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这是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新成立的“抗大同学会”的题词。 
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即考虑抓紧培养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年11月,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干部营与陕甘红军干部学校等基础上,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在瓦窑堡成立。1936年1月,学校改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6月,又扩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到了1937年1月,学校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毛泽东对这所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指引着它的创建和发展。 1936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学校建立的有关问题时,毛泽东就内容涉及学习时间、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结构等诸多细节发表意见。毛泽东如此重视的一所学校,都讲授些什么内容呢?他在报告中给予了回答:高级及上级科的学员,政治课要学习世界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军事课要学习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基本问题。学员层次不同,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高级及上级科以自动研究为主,讲授为辅;普通科的政治课,实行讲授和讨论结合,军事课则实行讲授与演习结合。 毛泽东还多次到学校发表演讲。学校各期各队开学的时候,他都要亲自到校发表讲话。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他经常教导学员要有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毅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此,他曾经形象地说:“每个同志在革命的征途中,不能摔了一跤便哇哇哭起来,‘我不干了’。应当从地上爬起来,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继续勇敢战斗前进。”他还经常到学校为学员授课,既讲政治课,又讲军事课。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等,都是毛泽东在学校授课的主要内容。学员的毕业教育,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每期学员毕业前,他都要亲自到校讲话。讲得较多的,是毕业以后如何工作。他要求学员们“每到一个地方,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再当指挥员”。只有认真向广大工农群众老老实实地学习,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形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进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当好指挥员。 1938年,学校的运转走上正轨,毛泽东开始思考事关抗大教育全局的问题。恰在此时,学校成立了抗大同学会。应同学们之邀,教育长罗瑞卿请毛泽东为同学会题词。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毛泽东在3月5日写下了本文开篇的题词。抗大同学会收到题词后,当即在午饭前集合同学们进行展示,并要求大家都要背下来,努力按照这一要求去做。之后,抗大同学会又把题词装裱并悬挂在活动室的显要位置。在题词中,毛泽东从政治方向、工作作风、战略战术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抗大培养干部的要求和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要求。毛泽东坚信,只要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其后,毛泽东分别于3月19日、3月20日、4月9日和5月4日在抗大第四期各大队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反复强调这三句话的意义。一年后,在纪念抗大成立三周年的短文里,毛泽东将这三方面明确为抗大的教育方针,他指出:“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 学校坚决贯彻毛泽东的题词精神,始终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着力讲授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共培养了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他们在毕业后分赴各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岗位,对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