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女埠粮食砌
文 / 钟晓峰 陈云龙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金华“兰溪粮食砌”独树一帜。这项独特的传统民间砌塑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以五谷杂粮、天然蜂蜡、松香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防腐方法制成各种山水、花草、动物图案,造型生动多姿、惟妙惟肖,可保存数十年之久。
粮食砌的工艺流程主要为以下几步:一是确定制作样品,大致有鼎、烛台、花瓶、牌楼、台、亭、阁、塔、屏风、狮、虎、象、羊、麒麟、果盒、如意等吉祥物,大户砌大件,小户砌小件,各自定制。二是制样。在一块平整光滑的木板上用竹篾围成模框,制成与制作物同样大小的模具。三是上胶成片。在模框中涂上一层胶黏物(原用黏性的糯米糊,现也可用凡士林),大件内需加细钢丝,再用钳子和竹插将粮食一粒一粒地依次排列,拼成花色图案。四是定型。在排列成图案的平面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黏合剂,黏合剂以蜂蜡与松香为原料,经熔化后制成。拼件完成后,阴凉干燥、干固。五是组合。按设计好的图样,精心组合,配上丝绸、花草、光片等饰物,外罩以玻璃木框,即成为一件美观别致的工艺品。
据史料记载,金华兰溪金家村始祖系女埠下童村,明朝洪武中期分居金家。村前左侧有一座化千庙,庙内化千大帝很受村民敬仰,本庙由金家、西垅、董店、桥下以及小麻车五村共有。同时也由五村轮值,即一村一年轮流将化千大帝迎归祠堂拜祭,并负责庙里的清洁工作。轮值者谓之“当年”。因小麻车村村小无人,所以一般由金家村加值半年,称“月半年”。清嘉庆初期,金家村童翠岚公为了将金家“月半年”搞得与众不同,受苏州好友之荐,赴苏州学习制作粮食砌,回家后制成粮食砌供奉化千大帝。这件事情一时在兰溪城乡引起了轰动,事后金家村家家户户都制作粮食砌,不会制作的人,就邀请能者互助传教,村上形成了以精巧制作为荣的风气。由此形成惯例,每逢“月半年”金家村将化千大帝迎至积庆堂,制作粮食砌供奉三天。
到了光绪年间,金家村的粮食砌作品已有“赤豆牌楼”、“虎豹”、“狮虎”、“白象”、“花瓶”、“和合牌坊”、“古塔”、“大小五事”、“屏风”等50多种,能独立完成制作的有50余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农历二月二,童幼屏以一堂“小五事”配以红木玻璃盒送到兰溪城隍庙供奉,备受各界赞赏。1949年,神会废除,粮食砌的制作随之停止。“文革”期间,粮食砌被列为“四旧”内容,村内保存的粮食砌全部被销毁。1971年,兰溪外贸部门为了挖掘民间工艺,请金家村的童文福、童拓基等连夜制作粮食砌作品“龙亭”,后在兰溪展出,受社会各界好评。1997年,童拓基制作的粮食砌作品“宝塔”、“中华宝鼎”等参加上海、杭州的旅游招商会,受到上海东方台、浙江电视台的宣传报道。2004年的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提出,要恢复粮食砌的制作工艺,童拓基因此花了三年时间制作了“六角兰花”、“中华鼎”、“牌楼”、“雷峰塔”、“梅兰菊竹”等15件作品。其中,“雷峰塔”耗时一年多,共用掉杂粮140万粒。同时童拓基还自费参加了北京、杭州、金华等地的民间工艺展览。他制作的“牌楼”、“兰花”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成果展中获“天工优秀作品展”荣誉称号。2006年,粮食砌被金华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粮食砌被评为金华市十大民间工艺品之一。
粮食砌工艺世代传承达数百年,由于现在的农民已经从农耕社会向商品化社会转型,民间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粮食砌的传承发展面临极大困境。
第一,随着社会变革,庙会被废除,金家村“月半年”活动取消,粮食砌失去摆砌机会,往年家家户户粘制粮食砌的传统不复存在,粮食砌的传承发展失去了有效的载体。
第二,粮食砌制作中,运用传统的制作方法,以蜂蜡、松香等五谷杂粮为原料,在粮食防蛀、作品抗高温等方面虽有改进,但粮食砌的长期保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三,传统的粮食砌制作,小件十天半月,大件数月一年,社会需求越来越少。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劳动力转移,金家村学习制作粮食砌的人员寥寥无几。
第四,粮食砌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品,离不开创作、设计、制图、精工制作,需要优质材料及经费的投入。然而,如今粮食砌制作既缺乏技术支持,又缺少经费保障。
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制约了粮食砌的传承发展,如今,兰溪粮食砌正濒临失传的境地,其传承人更是青黄不接,令人担忧。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年81岁的童拓基老先生始终致力于粮食砌的延续传承,他积极培养传承人,并呼吁人们对这项传统技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期盼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能够被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