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初年,山西文水商人结拜的金兰谱 “桃园结盟义重如山,情同骨肉至今流传,我辈继行前人之鉴,相交以诚手足一般,兄宽弟忍宜效先贤,互相扶助共同患难,如松如竹海空石烂,吾侪衷心有天可鉴。”这是晋商结拜时《金兰谱》所记的誓言。 晋商不仅是这样说的,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乔家始祖乔贵发,祖居山西祁县乔家堡,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年间,乔贵发与秦氏结为异姓兄弟,一同出走口外。开始他们在一个当铺做伙计,稍有积蓄后,二人便合伙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杂货。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生意日见起色。但后来又一度亏赔,几乎歇业。最后乔贵发只好回原籍种地,留秦氏守摊。 乾隆二十年(1755年)口外粮食丰收,秦氏趁粮价低时购存了一批黄豆,次年黄豆歉收,他把黄豆出售后,获利颇丰。这时,秦氏本可以自己悄悄发财,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结拜兄弟家庭困难,便把乔贵发从原籍叫来继续共同经营。 乔贵发到包头后,和秦氏将买卖扩展为综合商号:经营范围上至绸缎、布匹、毛皮,下至杂货、蔬菜、米面,还兼营客栈、货栈、贩马等。他们请人起了个吉祥的字号——广盛公(嘉庆年间,广盛公改名为“复盛公”)。乔、秦二人齐心协力把买卖做得越来越大。乔、秦二人相继过世后,乔姓子弟以在中堂、大吉堂、进修堂、德兴堂的名义,秦姓子弟以三余堂的名义,在复盛公共投资白银3万两,业务仍以经营油粮米面为主,后又兼营酒、衣服、钱铺,买卖日益兴隆,于是成就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一段佳话。 乔贵发去世前曾定下不准嫖赌,不准纳妾,不准酗酒的家规。乔姓子弟一直恪守家规,因此乔姓家业兴旺。而秦姓子弟吃喝嫖赌,挥霍浪费,逐渐从号内将股抽出,全部花光。秦姓子弟抽出的股均由乔家补进,最后复盛公14个财股中秦姓子弟只留有一分二厘五,其余皆为乔姓之股。秦姓子弟抽光股份后,复盛公最后由乔家独自经营,陆续开办复盛全钱庄、复盛西字号及复盛西粮店、复盛菜园、复盛油坊等,形成了拥有19家店面的“复字号”系列,在包头长期居于垄断地位。乔致庸接手商号后,对秦姓子弟也曾多次规劝,但见效甚微,颇感无能为力,不过还是经常从生活上予以接济。 晋商中这样的实例,数不胜数。晋中一位大财东,家资百万,有三个儿子业已成年。大财东年事渐高,以至风烛残年,病卧在床。他自觉病势加重来日不多,便喊来三个儿子,托付家产分配之事。三个儿子一向相处和睦,都以为事情简单,一分为三,公平合理。但他们没有想到,老父亲却说出一段往事:“许多年以前,有两位商人结伴外出做生意,赚了不少银子。二人见别的商人做票号生意更能挣钱,便将所赚银子作为投资,一人一半股份,聘任了一位掌柜成立了票号。有一次,他们二人去外地收账。不料赶上瘟疫,二人住在小客栈里,一下子全病倒了。他们情同手足,互相照料,年岁稍大者渐渐病好,而年岁较小者,却病情日益加重,最后撒手西去。年长者雇车将其遗体运回故里,入土为安。死者遗孀只有一子,尚在襁褓之中,过了不久,女人要改嫁,也只好由她去了。年长者将襁褓中的孤儿收留膝下,从此权当第三个儿子养着。”老财东说到这里,三个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老财东最后又说:“我将不久人世,你们三个听着,全部家产,老大和老二分一半,老三分一半。你们这就去票号柜上找老掌柜,由他代笔,写好分家文书,我也就能安心地去见当年的老搭档了。”三个儿子痛哭失声,尤其是老三,更是长跪不起。老大老二当即表示,一定按父亲遗愿办事,老财东这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