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文 / 伍康平 赵灵洁
在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术之大成的《针灸大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9年,衢州“杨继洲针灸”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针灸大成》作为“杨继洲针灸”申遗的重要辅助材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针灸大成》和杨继洲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我们不妨走进衢州市档案馆,通过馆藏珍档——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49年)的章廷珪版线装木刻本《针灸大成》,一窥究竟。
杨继洲,字济时,浙江衢州六都杨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为唐信安侯杨向后裔。杨继洲生活在明朝后期,因国家疫情流行,遂弃儒从医。由于出生于医学世家,家中典藏丰富,杨继洲自幼便受到歧黄熏陶,从而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他研读家中藏书“寒暑不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遂以《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重要著述作为阐发针灸的理论基础,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整理成《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又集用《子午经》、《铜人针灸图》、《明堂针灸图》等22种文献资料,加之40年的行医经验,终著成《针灸大成》。书稿初成后,经赵文炳、靳贤、黄镇庵等人整理、资助,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刊行问世。
《针灸大成》全书共十卷225篇,采用卷、章、篇三级编撰体例。书中文章或用设问或用互文,生动活泼,且用词交错有致。书中内容极其丰富,卷一集录《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原文,论述针灸源流;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卷四主要为针刺补泻手法;卷五为关于井、荥、俞、经、合五穴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等时间取穴方法;卷六、卷七详述十四经络、经穴及经外奇穴的部位、针灸方法及对治病症;卷八分类介绍各种病症的治法和选穴;卷九采撷名医刺法、灸法,并记载杨氏医案;卷十附论小儿按摩及儿科疾病的诊断。书中共介绍了359个穴位及其所对治的相关疾病,包括处方323方,科目涉及内、外、儿、妇等。书中绘制有“阳掌八卦图”和“阴掌八卦图”,作者将掌心、手背按八卦易理分成“九宫八卦图”,与人体五脏六腑有机地联系起来,对诊治病痛很有参考价值。
《针灸大成》自问世以来,被多次重刊、重印。据统计,1949年之前的版本就多达70余种。该书在医学界被翻刻次数之多、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此书刊印之后,不仅在国内学术界颇受重视,在国外影响也很大,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
纵观《针灸大成》,杨氏在学术方面尊崇经典却不拘泥于古,博采众家之长而有定见,不随意引用名篇巨著,更不为标新立异而设奇穴。杨氏学术思想精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基础理论,溯源穷流;强调辩证选经;重视脏腑经络理论;针灸药物并用;重视循经取穴;立法严谨,取穴少而精;强调手法操作,重视补泻手法;通权达变。这些思想很多都被沿用至今,影响深远。书中介绍的杨氏下手八法和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为杨继洲独创,它们作为一套针刺常规操作的规程,被收录在现代针灸教材中,颇受后世重视。杨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是一套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的针刺常规操作。杨继洲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这是他根据家传经验以及对明以前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所得,其编成口诀为“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同时又把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其中下手八法中的爪、搓、摇、循、捻分别与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中的爪切、指搓、针摇、指循、指捻五法相同。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处”,探明穴位的准确位置。弹,是“先弹针头”(针尾)再配合插针,是“补针之法”。扪,是在“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泄,乃为针补。”杨氏“下手八法”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从寻定腧穴至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基本手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杨继洲的医德医风也值得后人称道和学习。在治疗过程中,他以病人为本,重视患者的病前预防和病后调摄,强调“病以人殊,治以疾异”、“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证,不随乎法”;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他注重自身技能的练习和医术的全面提升,在通读医书经典之余还在动物身上练习针法操作,以保证针灸技术的纯熟安全,这在当时来讲亦是十分难得。
杨继洲针灸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髓。杨继洲在针灸理论与临床上的诸多建树,大大丰富了针灸学的内容,推动了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对现代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针灸向世界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衢州神农殿供奉有诸位名医的塑像,杨继洲的像一直安放其中,接受后人敬仰礼拜。
《针灸大成》一套共十卷,是由山西人虞高昇于1988年捐赠给衢州市档案馆的。该书落户到杨继洲的故乡衢州,意义非同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