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早期的“夹带” 每年的高考季,对莘莘学子们来说都无异有着非常的意义。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说还好,但有个别“不自信”的同学为了取得高分,不惜铤而走险“赌”一把。今年高考首日就有媒体曝光某省高考发生替考事件,高考刚结束,多地通报的高考作弊案例又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其实,替考古代就有,被称为“倩代”,作弊的“小抄”被称为“夹带”。 “夹带”算是古代作弊各法中一种相对经济实惠且普遍的方法,士子们通过将《四书》《五经》等八股文考试用书变小,字体压缩,抑或将一些经典词句抄于绢、布、纸之上,然后缝进衣服,或藏在头发、食物、鞋底中带入考场作弊。 安徽省黄山市档案馆珍藏的几份“夹带”征集来源于该市休宁县,此县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了19名文武状元,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美称。此档案为清代早期“夹带”,具体年代不详,其宽16厘米、长89厘米,板绫质,部分残破,颜色微微泛黄,双面从右至左用米粒般大小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竖抄了子曰之类的词句和作者本人的见解,其中一卷抄写的是关于伦理纲常和孝悌的论说:“是知纲常有定体而圣人有定分、则孝俤之口身可为敦本睦族之谊。抑知伦理有制度尧舜必尽职则孝悌之量即可以推于九族之亲。”这可能是当年士子猜题所作的文章,字体轻盈飘逸、秀丽端正。单面5300余字,双面共万余字,不得不佩服这位仁兄的眼力以及当时的抄写功力。 在古代,科举考试几乎是读书人仅有的出路,是贫寒士子们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徽商于明清纵横商界数百年,他们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但依然崇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解?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崇拜,也是他们深知并认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关系家族的命运。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正是古代士子们寒窗苦读真正的动力所在。这一件件“夹带”承载着古徽州厚重的历史记忆流传至今,实为珍贵,但同时它也折射出了我国科举考试史上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