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田歌
文/卓颖颖
嘉善“田歌”,又称“山歌”、“田山歌”,上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将之称为“田歌”并流传开来,自此“田歌”便约定俗成,成为正式名称。它主要流行在浙江的嘉善、上海的青浦和江苏的吴江这样一个三角地带。
(一)
嘉善田歌共有七个曲调,即“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秧歌”、“埭头歌”、“羊骚头”、“嗨罗调”。曲调节拍以慢板为主,也有一拍一字、一拍二字甚至一拍三字的“急急歌”,总体风格是节拍徐缓悠长,旋律委婉舒展,抒情性强。 田歌的歌词,以七言四句为基础,多衬字、衬词,形成独特的杂言、长言句式,“急急歌”则为百余字的扩充句式;表达方式上,多用吴音俚语以及谐音双关,形成与众不同的“吴歌”特征;题材内容上,以反映吴地农村生活为主,思想情感的表达含蓄婉转。
田歌的演唱场合和人数组合一般比较自由,不同田歌曲调有不同的演唱场合。如“滴落声”调可以在田头劳动、乘凉时唱,还可以在摇船时唱;“落秧歌”调是在落秧时唱;“大头歌”主要在耥田时唱,也可以在乘凉时唱。田歌唱起来,声音高昂粗吭,在平原上久久回荡,专家称之为有和声的民歌。在演唱人数的组合上,一般多是一人演唱,也有歌班的组合。歌班由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成员分工明确,互不相混。歌班组合是其他江南民歌演唱所未见的。嘉善田歌的代表作有《五姑娘》、《呆老公》、《小犀牛》、《四个姑娘去踏车》等。
田歌在嘉善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众多的田歌手演绎着不同的演唱风格,他们主要有两种师承方式:家传和师徒学唱。代表人物有沈少泉、吴福庭、俞叙兴、袁小妹、吕顺宝、蒋晓康、闻玉珍、顾友珍、顾秀珍等。其中嘉善县姚庄镇的顾友珍、顾秀珍姐妹作为嘉善田歌的主要传承人,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二)
嘉善田歌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郭茂清编的《乐府诗选》“吴声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明清直至民国早期,嘉善田歌在乡间非常盛行,那时人们常常组织歌班,不但隔畈斗胜,农闲时还到邻村去斗歌;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嘉善田歌在战乱中逐渐衰落。
建国以后,嘉善田歌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在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和努力下,得以逐渐复兴。1957年,一些文化工作者在当地文化馆的组织下挖掘搜集嘉善田歌,并系统编撰了两辑《田歌资料》。一些老田歌手也在这个时期,纷纷复出演唱。20世纪50年代末,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始改编老田歌的曲调并填写新词,这样就产生了新田歌,如《黄浦太湖结成亲》、《毛主席像红太阳》、《送粮》等。“文革”期间,嘉善田歌经历了一个低潮期,一度被人淡忘。“文革”以后,嘉善田歌再度兴旺起来。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如《阿拉老公》、《插秧妹子》、《阿拉村里能介好》等优秀作品,并先后参加省市文化汇演。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录制了一组由金梅创作的新嘉善田歌,成为与其他国家、城市电台进行文化交流的曲目。1991年,由嘉善电视台拍摄的音乐专题片《乡韵》先后在省、市和中央台七套中播出,嘉善田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西塘拍摄由嘉善实验小学学生表演的田歌《放鸭歌》,并在中央七套的节目中播放。2004年,根据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五姑娘”改编创作而来的音乐剧《五姑娘》摘得全国第十一届文华奖“文华大奖”,使嘉善田歌的名声有了新的提升。2005年,嘉善田歌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08年嘉善田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田间劳作逐步被电气化和现代化设备所取代,同时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地方方言日渐被淡化,这使得田歌的传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为此,嘉善县文化部门专门将保护田歌列为“文化名县建设”内容之一,每年拨专款用于对田歌的保护和发展,每两年举办一次田歌节,还在丁栅中心学校建立了嘉善田歌传承基地,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嘉善田歌,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嘉善县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