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八月初七,戚继光签批的申文 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着一批明代的档案,戚继光手迹就在其中。这些档案的发现说起来还是一个偶然的过程。 沈阳是清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当时被称为盛京,这里有清朝入关前的皇宫,即陪都宫殿。在清军入关后,盛京的宫殿作为清朝的发迹之处,备受朝廷的重视,专门派人看守和维护。这里保存有大量清前期的文物和由北京送来的文物与书籍。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处成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对收藏的文物进行清理。清前期的文物有一部分是发布命令用的信物——信牌,还有一些当时宫中使用的屏风。在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信牌的封套里发现了一些写有文字的纸张,经过辨认,为明代辽东都司的档案;在揭裱屏风时,又发现了一些作为衬纸糊在屏风上的文字档案,这些文字经过辨认确定是明代山东都司的档案。由于这些档案发现于信牌封套和屏风上,故称为“信牌档”和“屏风档”。 信牌档的内容是有关当年辽东都司所辖范围内的事情,可以确定这些档案是后金军队攻占辽东各地的战利品。屏风档记载的是有关山东地方的内容,当时山东与辽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文书来往,在后来各种史书中也没有记载这批档案的来历,因此这些档案究竟是如何到盛京皇宫里的,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后来学者根据当年的历史情况推断,对这部分档案的来历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据考证研究,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兵攻陷辽阳时,当地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逃往皮岛(今属朝鲜,改名椴岛),投奔毛文龙。后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孔、耿二人越海至山东登州充当参将,不久又起兵反明。崇祯六年(1633年)孔、耿战败,渡海投降了后金,将占据山东登州时所获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文书档案带到了后金。因后金当时纸张缺乏,遂将这些明代登州公文档案作为“废纸”再次利用,其中一部分被裱在后金宫廷的屏风上作了衬纸。 在这部分山东档案中有1份珍贵的文件,那就是戚继光的亲笔批文。这份档案是戚继光任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后,其所辖某卫指挥使向他呈报赌博恶棍结伙横行乡里事的一份申文。戚继光批道:“看得详报招由,法虽已的,但棍伙结党败俗,情极可恶。且史辰、李氏俱称未到官,该卫枉法曲护可见矣。仰卫务要拘获人犯,逐一完足,连招解夺,转会发落。此缴。” 这份档案的篇幅不长,其内容反映了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个关于乡里赌博的案件。从这份文件的内容及戚继光的批语中,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吏治的情况。 现存史籍对戚继光事迹的记载,大多提及他巩固国防、整顿军纪等事,涉及政务事迹甚少。所以这份档案显得愈加珍贵。 这份文件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明代实物档案,具体展示了当时公文的形状与大小。通过对比,明代的公文形式和格式有别于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公文,但从中仍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 戚继光虽有一些著作存世,但墨迹不多,这份档案留有戚继光的大幅批语,则极为罕见,弥足珍贵。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份档案又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该档案长77厘米、宽62厘米,右侧为申文,左侧为戚继光的亲笔批语,原件上端虽略有缺损,但主体还清楚可辨,内容翔实,有呈有批,公文格式完整,系明代典型的政府公文。因明代公文传世稀少,戚继光处理地方公务的亲笔批示文件更为罕见。这份档案对研究戚继光的生平,了解当时民情、吏治及戚继光处理民政事务之道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