,沟底很平。一般的街坊也设有类似的排水系统。
但从实际效果看,长安城排水系统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据文献记载,隋唐长安城的街道路面除了个别地段铺有沙石以外,基本上是黄土路面,遇风则尘土飞扬,遇雨雪则泥泞不堪。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长安秋雨十日泥”。据《旧唐书五行志》记载:“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连日大雨,长安城内平地水深四尺以上,是年国中大饥。”据《唐会要》卷四十四《水灾下》载: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京师大水风雨,毁屋扬瓦,人有压死者,水积于城南,深达数丈余,入明德门犹渐车幅”。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六月,“京师大雨,含元殿一柱倾,市中水深三尺,坏坊民二千家”。若是小雨,亦可导致道路泥泞,以至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九月一日“敕朝官遇泥雨准仪制令停朝参”。据《三藏法师传》所记,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玄奘迎接大慈恩寺碑时,因雨后道路泥泞难行,日期推迟了六七日之久。后来在长安城主要街道正中铺设了沙道(称为“沙堤”),以防水防泥,保障百官朝路的畅通和重要事情的正常进行。但这只是消极防御,并未能彻底根除水患。由于排水能力较差,隋唐长安城水灾的频率和灾害程度是很突出的。
二、日本平城京的水利系统设置
公元708年,日本元明天皇在今奈良市西部近郊仿照中国唐朝长安城建筑修建了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的都城,称为“平城京”。在710年至789年的日本奈良时代,平城京作为七代天皇的国都,进入鼎盛时期。日本从藤原京时期开始,到营建新的都城平城京,在选定宫都位置、着手营建宫都时,受到了中国“四神相应”(“四神”即:东—青龙—大河,南—朱雀—池,西—白虎—大道,北—玄武—山)和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这一点从和铜元年(公元708年)二月十五日日本元明天皇颁布的诏书“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宜建都邑” 中就可以得见(即认为有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神守护着平城宫,认定这里是四神护佑适宜天子居住的地方)。
除上述因素外,平城京位置的选定还充分考虑了环境和地形对于排水系统的影响。在排水系统的设置上,虽然长安城与平城京颇为相似,比如,平城京全城主干道路的路面均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脊梁骨”状,主干大道的两侧都设有2.5米左右宽的排水沟。但是平城京的规划设计,在学习长安城优点的同时,也克服了长安城排水能力差的劣势。在排水系统的设置上,日本建造者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全面布局和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一,利用海拔落差合理解决排水问题。平城京右京四坊的海拔高度为80米,京中心平坦地的海拔高度约为60米,高差为20米左右;外京东端的海拔高度为90米,与左京四坊的高差约为30米。考古发掘可表明,当时的规划设计者巧妙利用了这种落差,实施了条坊制,破解了排水难题。
第二,排水沟渠的设计十分到位。据考证,平城京无论是大路、小路还是条坊道路的两侧都挖了排水用的沟渠。其中大路的侧沟宽幅约为1.5米~4米左右,小路的侧沟宽幅约为1米左右,朱雀大街的侧沟宽幅达到6米左右,深度为1.5米。平城京的朱雀大街宽约70米左右,虽只相当于长安150米的一半,但两旁的排水沟却没有相应地按比例缩小。朱雀大路左右有侧沟,沿路种有柳树、槐树等树木,形成一条林荫路。唐朝和新罗的外国使节曾通过这里前往平城京。无论是京内大路,还是小路甚至是侧沟的设置,设计者都基于地形的考虑下了一番大功夫。当时作为平城京主干排水沟的是秋窱川和佐保川这两条沟渠,发挥了重要的排水和运送物资的功能。与长安城多喜欢采用明渠、明沟排水,而较少使用暗渠的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平城京的建造者在多处使用了暗渠排水沟,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排水设施。宫城内还设置了五条贯穿南北的主干排水沟,使官衙的水可以集中排放。
第三,在雨水处理上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平城京所在地区具有多雨的地理气候特点,不像隋唐长安城那样是位于内陆地区的。据考证:日本一年四季雨水充足,年降雨量达1600至1700毫米,从早春至夏季的作物生长期,尤其是6至7月的梅雨季节经常下雨,每年夏秋两季的几次台风也会带来大量雨水,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排水,就有可能酿成洪灾,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为此,平城京(也包括其他一些日本古都)的宫城和京城,在京城内的建筑物周围,设置了一种专门用于排放雨水的沟,被称为“雨落沟”,这种“雨落沟”能起到接收屋顶流下的雨水的功能。在内里和朝堂院都有这种排水设备的存在,在回廊下还设置凝灰岩制的暗渠,以帮助排水。宫城内的每一幢建筑都设了排水沟,各沟在官衙内部呈网状分布,形成一个十分合理的下水道网。
通过日本平城京的水利系统设置,我们看到日本在规划和建设之时,充分考虑到自身需要,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变化和创新,努力使“唐和融会”、“唐风和化”,这种创新发展思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省社科规划立项课题《论日本建筑文化发展中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以中日两国古都规划和布局的相异之处为例》成果,项目编号为09JDSX005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