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7月10日,骆正体写给哥哥骆正坤、姐姐骆正芳的家书 正坤、正芳兄姐: 经过革大四个月的学习后,只以为分发(配)工作的时间还早,谁知中间突有变动。我有生已(以)来从未做过这个梦,想不到会北上到遥远的北国来工作,参加北上一(方)面根据学习成绩,一(方)面由上级选拔和自觉自愿签名的,而我是候补的,亦可(以)说是自愿的吧!接(到)这封信时,你们也许会感到惊奇和意外,甚至有各种不痛快的想法,快乐或感伤,但是只要你们(或亲老们)眼光放大一些,心内放宽一些,我想是会想得开的,是会了解清楚的,也很希望你们能够帮助想不通的老人和她(尤其是姓陈的)。根据我的个性和身体等,本来是不适于这种工作和生活的。可是今天既然参加了革命,就要牺牲自己的一切,无所计较的为工农兵服务,家庭和个人的利益是小事,整个国家的利益是大事,个人前途未来怎样办,这都要丢弃的。这并非是硬心畅(肠)的话,想通了自然明白。我也不多扯。 自阳历六月十二(日)离校,踏轮船赴汉口,当日下午趁(乘)特快火车就北上了,约七天七夜就抵达哈尔滨市,除在北京站和牡丹江市停留休息外未稍停,在师部学习一星期后才分发(配)工作。 此次由中南局调来大批青年学生,中南军大、湖南军大、建设学院、中原大学、革命大学等学校共来一千多人,政府准备调来(十年)青年在百万国防军(四野)中利用三年的时间扫除部队中的文盲,一般的战士提高到高小毕业的程度,营团级干部提高到初中毕业,团师级干部提高到高中毕业的程度,卷入(这)个文化建设的热潮,建立近代化的国防军,这次根据程度高低、能力志趣等,我们有的干政治、文化工作团、财经管理、教育医务……等工作,三五年后根据局势的发展和需要,再施行转业退伍、轮流还乡……只要坚决为工农兵服务,未来不会有失业不幸的痛苦的。初来时不服水土,吃不惯高粱和包谷米,多少有点痛苦,过久了也惯了,打破了顾虑,安定了心情。 经过万里行程,沿途所见惟有河南北部及黄河两岸等地比较凄惨。那的(里)多半是荒原千里,地广人稀,中原之战给一般人民(带来的)痛苦太大了,他们有的没有耕牛,只得用一个人掌着犁,四五个男女在前面拉,这样翻土种地,没有人打麦用拖石滚打场,黄河两岸的人民可(以)说最苦了。河北省开的荒地最多,老少无闲人,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快乐。在北京丰台车站停了半天,那里(的)人对人非常客气,可视(见)他们一般的政治觉悟都很高,政府在此省到底是不同些。十五日转哈市,车快过山海关和秦皇岛,这里有些地方工业还好,有些地方经过战争破坏,可真不忍看了。那里工人成千,多半都很忙碌的工作。锦州至沈阳道路上是一片荒凉,这儿是打过数次大战的大好山河,无人耕种,荒草没人径,广大山坡白骨磷磷(嶙嶙),破车倒房随处可见。车到沈阳近郊,只见烟冲(囱)如林,烟雾满天,尽是大工厂,可(以)说是社会未来美景。据说这里比日本在这时工业还要发达,千万劳动人们(民)在生产,在忙碌工作,到处是一片新气象。 东北天气比较寒冷,每天早晚还要盖棉被、穿棉衣,麦子刚才扬花出穗。这里土地特别肥,种庄稼从来不爱上粪的,老百姓生活过得很好,每年收的粮食吃不完,喂猪也用粮食,很小的家有时可用到电灯,普遍都喂两三匹马或牛,大山内到处是草,也不愁吃,到处是柴,也不愁烧,到处有的是地,想种多少都可,一家喂两三个大猪羊,真是太富有了。可惜是人口太少,电灯电话多,宽的大街合着眼走碰不倒(到)人。成千万的解放军同志在广大的土地上展开了大生产运动,上级(让)今秋每人要缴纳二千五百斤公粮,现在全军开了两万多亩(地),秋后保证超过生产任务。另外还要分利,一部份(分)参加国营集体农场种地,还有进行掏(淘)沙、金的,每人每天可得一万人民币的黄金。还有进行伐木的,遍山都是二人合抱的大树,此地真是太富了。现在的军人可真变了样啦,他们在前线能打仗,在后方又能生产。这里交通也很便利,老百姓小学生好多都坐火车、汽车上学或下地,犁地用洋犁或拖拉机。因为粪没地方消,所以有些地方或乡村很脏,苍蚊成堆。十月秋收后,全军卷入文化学习,开始正规学校生活,使军队学校化。解放军要求受教育是他们的权利,为他们服务,教育他们识字是知识青年应该做和必需(做)的事。我虽然才出学校,毫无才智能力和办事经验,可是我尽我最大努力去为他们服务,工作相信是会有办法的。今后工作或许会很忙,无时间写信时,希望你们并转告亲友长老要谅解。希常来信指教交流学习心德(得)。 此敬 革命敬礼 愚弟 正体 于桦南军营 阳七、十日 请转告双亲,因时间关系不另写了,可将信大意转告为望。 请安慰、问候长者等,恕不另复,请告钦弟住址为盼。 补:我很希望你们能参加短期的轮训班,以有利你们二位思想的改造,认识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国家,这实在太重要了。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骆正体生前写给哥哥骆正坤和姐姐骆正芳的一封信,2011年由烈士的弟弟骆正钦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在该馆展出。 骆正体,1927年生于湖北枣阳岩河乡上垱村。少年时博闻强识,刻苦攻读,著称乡里。抗日战争期间,背井离乡,进入儿童保育院。日本投降后,先后就读于国立三十三中、安陆师范。1949年,婚后蜜月未满,即赴革命大学深造,毕业后投笔从戎,誓为建设现代化国防军而奋斗。朝鲜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部队。1951年3月入朝,浴血奋战,恪尽职守。同年4月5日,不幸以身殉国,年仅2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