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玉祥(1882.11.6—1948.9.1)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人,寄籍河北保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1926年9月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1927年,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自美国回国,准备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他搭乘的苏联“胜利”号轮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于1948年9月1日与女儿冯晓达一起不幸遇难,时年66岁。9月7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吊唁冯玉祥去世。唁电说:“冯玉祥先生连年为民主事业奔走呼号,此次归国,对于中国人民民主事业,定多贡献,今忽遭此意外,实为国家民族之损失。”同时致电冯夫人李德全,对冯玉祥不幸遇难,至深痛悼。同日,周恩来和董必武、邓颖超致电冯夫人李德全:“惊闻冯先生及令嫒遇难,谨致哀悼之忱。”同时电示潘汉年和中共香港分局领导人慰问李德全。 1949年9月1日,在冯玉祥将军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举行追悼会。周恩来总理致辞,高度评价了冯玉祥为实现民主的新中国所做的努力,他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冯玉祥的灵柩被空运到苏联莫斯科,按照李德全的意愿,遗体被火化,并于11月由李德全带回国 对冯玉祥的安葬问题,李德全提出将骨灰葬于泰山,对此,党中央非常重视。1949年11月15日,刘少奇亲自拟写中央关于同意将冯玉祥骨灰葬于泰山致山东分局电。1951年11月24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邢西萍)就冯玉祥的安葬问题给周恩来的请示信中说:“冯玉祥先生的骨灰运来安置,冯夫人拟把冯的骨灰葬在泰山,须派一工程师去泰山勘察并设计,然后请山东省政府帮助开工。”周恩来11月26日批示:“送维汉一阅,可以葬在泰山,也可以葬在北京。”徐冰按照周恩来和李维汉的批示给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余心清的信中说:“送上总理批示的信件,请你与李德全部长一商,尊重她的意见。将冯先生的骨灰葬在北京还是葬在泰山,请她决定后,再着手办理。 李德全确定将冯玉祥的骨灰安葬在山东泰山。1952年7月2日,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冯玉祥墓地工程设计召开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李德全、余心清等13人,座谈会就墓地修建及铜像设计提出了10条意见,并请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朱懋泉工程师根据座谈会提出的意见重新制图。墓地工程自1952年8月动工。施工期间对工程多次改动。11月3日,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同意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提出的三点改动意见:(一)将石壁外面加砌一层料石;(二)台级两旁加砌乱石护壁;(三)排水明沟工程改将植树坑与台级之间打得稍洼一些,以便下水。同时送去了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题写的“冯玉祥先生之墓”的墓匾题字及刻字碑诗文各一件。1953年4月工程完成。 
1949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对冯玉祥骨灰安葬的批示 冯玉祥骨灰安葬办法于1953年10月5日制定,办法确定了安葬时间、参加人员、仪式、旅程。安葬仪式于10月15日在新建的山东泰山西麓陵墓前隆重举行,墓地上笼罩着庄严肃穆的气氛,下面摆满了花圈。毛泽东、朱德、黄炎培送了挽词。送花圈的机关有政务院、全国政协秘书处、统战部、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等9个单位,各民主党派联合10个单位,个人有宋庆龄、李济深等36位。 9时半安葬仪式开始,参加安葬仪式的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于毅夫、民革代表、冯先生家属亲友、山东省政府负责人、泰安地方负责人及泰安一部分干部、学生,共约800余人。由李济深副主席主持:奏哀乐,骨灰入穴,行三鞠躬礼,默哀,献花,李济深副主席致悼词,李德全致答词,仪式至11时奏乐礼成。 冯玉祥将军的骨灰安葬在泰山的松柏丛林中,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位著名的民主人士、爱国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