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大学收藏的慕氏家族档案
文/丁光
英国传教士慕雅德(Arthur Evans Moule ,1836-1918)在1891年出版的《新中国与旧中国:来华三十年的个人回忆和观察》一书中讲述了他和他的家族成员多年在浙江的足迹。英国伯明翰大学吉百利研究图书馆特藏部收藏有慕氏家族从1858年至1919年在中国形成的档案材料,其中包括慕稼谷(George Evans Moule,1828-1912)在浙江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日记和信件、年度报告(卷宗号CMS B OMS CCH065);慕雅德的日记、照片、信件、年度报告(卷宗号CMS B OMS CCH064);慕雅德的儿子慕华德拍摄的照片,撰写的信件(卷宗号CMS ACC285 F3、4、5、6);慕雅德的妻子E. A. 慕尔的日记、信件、照片(卷宗号CMS ACC285 F2)等。慕氏家族与浙江有着很深的渊源,其家族成员有14人在浙江工作过,本文仅就其中的四位加以介绍。
(一)
慕稼谷是英国福丁顿教区牧师亨利慕尔的第二个儿子,于1858年来宁波传教。1864年,慕稼谷在遭太平天国洗劫后的杭州建立了圣公会传教站,成为该教会来到杭州的第一位传教士。1880年10月28日,他被任命为圣公会华中区主教,他的档案里保存了他在中国传教的20多本日记,里面详细地记录了他的传教经历,包括他施洗教民的名单。他的传教足迹遍布浙江的武康、上虞、嵊县、台州等地,并用宁波方言翻译了《新约》全书和出版了《杭州古今记略》。杭州的教民感谢他在中国教区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他70岁诞辰日,特意为他制作了95英尺长的绸缎画轴,上面有杭州2400多名教民的签名。
慕稼谷档案里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他1907至1911年在浙江拍摄的近300张照片,包括圣公会集会照片,杭州的岳飞墓、花港观鱼等景点,绍兴女子学校、河埠和乌篷船,台州府医院,宁波的盐仓门、医院,鄞县圣公会传教站莫枝堰教堂等风景建筑,还有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如警察、船工、道士、和尚、剃头匠、铆工,甚至街头耍杂的人。慕稼谷于1912年3月3日在英国奥克兰城堡去世,《泰晤士报》评论说:“乔治慕尔(慕稼谷)刚去中国传教时,中国的新教教民最多一千名,至1900年,中国的教民以成千的数字增加,并带着勇气和安详离开人世。自此,中国的传教事业蓬勃发展。” [1]
1908年,杭州教民为纪念慕稼谷夫妇诞辰80周年立碑,这块大理石现在还保存在杭州解放路基督教会思澄堂的小庭院里,上面镌刻着“慕会督大人暨德配夫人八旬双寿, 并享遐龄, 圣祖仁皇帝御题楹额外敬立碑铭以垂永久而志不忘,江浙等省安立甘会中国男女士民同祝,杭州何明生书丹,千九百零八年春正月制”等字样。慕稼谷的妻子阿德莱德于1909年3月29日在杭州去世,伴随着他在中国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传教生涯。
(二)
亨利慕尔的第六个儿子慕雅德(Arthur Evans Moule,1836-1918)在其哥哥的影响下,于1861年与新婚妻子一起来宁波传教,开始了其50年的中国传教生涯。1881年,他担任英国圣公会华中区的会吏长。他的传教工作成绩斐然,著述颇丰,出版最早杭州方言《新约》节译本,中文著作《圣公会大纲》、《奉士大夫书》、《英国舆志》等,向中国读者介绍英国情况和普及基督教知识。其英文著述近15部,其中《辉煌的国土》和《在华五十年:回忆和观察》图文并茂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他的信件和年度报告显示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密切关注,关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中英鸦片贸易、礼仪之争、科举制度、中国宗教等问题的评述对现在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很有借鉴;他为反鸦片运动奔走疾呼,发表《鸦片问题——关于英国鸦片政策的回顾及其对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和《教会在中国鸦片贸易中的责任》等文章,为此获得英国圣公会的嘉奖。他热爱中国文化,研读四书五经,对孔子崇敬有加,还专程来到山东曲阜拜访孔子的后人。在他的档案里有他与孔子六十七代嫡孙孔令贻和当时曲阜县知县万大勋叠在一起的中文名片。
1911年3月21日,慕雅德夫妇回到英国举行了金婚仪式。慕雅德的档案里有一张《泰晤士报》的剪报,说:“会吏长慕雅德和慕夫人于周二庆贺他们的金婚纪念日。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这是他们家族第三次举行金婚典礼。第一次是1874年他们的父母慕亨利牧师和夫人在英国福丁顿举行的金婚典礼,第二次是1908年慕稼谷主教和夫人在中国杭州举行的金婚典礼。慕亨利牧师的金婚仪式也是他在英国传教50年的纪念,对慕雅德和慕稼谷来说,这是他们在中国传教50年的纪念。”[2] 1912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授予慕雅德神学博士学位。
(三)
慕华德(Walter Stephen Moule,1864-1949)是慕雅德第二个儿子,担任宁波三一书院监院30年。所以慕华德档案主要涉及三一书院及其照片。慕华德1864年出生于宁波,后回英国就学,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888年2月27日来宁波传教;1898年,宁波三一书院监院霍约瑟调任香港主教,慕华德担任三一书院监院。他在任职期间,对三一书院进行了改革,增设算学和地理等学科,使学生学习到了近代科学知识。1905年,穆华德夫人(Agnes Lucy Wright)创办女子学道班,后改名为“仁爱女子圣经学院”。
三一书院在中等学堂中鹤立鸡群,其有三种特色,为其他书院所不及:一是附设印书所,印刷本校的讲义、试卷和其他书籍;二是设立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工作;三是设戈柏奖学金,这是英国戈柏夫人给英国圣公会捐赠的钱款,为三一书院优秀毕业生设立奖学金。印书所后发展成为三一学校印书局(Trinity College Press),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出版社之一,由英国圣公会提供资金,使用官话和罗马拼音文字出版书籍,包括祈祷书、赞美诗、《圣经》注释、神学著作、教会史和学校教科书等。 三一书院还设藏书楼,珍藏中英文书籍,供学生研读。
1906年9月18日,霍约瑟主教在香港九龙乘船奔赴他岛传道时为救一个学生不幸遇难,慕华德为纪念这位“书院之元勋”,建立了“思霍堂”。档案里,慕华德和霍约瑟泛舟河上的照片是三一书院先后两任监院在一起的珍贵资料。1918年慕华德卸任校长一职,结束了在该校30年的教学管理工作。
(四)
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是慕稼谷最小的儿子。他1873 年 5 月 18 日出生于杭州,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到中国传教,于 1898-1903 年在中国教会担任建筑工程师,1904-1908 年在山东省传教,1909 年返回英国。自1933 年起,他继威妥玛、翟理思担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和历史学教席(1933-1938),是获该校全薪的首位汉学教授。
慕阿德的主要著作有《公元 1550 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论述了中国的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本书旁征博引,史料丰富,是研究中国早期基督教的经典之作。1931年,此书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此外在1938年,慕阿德与伯希和合著的两卷《〈马可波罗行纪〉校注》被称为当今最好的英译本。1957 年,慕阿德单独出版了《行在考,附〈马可波罗行纪〉校注补》,“行在”指古代皇帝所在的地方,南宋的行在指临安,即现在的杭州。
慕阿德档案的主要内容是他在《通报》、《皇家亚洲文会会报》等报刊发表的文章。他也是最早对中国的乐器发表论文的西方人之一,有著作《西安府的景教碑: 附有 〈上海亚洲文会自建立以来(1858-1917 年间的) 藏书目录〉》(1930)、《中国乐器综录》(1908)等行世。
童年的记忆对每一人都是毕生难忘的,慕阿德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于1923年在《通报》上发表了《中国钱塘江潮》一文,写道:“钱塘江潮是最陌生的、最罕见的、最惊心动魄的世界奇景,真是上帝的杰作。小时候,在杭州的家里,我们晚上经常听到钱塘江潮的轰鸣声。”[3]这篇文章记叙了他对杭州和钱塘江的童年回忆。1957 年 6 月 5 日,慕阿德在英国逝世,《英国和爱尔兰皇家文会会报》的讣告高度评价了这位历史学家一生对汉学的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本课题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09JZD0014)阶段性成果。
参考资料:
[1[载伯明翰大学吉百利研究图书馆特藏部(卷宗号:CMS B OMS CCH065).The Times,Monday,Mar 04,1912,p.11.
[2]载伯明翰大学吉百利研究图书馆特藏部(卷宗号:ACC285 F2).
[3]Arthur Christopher Moule.“The Bore on the Ch'ien-t'ang River in China”,Toung Pao,Second Series ,Vol.22,No.3 (July,1923), p.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