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老的哥见证常州人出行方式的变革

2013-07-31 信息来源:中国常州网 浏览次数:

 下午1点半,难得不用出车的“的哥”叶亚平正在树荫下仔仔细细擦拭着自己的车子。

 58岁的叶亚平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出租,算得上是常州最早一批出租车驾驶员了,到现在依旧在路上“跑着”,用公司同事的话说,像老叶这样一直在一线,见证了一个行业变迁的“的哥”已经很少了。

上世纪90年代,叶亚平开着普桑出租车的工作照

 上世纪80年代,常州市区出现了首批5辆出租车

 常州市运输管理处的一份资料显示,1980年常州市区有了最早的一批出租汽车,一共5辆。当时,这5辆车属于我市最早的出租车公司——常州市出租汽车公司(即常州巴士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在汽车都很少见的年代,怀揣着一张驾照是很牛的一件事儿,叶亚平是复员军人,在部队上学会了开车,1984年他幸运地进入常州市出租汽车公司。“当时,公司的车辆已经发展到有六七十辆了,而且招来的驾驶员很多都是像叶亚平这样部队上回来的。”常州巴士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阅着资料告诉记者。

 彼时,出租车只能在规定的地方定点经营。“最早的时候,市区有3个定点经营的‘站口’:文化宫、原来的兰陵电影院附近,还有一个在火车站南广场。一出火车站就看到广场停着一溜儿洋气的菲亚特汽车,这是常州最早一代的出租车了。”老叶回忆道,“每个‘站口’都设有电话和调度员。有用车需求的市民,必须提前打电话来预约,双方商议好价格后,由调度员派遣驾驶员出车。因为没有计价器,驾驶员会带着调度员提前开好的发票,去接载乘客。”

 对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出行主要靠自行车,“打车”不仅是件时髦的事儿,更是一笔奢侈的消费。“当时从火车站送一个客人到奔牛或湖塘,价格都要在80元左右,可普通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二三十块。”有实力来约车的,大多是企业或单位,尤其以上世纪80年代“风生水起”的社办企业、乡镇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经常需要接送客户,打一辆车倍儿有‘门面’。”

 为了鼓励驾驶员多跑业务,出租车公司采取的多是联营计酬的方式,“跑得越多,拿的薪酬也越多。”以踏实肯干的老叶为例,平均每个月都能拿到100多元的薪酬。“在当时,已经是不得了的收入了。”

开了一辈子出租车,叶亚平的心愿是能顺利开到退休

 上世纪90年代起,出租车行业迎来黄金期,同时也衍生出乱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租车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1992年起,以常州市出租汽车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在常州市场上实行出租车承包租赁经营,老叶当时就承包了一辆桑塔纳;再加上1994年,常州出租车定点经营改为流动经营后,大大方便了乘客打车。叶亚平发现,“身边跑出租车的一下子多了起来。”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夏利和桑塔纳出租车的身影。有资料显示,1994年常州的出租车规模已经达到了400多辆。另外,车上也开始安装了计价器,并同步实行了出租车起步价,当时的桑塔纳轿车的起步价是13块,夏利轿车的起步价11块。老叶回忆,当时有条件打车的,大多是“跑供销的”。

 另一方面,出租车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因为行业管理部门的不明确,市场上也衍生出各种乱象。对此,老叶并没有避讳,“上车不打表,绕道宰客的情况的确不少。”记者在常州巴士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档案库里翻阅到的一篇新闻报道显示,仅1994年人大、政协关于出租车的提案就有28个。

 1995年常州出台《出租车管理办法》,明确将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职能划归交通,由运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老叶说,从那时候起,出租车市场才逐渐“规矩”了起来。

 1996年开始,常州开始拍卖出租车经营权,这一举措使得全市出租车的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据悉,2000年~2004年间,整个常州出租车市场一直都维持着1400多辆车的规模。

上世纪80年代初,常州最早的一批菲亚特出租车,那会儿还是定点经营

 2000年以后,老百姓出门“打个的”已经是稀松平常

 在叶亚平的印象中,普通市民真正舍得花钱打车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老百姓手头也有点钱了,而且出租车经过几轮调价之后,起步价调整到了10元,普通老百姓也能承受了,偶尔上个城或者去趟乡下,都愿意打辆车享受一下了。”那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的夏利出租车,也渐渐不受乘客“待见”了,所以到2000年以后,夏利车逐渐被桑塔纳取代。

 此外,出于交通安全以及城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常州大规模整治并逐步取缔“残的”、“摩的”,这也使得“高大上”的出租车在常州出行市场几乎呈“一枝独秀”的状态。至2008年前后,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似乎到达了高潮,“私家车还没大规模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公交线网和站点布置不如现在优化,高铁还不如现在发达,可以门到门的出租车成了很多常州人的出门首选。”常州巴士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那时的出租车驾驶员堪称“金饭碗”,“轻轻松松月入万元。”即便是到2010年之后,出租车的生意依旧不错。常州市运管处的一份资料显示,2011年,市区出租车扩容500辆,需增加司机1000余名,但“排队”报名人数却超过了4000名。不少人惊呼,快赶上公务员考试了!

 据悉,从2013年到现在,常武地区的出租车规模一直保持在3042辆。

 短短三四年间,网约车兴起,不用打车软件已经做不到什么生意了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跑了大半辈子出租车的叶亚平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几年内行情会变化得如此之快。2014年,滴滴和快滴打车平台裹挟着资本与科技,杀入本土市场,靠着现金奖励和方便快捷的叫车方式,率先收获了一大票年轻乘客。

 当时,54岁的叶亚民还不觉得生意难做,“还是有很多市民习惯上街招手叫出租车的。”只不过短短一年,“到了2015年就发现,不用打车软件已经做不到什么生意了。”那一年,叶亚平淘汰掉用了很多年的老年机,只能慢慢学着用智能机。“到现在,我80%的生意都来自叫车软件,街头几乎都看不到招手拦车的生意了。”

 另外,随着高铁迅猛发展,长途生意也很少遇上了。老叶唏嘘,以前每个月能碰到三四单去南京、上海等地的生意,现在1年都不见得能碰上一趟。“现在坐高铁去上海不到1小时,常州到上海的高铁,五六分钟一趟,便捷如公交,谁还愿意花七八百元坐出租车去?”今年,常州又要增加2万辆公共自行车的投放,老叶感叹,“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许是因为经历了一个行业的高低起伏,老叶的心态还是很平和的,“科技在发展,社会也需要进步,一个行业也不可能永远处于黄金期。”老叶觉得,顺应时代的潮流才是必然,“像我这样的普通驾驶员只是希望,网约车能更加规范一点,让行业竞争更健康,至于咱们传统出租车司机,也少点焦躁,大家认认真真把服务再做好一点。”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