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谦与《八华山志》
文/沈新军 李 敏
一、许谦其人及《八华山志》的由来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浙江东阳人,元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元时期婺学集大成者。师承元“金华四子”之金履祥,刻苦勤奋,尽得其传,学识渊博,天文地理、食货刑法、文字音韵等,无不通晓。《元史》称赞其为“于书无不观,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一生素志恬淡,屡辞官府荐举,以教书育人为业,学生遍天下。为人师表四十多年,至诚至淳,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内外殚尽,世人尊称“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观史治忽几微》、《诗集传名物钞》等书,收入《四库全书》。卒谥“文懿”,清雍正年间从祀孔庙。
元朝延祐年间,患了眼疾的许谦回到东阳八华书院,开始了在家乡教书育人的讲学生涯,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八华书院,因此“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成为历代东阳尊师重教之象征。明朝中叶,有识之士在八华书院附近创办彭山书院,并搜集相关文献著作,编纂成许谦在八华书院讲学活动的《八华山志》。嗣后许氏裔孙广搜方志丛书、国史家乘,拟欲重编《八华山志》,终因内容缺佚不全等主客观原因而作罢。1936年浙江省举办“文献展览会”,派员征集《八华山志》,后因刻本残缺、抄本错杂无缘文献展览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存文献,使之免遭战争破坏,许氏裔孙遍访旧志,收集相关文章著作重新编修志书,活字雕版印刷发行了一百五十册,并特别说明,“志无版权,好古君子,修整印行,不胜感德”,免费使用,不收版费。
二、《八华山志》的内容
根据明朝进士出身、并累官至大理寺评事的楼如山“序”文记载,初刻本《八华山志》共分四卷:“前二卷,首图像及白云公诸名贤嘉章。后二卷,则录八华、彭山诗文”。民国版的《八华山志》仿照了原志的编纂体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分六款。卷上“名胜志、院宇志”,详细介绍八华山形势名胜、物产胜迹,收录《八华书院沿革》、《八华精舍义田记》、《重修八华书院碑记》等文献资料,追溯八华书院以及彭山书院兴建过程;卷中“道统志、崇学志”,前者详述许谦在八华书院的活动,罗列许谦制定的《八华学规》、《童稚学规》,以及许谦在八华书院撰著的《答门人问》等内容,后者搜集《金仁山、许白云立谥咨文》等后人尊崇许谦的疏议书文;卷下“胜事志、艺文志”收集许谦在八华山撰写的文赋书启等“白云遗著”,以及后人对景抒情、追怀许谦等人的诗文。全书景物描写以山势上下为先后,人文叙述以生活时间为顺序,集中而完整地反映了许谦在八华书院的讲学全貌。
三、《八华山志》的文献价值
正如《八华山志原序》所反映的那样,因为许谦“白云氏继绝学于东南,上接真承,下开来学”,而峰峦拔翠、擅胜幻奇的八华山“则由(许谦)白云氏讲道显”,名闻于世,所以《八华山志》的主题内容,自然围绕许谦而展开,着重展示了甚少为世人所知的许谦在八华书院的讲学历史。
(一)介绍许谦讲学期间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
根据《八华山志》中的《八华山禁谕告示》等内容可知,在八华书院创办前后,许谦讲学的条件十分艰苦,基本是在八华山的景睦庵、迎华观等私人庵堂里传经授业。这与许谦自嘲诗中“陋室趣独便、天章手自校”,“思神窥我牖、屋漏常自保”的情形相吻合。即使清乾隆年间八华书院重新扩建,改为前后二进、面阔三间,厢房各四间,其建筑规模仍然相当狭小简陋。但这并没有改变许谦超脱俗世、以讲课授徒为乐的人生理念。在许谦看来,“当年无鼎肉”、“更无弦歌声”的八华书院的清贫生活,只是坚定节操、磨砺人生的小插曲,授课之余暇,许谦与学生们一起,漫步山顶,欣赏风景,对景当歌,写下了《三月十五夜登迎华观》等极富哲理的诗赋文章,成为后人研究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反映许谦主师席八华书院的教学内容
从捍卫传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角度出发,许谦拟定了《八华讲义》、《八华学规》、《童稚学规》,作为八华书院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们“学圣贤言行”,“观书毋泛”、“做事毋惰”、“讲议毋哗”、“勿作无益”、“勿外敬内慢”、“依样子着实为善去恶”,恪守父子之仁、君臣之义、夫妇之礼、长幼之智、朋友之信。许谦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日常规范的培养,如长幼、尊卑之间,坐则长居上,幼居下;立则长居中,幼居侧;行则长居前,幼居后。不能混淆逾越……只有从平常的生活细节做起,培养起良好的言行举止,“事事着实”,“同归于善”,才能在学业上、德操上大有长进,最后达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预期目标。
(三)突出许谦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许谦在《八华讲义》中自称,自己智力并非有大过人之处,只是“惟为学之功不间断耳”,所以他要求八华书院的学生,“不可以小有才而陵于人,当自黾勉以求进;不可以无知识而畏人,当自奋发以力学”。并根据学生的天赋才能,实施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推行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解其所惑,讨论讲贯,终日无倦。摄其粗疎,入于密微”。许谦十分憎恶被统治者粉饰为文治武功的科举制度,“独不以科举之文授人”,不教授学生科举应试文章,而且高调地强调,这是“义、利之所由分也”,是趋利崇义的分水岭,没有任何调和的回旋余地,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性。
(四)揭示许谦萌生退意并离开八华书院的原因
由于八华书院在创办过程中,自始自终面临着经济拮据的现实问题,所以许谦屡屡有准备搬迁至另外地方办学的意向。为此,他写下《游里城栖霞寺众将迁书塾》、《附蒋声父和将迁书塾韵》等诗文,倾吐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特别在《蒋声父和前韵后众不果迁、再用韵》一文中,许谦有些懊悔地写道,“南山有畸人,闭户独却扫。中军(指萧北野)招我来,云边琼瑶草。我将飞佩游,谁构如簧巧。争夸魏有珠,不悟楚无宝。……甚矣犹自欺,卑哉亦堪悼”。意思是只信任朋友之间“构如簧巧”的夸夸其谈,“争夸魏有珠”,却没有觉悟到东阳的落后不堪,“不悟楚无宝”,从而来到八华书院,过着“自欺”又“堪悼”的生活,颇有大器小用、明珠暗投之感觉。所以当其侄子去世以后,许谦以料理丧事为由,离开东阳,返回金华,继续其传经授业的教书生涯。在《赠许三畏留别三首》诗中,许谦勉励学生,“大逵虽九达,捷径嫌多岐。刚明履中正,君子贵自持”,也发出了“我亦观尔成、岂忍言别离”的感叹之词,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华书院因为有许谦主师席,名闻遐迩,学者云从影随;同时也由于许谦的离去,每况愈下,直至衰败,呈昙花一现之现象,仅存在了短暂的两年时间,但在此期间,许谦制订了《八华讲义》、《童稚学规》等有关书院教育的规矩章法以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成为研究许谦教育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贵素材。
《八华山志》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学术研究价值,对于发扬光大许谦的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开展东阳地方文化史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东阳市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