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为您圆梦想
——浙江省档案馆服务百姓感人事例选登
文/吕红 胡春霞 童兰英 俞桂忠
编者按:最近,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赵一德在省档案局简报《莫忘为身边同志送梦想——鄞州档案人共筑成才梦成事梦成功梦》上作出批示,要求总结宣传全省档案系统干部苦干实干、服务发展、服务百姓的先进典型。省档案局局长刘芸要求局机关党委认真领会批示精神,抓好落实。
先进典型就在我们身边,服务百姓梦想应该从本职岗位起航。省档案局保管利用处从2006至2013年年均接待查档近4000人次,利用档案资料及政府信息公开文件5万余卷(件)次,复制档案2万多页,服务成效不断凸显。现将近年来省档案馆接待利用窗口服务百姓的感人事例选登如下,以飨读者。
了却弥留老人心愿
一次,陈先生打来求助电话,他说单位一位老同志,在弥留之际希望亲眼看到组织上为他平反的结论材料。此前,这位86岁的离休老同志曾多次向组织致信,都未能如愿,现老人病情危重,但仍没有放弃这个愿望。为此,单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助于省档案馆。调档如救命,工作人员放弃午休、顾不上吃饭,像抢救生命一样调卷查档,终于找到了有关材料。事后,老人单位的领导特意打来电话说:“谢谢你们帮了我们一个大忙,真没想到,档案了却了临危老人多年的心愿。”
办妥身后未尽之事
贺老师逝世后,她的女婿刘先生为将房产公证办理到岳母名下而东奔西走。办理房产公证时要提供死亡证明。贺老师过世多年,查找贺老师的死亡档案就成了关键。当刘先生得知一些死亡干部档案存放在省档案馆时,就匆匆赶来查阅。死亡干部档案查询有严格的规定,每次查阅都需要开具介绍信。虽然刘先生没有出具有关手续,但工作人员还是耐心听取情况,检索到了刘先生需要的内容,让他先吃下“定心丸”,然后再让他到单位人事部门开具介绍信,并派员协助查阅。这样的查阅经历了两次,工作人员始终不厌其烦。刘先生说:“上次因为我的疏忽,给你们添麻烦了。这次总算落实了,岳母肯定很高兴。在我的手续不具备的情况下,你们先查阅档案让我安心,在我办好手续之后,又能够快速地让我拿到档案证明。这两张纸虽然很薄,却饱含了你们的热情和责任心,真的非常感谢!”
为恢复劳模待遇尽力
一直以来,陈老太每月可以享受政府60元荣誉津贴。可是2006年,据当地《关于发放农业劳模荣誉津贴的通知》,她被取消了享受荣誉津贴的资格。原因是重新审核时,没有发现相关的原始档案。一时间,陈老太情绪低落、卧病不起。其丈夫蒋先生先后致函有关单位查找档案,都没有满意的结果,最后只好来到省档案馆求助。经过多番查找,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团省委的全宗中查到了相关的原始档案凭证。据此,陈老太的劳模待遇得以恢复。
一个号码找回荣誉
张先生、黄先生、项先生等三位老人曾获优秀科技成果奖励。根据有关政策,退休时待遇上可享受优待,但必须提供证书原件或原发奖单位的证明。可是,当时证书挂在单位的技术部,后单位几经搬迁、合并拆分,证书早已遗失。历时30年,到哪里去寻找?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致信省档案馆请求帮助。收到帮助查档的信件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其单位负责人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三位获奖者的具体情况。因当时留下的信息较少,只有一个证书号码,要在浩瀚的资料中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工作人员多次与老人电话联系,请他们回忆线索,以缩小查找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当时的省科委档案中查到了所需资料。找到档案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知了其单位负责人,并按规定办好手续,盖上相关印章,将证明材料寄出。就这样,单位凭借证明材料顺利地帮助三位获奖者落实了相关优待政策,并寄来了感谢信。信中说:“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信求助的,想不到真的在你们这里解决了问题,在此感谢贵局对我厂的帮助。此次档案查阅,证明了档案的重要性。档案不仅了却了三位老同志的心愿,更重要的是维护了落实政府政策方针的严肃性。”
第一次见到外祖父
张先生来到省档案馆,要求帮助查找其外祖父王先生的照片。由于历史原因,王先生的后人未保存老人的照片,仅留下一副眼镜架、一本药书留作纪念。睹物思人,每当清明时分,家人倍加怀念逝去的先人。为此,张先生想到了省档案馆。根据张先生提供的线索,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从馆藏黄埔军校的资料中找到了王先生的照片。拿到照片,第一次见到外祖父年轻时英俊的模样,张先生欣喜万分,还特意把母亲接来确认,并翻拍了照片,他多年来渴望见到外祖父容貌的心愿终于得偿了。
消除对组织的误会
金老离休前是某兵工厂的技术人员,1980年被评定为助理工程师。后来国家停止职称评定,1987年又恢复了职称评定。1985年离休的金老没有赶上续评,为此,他对自己被套改为助理工程师很有意见,认为组织上搞错了,使自己职称偏低。从1989年起,他开始申诉。单位对这件事很重视,多次到有关单位查找相关文件,但一直没有结果,最后在省档案馆查到了有关文件。根据文件精神,技术六级可自然升到工程师,而金老的个人档案中记录的职称是技术九级,档案证明并不是组织搞错了。看到有关文件和材料后,金老表示理解和认可,从而消除了多年来对组织的误会。
抑制信访事态扩大
某单位有在职职工200多名,均属事业单位编制,工资福利等经费由当地财政保障。后因单位改制,原来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变为差额或无拨款单位,有的职工不能再享受原先的医疗待遇和房改政策,这给部分职工的医疗、住房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有的职工经常到有关部门上访。单位领导为此请省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先后调阅有关厅局的档案210多卷次,终于查到了相关证明材料。单位根据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为职工争取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妥善解决了改制后的职工遗留问题,抑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570元8角的权益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凡已缴存维修基金,但因拆迁等原因而形成的购房者,可凭原始发票申请退还维修基金余额。但因年份已久,有些购房者的发票丢失,无法办理退款手续。杨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省档案馆查找原始发票档案。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后,想方设法在她原单位档案里查找原始凭据。因会计档案立卷分类较细,有预算外、预算内会计凭证、记账凭证等,且当事人、经办人均无法回忆起发票归存在哪类,一时无从查找,杨女士心急如焚。工作人员安慰她,只要档案在馆里,肯定能查到。经查档接待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排查、筛选和调阅,终于在预算外资金会计凭证档案里查到了她当年所交房款的原始发票。杨女士凭此复印件凭证退回了房屋维修基金570.80元。之后,杨女士的14位同事也顺利办理了房屋维修基金退款手续。房屋维修基金的额度虽然不大,但维护了拆迁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了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百姓生活的保护伞
施先生来到省档案馆查阅其岳父被精简下放回乡务农的相关材料。工作人员通过细致入微的逐步排查,在省林业厅的全宗里查到了原始档案,同时还找到了省林业厅其他精简人员的证明材料。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及时主动地与省林业厅取得联系,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为更多的精简人员提供了有效信息。四个多月后,有一天下着大雨,施先生来到省档案馆,笑容满面地告诉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因为在省档案馆查到了相关档案,所以岳父得到政策落实,获得了经济补助,摆脱了以前既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退休工资、全靠子女养老的生活状况,这一切使老人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施先生离开时连声道谢,并深有感触地说:“这个时候才知道档案的重要。档案真是为老百姓的生活撑起了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啊!”
档案保障晚年生活
黄先生为查找能够证明其连续工龄的材料,在跑了许多单位无果后,经人指点来到省档案馆查阅档案。此时离他办理退休手续仅剩一个月了,因此他的担忧和焦虑可想而知。如果还是没有结果的话,黄先生的工龄就无法连续计算,这意味着每月的退休工资就要少500多元。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了解了黄先生的情况后,细心安慰他,并帮助分析回忆,通过多条线索仔细查找,最后终于在省劳动人事厅的档案中查到了有关文件与结论。几天后,黄先生专程来档案馆致谢,他动情地说:“我这段时间一直被办退休的事所困扰,如果没有你们细心、耐心、执著的工作,这件事就不可能画上圆满的句号,是档案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找回世纪学历证明
任老一生获得的荣誉和证书不计其数,可唯独缺少一份1945年至1949年在国立英士大学读书的学历证明,为此常感到遗憾。当时任老读到春季班四年级,尚未毕业就去参军了,学校也没有统一发过毕业证书。1949年英士大学解散,大部分并入浙江大学。任老写信求助浙江大学帮助查阅学籍档案并补办证书,浙江大学的同志找到了省档案馆。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详细调阅了民国英士大学的档案,在1948年英士大学在校学生名册中查找到了任老当年在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学生登记表,浙江大学凭此为任先生补办了英士大学的学历证明,了却了任老多年的心愿。
证书真伪一纸定夺
在职称管理方面,许多单位对换证有严格规定,必须有当年职称评定的文件依据,以此证明证件的真伪。朱女士为了换领高级教师证书,必须提供自己的中级讲师证书,以及公布自己被评为中级讲师的文件。然而,她询问了多家单位也无法找到这份文件,这让朱女士一筹莫展。后来,朱女士来到省档案馆,请求工作人员帮助。工作人员很快在省机械厅的档案中查到了这份文件。临走时,朱女士说:“这份文件已经20多年了,能找到实在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这张证明虽然只有薄薄一张纸,但却十分重要啊!它不仅证明了我的身份,也见证了我多年的努力工作。”没过几天,朱女士顶着烈日再次来到查档接待室,这次是为她的同事们办理相关证明的。
干部身份谁来说话
2010年12月8日下午,管先生急匆匆来到省档案馆,要求查阅当年他毕业分配工作的报到证。1994年7月,管先生从湖南省黄河水利水工建筑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水利厅二处萧山站工作。两年后,他被调回山西老家的县城水利局工作,后又被借调到山西引黄工程管理局工作。现在,他要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山西省人事厅在审核他的个人档案时,认为缺少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的报到证,不能确定他是干部身份。为此,他多次与相关部门联系,均未查到他所需的档案证明。于是,他乘飞机从山西赶到杭州,先在萧山区档案馆查找档案材料,但是没有查找到。接着与浙江省水利厅人事处联系,被告之档案全部移交到了省档案馆。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匆匆赶到了省档案馆,幸运的是果然找到了他需要的材料。他激动地说:“你们的工作非常利索、高效,有了这份材料,就可以证明我的干部身份了,工作调动也迎刃而解了,谢谢你们!”
20多年的“临时工”
一天,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接到鞠先生的电话,要求查阅当年他姐姐招工及调出单位的相关档案资料。鞠先生的姐姐以自然顶职的方式从农村招工回城,现在面临退休,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才发现,人事档案中没有招工的相关证明,20多年居然还是个“临时工”,不能办理退休。为此,姐弟俩非常着急,思前想后,决定求助于省档案馆。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有关单位案卷中找到了省劳动局给鞠先生姐姐的同意招工的文件。看到当年的招工依据,姐弟俩感慨万分。鞠先生说:“没想到20年前的招工文件,你们还保存得这么完好,这是我们维护自身权利最有力的依据。”
电话查档不折不扣
有一次,省档案馆查档接待人员接到朱先生从江苏打来的电话。朱先生需要查找他爷爷上世纪50年代在浙江盐警部队工作的相关材料。按当地有关文件规定,他奶奶可享受抚恤金补助,但由于他爷爷转业后个人档案遗失,没有材料证明参军、工作的时间,因此不能办理补助。朱先生在省档案馆网站上查到了浙江盐警部队的档案目录,但是考虑到请假来一趟浙江要好几天,还要花费许多费用,所以就试着打电话请求查阅。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当即同意代为帮助查找档案,并请他传真提供具体查找内容和相关证件。工作人员经过努力,查到了当年他爷爷在浙江盐警部队工作的档案材料,并摘抄出具证明通过邮局寄出,为他奶奶落实政策提供了档案凭证。事后,朱先生给省档案馆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里说:“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对我们家人十分有意义。我们对贵馆工作的细致、查档的迅速准确表示钦佩和感谢。能够如此方便准确地查到40多年前的档案,充分说明了贵馆的工作成效,贵馆的工作人员是最能替群众办实事的。最后,我们向贵馆以及所有档案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单位:浙江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