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7期


发布日期: 2013 - 08 - 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兰溪鱼鳞册
文 / 钟晓峰
    如今,在兰溪市档案馆和市财政局档案室,我们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兰溪鱼鳞册。所谓鱼鳞册,就是地籍管理册籍,它是将一定范围内的田、地、山、塘和相对固定的重要地物,按其形状和方位,描绘成平面图,挨号编绘,四边相邻而形成的。鱼鳞册作为编制征收田赋清册的依据,始于宋朝,明清时成为土地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据考证,全国还有婺州、漳州等地曾经编制过鱼鳞册。

     一、兰溪鱼鳞册的修编史
     兰溪在历史上曾多次攒造鱼鳞册。鱼鳞册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宋史·食货志》记载:“魏豹文代师岩为婺州守,行之益力。于是向之上户析为贫下之户,实田隐为逃绝之田者,杰然可考。” 明洪武、万历两朝,曾进行大规模土地调查。万历《兰溪县志》载:“明洪武十九年遣官经量田土,时监生铁某、李某躬临本县,将各都各乡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籍以记之。”然至清康熙初年,明代鱼鳞册因年久而严重散佚。康熙六年(1667),兰溪再次清丈田土,填造鱼鳞册,归户办粮。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兰溪,县衙被焚,鱼鳞图册也再度被毁。在镇压太平军后,清政府饬令即刻“勒限赶造”。这次自同治四年至同治十年(1862—1871)的重攒鱼鳞册情况,可以从光绪《兰溪县志》中查知:“夫清赋于四年冬举行,五六两年四乡鳞册告成,七年城局校缮徵册”;随后,由于和原额相较缺漏甚多,故又进行复勘。重编鱼鳞册共889本,按图编159号,一式两份,一份存县,一份交各都图册书(地籍员)保管。
    民国22年(1933年),国民政府定兰溪为实验县。9月6日,胡次威就任兰溪实验县县长,遂决定增设土地科(科长为陈开泗),主办土地陈报和清丈。十分凑巧,陈开泗在奉命整修县府房舍过程中发现了县府保存的一份鱼鳞册。因历史变迁,加之保管不善,这份图册已失200余册。随后,政府组织人员利用现有的鱼鳞册进行核对、复丈,补编鱼鳞册残缺部分。全部工作历时8个月完成。因乡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变动,核编后的鱼鳞册由原来的889本拆并为820本,换上封面,重新装订而成。民国31年(1942),兰溪县城被日军占领,县府迁移,鱼鳞册等重要册籍被运至浙南景宁存放,后转到本县甘溪乡东坞村。抗日战争胜利后运回县城,由县田赋粮食管理处保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鱼鳞册曾作为征收农业税的依据之一。土地改革时颁发了土地所有权证,鱼鳞册遂被取代。现存的清同治年间编造、民国实验县时补造的兰溪鱼鳞册,共有746册,缺74册,分藏十箱,载有清同治年间兰溪城区及乡区35都(相当于现在的乡镇)159图(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的田土、山林、地形、地貌等情况。
    目前,由于市档案馆库容等原因,珍藏在兰溪市档案馆的鱼鳞册仅有2册,其余收藏于兰溪市财政局档案室。为了保护好鱼鳞册,兰溪市财政局1998年申请专项资金,对鱼鳞册开展了修补、扫描、复印等抢救保护工作。市档案馆也调拨专项资金对馆藏鱼鳞册进行整修。目前,兰溪鱼鳞册保存状况良好。

    二、鱼鳞册的组成
    (一)地目:在册的左上边标着土地的地目,如:田、地、山、塘、溪滩等。
    (二)等级:在地目栏的右方用红印盖上该土地的等级印章,比如田的等级分五等:上上田、上田、中田、次田、下田。地可分为三等:上地、中地、下地。
    (三)图形:在地目栏的下方,按照该地的形状、画出平面图。四周如有固定的地物,也需画上,如坟墓、井、塘、庙宇等。
    (四)字、号:在册的右上方,标出字和号。当时全县设有149个图加上城区10个坊,每一个图和坊配上一个“字”,以便于区别,共159个字,这159个字从古代启蒙教材《千字文》中选取,从“金生丽水……德”字止。(其中避开一些与帝皇称呼有关的和不吉利的词语,如:帝、皇、悲、伤、吊等字。)字确定后依次编号,为确定这块地的四至创造了条件。
    (五)四至:在册的左下方是该块土地的四至,即它的东西南北与谁相邻,这就为这块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定了位。
    (六)业主及其住址:四至的右边有一栏填写业主姓名,姓名下方为业主的家庭住址,分都、图、庄等内容,都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图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庄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
    (七)实积和座落:在册的右下方是土地的实测面积,计量单位是亩、分、厘。地积的下方是该地的座落。“四至”加“座落”使该地的地位更加明确。
    (八)注记:在册中还可看到一些变更情况,主要有业主变更或等级变更、地目变更、座落变更、土名变更等;如有上诉情况均需在册中加以修改更正,并盖上经办单位的章。

    三、鱼鳞册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编制征收田赋清册的重要依据。田赋是历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而田赋的征收又要根据当时人口土地情况来确定,因此鱼鳞册可作为制定征收清册的依据。如“丘地归户册”就是以鱼鳞册为基础进行编写的。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征收农业税和土改时编制土地所有证的工作中,鱼鳞册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二)为发展生产提供信息。鱼鳞册中反映出来的有关土地情况可为制定规划、发展生产提供重要信息。如根据山区、平原、河塘等情况可相应发展林业、种植、养殖业,又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促进生产、繁荣经济。
    (三)为维护产权、解决纠纷提供证据。作为土地底账,鱼鳞册中的各项数据及每块土地的编号都是经过实地调查和反复核对的,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得到法律保护,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可信度,因此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查实土地权属关系、解决田土山林纠纷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今,鱼鳞册虽已失去了地籍管理和征收赋税的作用,但它依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料。作为人民群众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在研究地籍管理、赋税史和古代经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兰溪市档案局

<< < 12345 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