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世界记忆工程”背景下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的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发布日期: 2013 - 09 - 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档案学会


陈燕萍/嘉兴市秀洲区档案局


摘  要: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旨在维护人类记忆的“世界记忆工程”,推动了记忆遗产保护政策的落实。本文意在探讨“世界记忆工程”背景下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的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总结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建设内容,提出加强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档案记忆工程” 文化传承 身份认同


197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二十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记忆遗产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记忆遗产保护政策拉开了帷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旨在维护人类记忆的“世界记忆工程”,推动了记忆遗产保护政策的落实。"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延续,目的就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档案记录社会活动的完备性和稳定性,承担起"社会记忆"的重任。档案作为人类文化历史遗产,延续了人类的记忆,我们通过档案可以看到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记录者和承载者,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档案以内容浩繁、博大精深,被誉为"历史文明之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档案管理视为人类的"记忆工程",将档案视为人类社会的"记忆"工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据2012年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13亿人口,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泱泱大国,和谐华夏,乡村作为一个重要的音符在我国强劲的和谐旋律中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乡村“档案记忆工程”作为中国“档案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乡村“档案记忆工程” 是一项文化传承工程

(一)档案工作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软实力资源。

“人类不会失去记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失去了过去的记忆将何以自处。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其中包含着数量巨大的各类信息,对于描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的完整面貌都是无价的宝贵资源,其价值“来自于过去的持续经验以及根源、归属和性质的认识”,而今它已从“历史的原始记录物”上升为“社会记忆和人类文化的载体”。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势不可挡地席卷整个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由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技进步、领土和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而由文化感染力、价值观感召力、道德影响力、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外交说服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竞争又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使国际社会综合国力间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在软实力中,文化软实力居核心要素。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和深刻阐述,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21世纪,科技浪潮汹涌,知识经济崛起,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形势下,档案工作凝视历史、面向未来,呈现出发展新趋向。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再不加大管理力度,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历史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代,档案这项伟大的人类记忆工程恐怕留下来的只能是历史的碎片。因此说档案工作是人类保护和开发记忆的一项崇高事业,是党和政府整体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软实力资源。

(二)乡村“档案记忆工程”事关传承人类文明。

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攻破秦都咸阳,文臣武夫涌入秦宫,大肆掠夺金银珠宝、美女玉帛,而只有萧何搜集了秦宫所有的文书档案,应是中国档案第一人。正是这无数的档案人,用他们的远见卓识和艰辛努力,护卫了浩如烟海的档案,才造就了世界历史上唯一的、没有中断的、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档案的存在却是相对长久的,档案物化并延续了人类的记忆,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

(三)乡村“档案记忆工程”事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村历史档案是一面镜子,研究档案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过去,可以找出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可以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少走弯路,减少失误,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科学发展服务。例如: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第16届国际档案大会第146次平行大会发表演讲中就专门讲到:“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镇西村部分农户对2002年镇政府扩征的土地面积有异议,准备上访、打官司。村干部多次解释无用,想到了查档案,在当时土地丈量面积清单、分配清单面前,村民代表心平气和地化解了误会”;秀洲区某村村民张某因独生子女费的领取发生疑问,最终村干部翻开档案确认其签字领取后就不辨自明。这些都是利用乡村记忆档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案例。

二、乡村“档案记忆工程”身份认同

(一)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是改变目前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现状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而目前部分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现状堪忧,表现为: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有限,形式单调,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不良文化向农村侵袭,落后文化滋长蔓延。传统的地方戏曲、民间节会,在不少乡村已经绝迹。有些乡村赌博风气依旧存在并在蔓延。各种盗版书刊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农村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基层干部“重经济、轻文化”倾向存在。部分乡干部对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主要精力用于征地拆迁、发展经济上,对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农村文化档案建设没有经济效益,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

(二)乡村 “档案记忆工程”是在城市化浪潮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需要。

必须充分挖掘和吸收传统乡村文化的精华,能丰富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传统中国是典型的乡村社会,在中国走向城市化的历史趋势下,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国情理清自己的思路,我们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到底怎么走?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城市化道路,又不能固步自封、盲目建设。传统的乡村建筑文化讲究山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的乡村风俗文化倡导仁、智、礼、义、信,讲究忠、孝、友、悌、廉,推崇耕读,追求人的内心的和谐,探求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之道。当前,我们推进城市化,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当中,应该去挖掘和吸收传统乡村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关注传统乡村档案文化中凝聚的文化底蕴,积极回应城市居民对向往回归乡村山水、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力求为城市建设者改进和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三)研究“三农”做好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举国上下对解决“三农”问题及专题研究的重视,涌现出不少有一定研究深度和独特见解的文章与著述,成立了许多与“三农”有关的研究机构,这无疑是可喜可贺,但也无许讳言,有相当一部分文章还存在泛泛而谈或横向陈述事实准确但缺少纵向挖掘事实背景及深层次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的乡村个案研究的系统资料,难以丰富个案研究提炼出有普遍指导意义并具可操作性的宏篇巨作。近年来,全省涌现了许多以“和美乡风馆”“乡村史苑”为代表的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的硕果,这些翔实的乡村档案记忆馆反映了各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是以小见大研究“三农”问题个案的资料范本档案这些成果可以使瞬间变成永恒,为人们反复观察和研究历史现象、准确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

(四)乡村档案记忆基地是一个集历史传承、档案文化于一体的教育基地。

档案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部门,可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通过包含大量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档案材料,近距离对新农村青少年进行生动、有效的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引导他(她)们从小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从小学好本领,从小锤炼优秀的道德品质。

(五)参与乡村档案记忆建构是档案部门拓展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向。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强指出:“档案是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是历史文化、社会记忆的主要载体,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档案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不仅是政治建设、政权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共文化部门。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延续历史记忆、繁荣社会文化。”档案部门对社会记忆的建构能力主要体现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展现能力、重大历史问题的证明能力、保有历史批判的能力、民众生活的再现能力和汲取思想动力的能力。与其他领域相比,档案记忆资源的潜能还远未得到充分展示,特别是在重温重大历史事件,汲取思想动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三、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建设内容

紧密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根据每个村不同的内外在条件,确定每个村建馆的主题和规模。展馆内主要以各种图版展示为主,同时配以部分实物、视频等,力求乡土,力求特色,力求农家自有。具体内容包括:

(一)村史:记录本村自建村以来村级建制演变、行政村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等历史情况。主要包括:村落的形成及名称的由来、地理位置及所属行政区划、主要宗族、政治经济状况、交通状况、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及其他需要记录的事情等。

(二)领导关怀:主要记录镇(街道)以上领导来村视察、调研工作等情况。

(三)经济发展:记录本村农业、工业、特色产业等情况。

(四)民俗文化:记录源自本地区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歌谣、历史遗迹以及其他各类文化盛事。

(五)农村新貌:记录建村以来村庄、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演变情况。

(六)文明乡风:记录本村范围内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先进事迹、慈善义举、好人好事等。主要包括文明家庭、好婆媳、好邻居、公益活动等。

(七)乡贤名人:展示出自本村的历史名人、专家学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及其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先进人物。

(八)莘莘学子:记录本村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学历的村民子女。

(九)荣誉榜:记录行政村荣获的县级以上荣誉。

(十)大事记。建村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落大事记。

(十一)历任书记、主任名录。

(十二)重要的村民生档案(主要保存在村档案室)

(十三)实物

⑴展柜内容:展示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档案、老照片、老票证、土布、县级以上的奖牌、奖杯、奖状、匾等。

⑵大件实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体现农耕文化的农村生活、生产用具等。主要包括农耕农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等。

(十四)视频

播放有关的宣传片。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体现特色为主,确定重点的展示内容。

四、加强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建设的途径

中央和省委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正迎来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现在,档案文化建设已经纳入了文化强省建设的统一部署,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记忆浙江”已成为浙江省档案部门特有的文化品牌。2012年,省档案局在乡村启动开展了以乡村记忆为主题的示范基地建设。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的价值和作用,并善于继承,敢于创新,着力提升乡村档案文化品质。

(一)重发掘,致力打造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特色品牌。

农村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将着力抓好农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现有档案资源的开发,并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为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注重挖掘和弘扬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文化品牌。

(二)重投入,加强乡村档案文化设施建设。

针对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体需求为核心,统筹档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省级设立乡村档案记忆工程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档案文化工作整体水平。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乡村档案记忆工程阵地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改善档案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初步形成以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标志性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充分利用各村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实行资源共享,增添设备和活动内容,吸纳群众。

(三)重组织,加强乡村记忆档案文化阵地建设工作。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档案文化设施布局。多部门联动,依托 “美丽乡村”、文明村评选等系列创建活动平台,依托行政村原有的村史、村落文化元素,广泛发动群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打造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具有教育功效的基层档案文化阵地和基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四) 重编研,加强乡村档案文化深度开发。

整合自然风光、历史名人、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特色农家乐等资源,编辑制作相应的“乡村记忆”指南小册子,让来访者更清楚掌握各个“记忆点”,更好地感受所营造的记忆氛围。围绕主题开发专题片、图册等编研产品。利用收集保存的档案资料,拍摄视频专题片或编辑印刷专题书籍、图册,加大对村落记忆文化的宣传。

(五)重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档案文化阵地建设的积极性,利用乡村档案的记忆功能,展示乡村发展轨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农民精神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潘世国.记录行进中的消失、以影像保存乡村记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