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故宫南侧一条幽静的小巷里,有一座饱经沧桑的建筑群——张氏帅府(俗称“大帅府”)。张作霖与张学良曾在此主政东北十六载,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这里还走出了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张学思。张学思出生于1916年,青年时期便接受进步思想,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战胜利后他首任辽宁省政府主席。在辽宁省档案馆里完好地保存着一份迟到的1946年9月23日正式任命张学思为辽宁省政府主席的任命状及在东北工作期间形成的档案,它们再现了张学思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
复土还乡 二过家门而不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当人们沉浸在喜悦中时,朱德总司令发出第二号命令“命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张学思接到命令后,便一路赶往沈阳。 张学思到达沈阳后,东北局书记彭真、常委林枫就给张学思布置了任务,并要他以张学良四弟的特殊身份开展工作,接收伪政权,建立一支地方武装。 布置完任务后,林枫对张学思说:“吃了饭,你该回家看一看了。离开大帅府已经十几年了吧?”张学思连连摇头说:“不!我是不打算回家的!”“为啥?”林枫不解地问。“原因很多。”张学思说:“一来,十四年前,我离家的时候曾经发过誓,要永远离开那个封建的大帅府;二来,党委我以重任,很多工作需要我去做;三来,家里人现在都不在了,我回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彭真说:“复土还乡嘛,回家看看总是应该的吧!”张学思笑着回答:“我已经回到家了,东北的故土就是我的家,东北的人民就是我的亲人。”就这样,1945年和1949年,张学思两次在沈阳居住。故居近在咫尺,但他却从没有回去过。 梅河遇险 舍生忘死抢开火车 张学思上任后,便开始了接收日伪政权、组建人民政府的工作。为了广泛宣传党的主张、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张学思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与此同时,在他的主持下,全省各地还开始自下而上地成立各级人民民主政府。1945年10月12日,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省级民主政权——辽宁省政府在沈阳成立,张学思首任省政府主席。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5年11月,张学思遵照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率领部分军队和干部转至本溪。1946年5月,张学思率部刚刚转移到通化后,又奉命乘火车经梅河口前往长春。满载着辽宁省直机关人员和物资的火车驶入梅河口车站暂作休整。当张学思走下火车在月台上散步时,突然听到远方传来一阵“嗡嗡”的声响,警觉的他立即大喊“敌机来了!同志们,赶快下车,疏散隐蔽!”话音还没有落下,敌机就已经开始疯狂地轰炸扫射了。正当人们迅速疏散隐蔽时,张学思竟然不顾个人安危跳上了火车头,要把火车开到安全地带。此时,一颗炸弹落在车头前,路基被炸成了一个大坑,导致火车无法前行。危急关头我军的高射炮响了,敌机仓皇而逃。当张学思从冒着黑烟的火车上跳下来,得知无一人伤亡的消息后,放心地笑了。 坚持南满 支前土改亦战亦勤 1946年12月,为粉碎蒋介石“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我军做出了“坚持南满”的正确决策。张学思坚决贯彻辽东分局的指示,亲自动员和率领地方干部组织号召群众做好支前工作,喊出了“宁可我们跑断腿,也要让部队填饱肚子”的口号。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主力部队吃饭穿衣和兵员补充、物资运输的需要。 随着我军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张学思还在清原县新立屯亲自蹲点,组织土改工作。他化名为“赵队长”,头戴破草帽,身着补丁粗布衣,每天走东家、串西家,访贫问苦,组织成立了新立屯农会,为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1947年春,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与此同时,张学思指挥地方部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进攻。在攻打辉南镇时,遇到敌守军的拼死抵抗,僵持了一天一夜。张学思与参谋长解方研究出“渗透突击”的方法,集中兵力,炸毁敌人一座炮楼,不等扫清外圈便突入城关,最终攻下了辉南镇。1948年11月2日,历时3年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张学思又很快地投入到接收沈阳的工作之中。 接管沈阳 恢复生产稳秩序 沈阳解放伊始,百废待兴。满怀胜利豪情的张学思与伍修权一同,领导全省人民迅速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在解放的第三天,辽宁省政府联合辽宁军区发布了安民布告,要求国民党军散兵游勇、公务人员及特务土匪向政府登记,并交出武器弹药和服装、医药、器材、交通器材等;禁止使用蒋币、金元券、东北流通券和法币,以稳定金融秩序。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1948年11月21日,张学思还专门发布了彻底贯彻保障人权的训令,规定“除公安司法机关可依法执行职务得以传讯拘禁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及部队及个人除现行犯外,对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逮捕、监禁或处罚……”与此同时,张学思还在辽中、鞍山、盘山等地推行免征营业税和保护城市人民财产等政策,使刚刚解放的辽宁迅速恢复了生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9月2日 总第2504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