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8期


发布日期: 2013 - 09 - 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南孔祭典
文 / 赵灵洁
    祭祀,是通过一定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祈求佑护和赐福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祭孔文化凝结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内化为炎黄子孙情感认同的一种心理依托和精神纽带。祭孔习俗历经沿革变迁,成为反映时代精神、传承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形式。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孔祭典”跻身“国字号”文化遗产序列。
 
    南宗一脉的由来
    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在扬州祭天,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陪祭。此后,金兵大举南侵,淮扬危急,高宗君臣仓惶南渡。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高宗驻跸临安(今杭州),因感念孔端友率族人“扈跸南渡”有功,赐家衢州。绍兴八年(1138年),又赐予袭任的孔端友的侄子孔玠五顷田以修建祭祀用的家庙,圣人后裔从此在衢州安家落户。时至元朝,孔子第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万春之子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放弃了衍圣公的爵位,从此衍圣公由北宗世代承袭,南宗的正统地位日渐淡化,于是山东曲阜成了众所周知的孔子家庙,而东南阙里的南宗一脉却知之者甚少。
 
    南宗祭孔典礼
    孔子的祭拜典礼始于汉朝,此后经历代传承延续,到明清时达到巅峰,成为“国之大典”。帝制消亡、共和崛起后,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祭孔大典,一度在战事涤荡、政治变幻中忽明忽暗。20世纪80年代以来,衢州社会各界对开发孔庙、恢复南宗家庙祭孔典礼的呼声日益高涨。
    1993年,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回到了家乡衢州。孔祥楷认为“孔子是人不是神,儒学不是教”,他思量了三年的时间,决定将陈列在大成殿内近千年的孔子牌位“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更改为“大成至圣先师位”。这使孔子走下了高高的神坛,还原了孔子人的身份,缩小了圣人和参祭者的距离,为寻求思想交流与文化沟通构建了平等的人格基础。
    2004年,首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拉开了帷幕。随后,衢州定于每年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举办祭祀典礼,实行一年一小祭,两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和古代繁杂的祭孔仪礼不同,当代的祭孔大典,无论是大祭还是小祭,仪式都在30至40分钟之内完成。仪式包括“祭礼”和“颂礼”两章,“祭礼”部分的内容有奏乐、敬香、献五谷;向孔夫子行礼(三鞠躬);向孔夫子敬献花篮;主祭人和陪祭人进位;主祭人诵《祭孔子文》;主祭人和陪祭人复位。“颂礼”部分一般由市民、学生朗诵《论语》章句,唱《大同颂》等。
     当代人祭孔在祭祀服饰上着现代正装,佩带孔子像胸章和绣有《论语》语录的黄绫胸标;嘉宾则采摘家庙古银杏和古柏树叶,系在黄丝带上,既体现出庄重的祭祀氛围,又显示出浓郁的文化特色。在祭品供奉上,改传统“献三牲”的“太牢”为“献五谷”和当秋收获的瓜果蔬菜;如遇“学祭”,则辅以“文房四宝”,全面体现了当代人的绿色环保理念,并给参祭的学生以良好的价值取向引导。在祭祀程序安排上,要求氛围庄重肃穆、过程紧凑简约,既充分表达对圣贤的思慕之情,又符合当代人的行为节奏和礼仪习惯。祭祀用乐上,以当代的文艺形式代替乐舞。将原来的祭祀佾舞部分更改为朗诵《论语》章句和全体参祭人员合唱《大同颂》、《东南阙里》组歌等。
 
    “学祭”和 百姓祭孔
    “学祭”重在全民弘儒。“学祭”即前文提及的小祭,参祭对象主要为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此外近年来市党政官员、普通市民、外国学者、各国孔子学院代表也陆续参与进来。与“公祭”不同,“学祭”时会特地在祭品中增加文房四宝,并发给每位参祭者《大同篇》胸章;参祭者佩带的黄绫胸标上,会绣上一句或两句各不相同的《论语》语录,与特制的金色红底孔子像章相配;“颂礼”与“祭礼”一起举行,“祭礼”结束,便由合唱团合唱史诗组歌《东南阙里》。为配合“学祭”,每年衢州祭孔前后,都会举行多项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活动,比如中学生《论语辩论赛》、学子开蒙仪式、纪念孔子诞辰文艺晚会、衢州儒家国际论坛,等等。2005年7月,由孔祥楷担任主任的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还在孔庙开办了“幼儿读经班”,读经班每周一次,由专门的老师教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论语》章句。于是在每次的祭孔大典上集体朗诵《论语》章句的读经班儿童,在大成殿前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祭”以更直接的方式弘扬着儒家文化,滋养三衢大地。
    百姓祭孔的参祭者,大部分是普通市民。从2007年开始,衢州每年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来决定参祭人选,笔试内容围绕孔子生平、南宗家庙等展开,面试则让候选者背诵《论语》章句内容。2007年共选出60名市民参加祭孔。2012年,祭孔大典还首次邀请“最美”系列代表、市内企业家代表、解放军、武警、消防员和公安干警等代表参加。昔日国之大典,今日真正成为了百姓祭祀。
    我们看到,以当代人祭孔和百姓祭孔为特色的南宗祭孔通于古而宜于时,不仅是国民缅怀圣哲先贤、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古老文化的又一次觉醒。祭孔大典使一度断裂的传统重新得到续接和传承,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璀璨文化的绚丽舞台。
 
作者单位:衢州市档案局
<< < 123 4567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