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大侠”金庸从杭州开始报业生涯

2013-07-07 作者:张 晰 陈淑媛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青年时期的金庸

今年3月10日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90岁寿辰。在浙江省档案馆保存的东南日报社档案全宗中,有两件与金庸相关的档案,一件是金庸1946年与东南日报社签订的《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另一件是1947年10月6日金庸向报社提出的“辞呈”。这两件档案是青年时期的金庸在东南日报社供职的真实写照。

金庸是查良镛的笔名,他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袁花镇赫山房。查家当年家境殷实,藏书尤丰,学习氛围很好。自幼好学的查良镛从小博览群书,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庸早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初三时就与同学合作出版了一本题为《给投考初中者》的学习辅导书,这成为他人生中出版的第一本书。他还频频给不少报刊投稿,杭州《东南日报》便是其一,他的不少文章也见诸报端。例如,1941年9月4日《东南日报》第四版头条发表了《一事能狂便少年》一文;同年12月7日又发表了《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1942年9月五期连载了《千人中之一人》一文。这些文章文笔犀利,直抒胸臆,与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如出一辙。得益于此,金庸得到《东南日报》副刊主编陈向平的赏识,并被推荐到该报总编辑汪远涵处工作。

创办于民国时期的《东南日报》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机关报。该报消息量大,通讯网络广泛,发行面覆盖东南半壁。杭州解放后,东南日报社并入浙江日报社。东南日报社出了许多知名报人,如胡健中、丘元武、刘湘女、汪远涵、张慧剑、曹聚仁……由此说明,《东南日报》在媒体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从1946年11月23日起,“对新闻事业抱有浓厚兴趣”的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开始做外勤记者,《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正是在当时签下的,保证书中写道:“兹保证查良镛在贵社任记者兼收英文广播工作服务期间,确能遵守社方一切规章,听从调度,勤慎奉公,如有违背社章,不听调遣泄漏公务上应守之秘密……,愿由保证人负完全责任……保证人:许雪庄、毛以泉。”

来到报社后,金庸主要负责收听外国电台,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电台等的英语广播,从中选取有价值的国外新闻并编译成国际新闻稿,偶尔也从一些英文报纸上选择短文进行翻译备用。当时报社没有录音设备,国际新闻稿完全靠耳收听、然后用笔翻译。这项工作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金庸驾轻就熟,一接手就翻译了不少文章,给汪远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一般情况下,金庸从晚上8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边收听英语广播,一边将关键词记下来,然后凭着记忆将收听到的新闻译成中文。金庸的同学余兆文来杭州找他时,对金庸从事的的工作感到很吃惊,他说:“外国电台广播说话那么快,又只是说一遍,无法核对,能听懂就已经不错了,你怎么还能逐字逐句把它们直译下来?”对此金庸解释说:“一般说来,每段时间国际上也只有那么几件大事,又多是有来龙去脉,有连续性的。必要时,写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名、数字,再注意听听有什么新的发展,总是八九不离十,不会有太大差错。”在金庸离开《东南日报》后,做过同样工作的钟沛璋清楚地记得:“报社有间收音室,里面有一台质量很好的收音机,报社设有专人每天晚上收听国外电台的外语广播,作为报纸的新闻来源之一。”

1947年10月6日,金庸向东南日报社递交的辞呈(此档案现存于浙江省档案馆)

尽管在东南日报社的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年轻的金庸认为当外交官能更直接地实现他的报国愿望。正巧他的堂兄查良鉴是上海市法院院长、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在堂兄的帮助下,他插班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因此,金庸于1947年10月6日向报社提出了辞呈,在辞呈中他谦虚地写道:“至社工作将近一年,深感本身学识能力甚为不足,故工作殊乏成绩。现拟至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研究两年,恳请准予赐请长假,俾得求学之机会而将来回社服务或可稍能胜任也?”东南日报社随后批准了金庸的辞呈。

辞职后,金庸离开杭州,赴沪学习并获得作为香港《大公报》记者赴港工作的机会。1959年,金庸创办了《明报》,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该报发展成为香港颇具影响的大报之一。几十年来,他陆续创办了《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后来,声名鹊起的金庸被誉为当代知名新闻学家、武侠小说作家、社会活动家。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