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12期


发布日期: 2014 - 01 - 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抗战时期军政部第五十五后方医院
驻江山新塘边镇追记
文/姜燕萍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3月17日,南昌会战爆发,战斗极其惨烈,中国军队伤亡达到5万余人,大量的受伤官兵急需医疗救治。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中西部的新塘边镇,与江西省玉山县接壤,浙赣铁路穿镇而过,并在毛家仓村设有一个火车站,另外,其境内还有一条民办的江广公路。因交通便利,后方医院就选择新塘边镇作为驻地,承担起了救治南昌会战中受伤将士的重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五十五战时后方医院于1939年至1942年期间驻扎在新塘边镇,院长为刘九峰。
 
一、医院驻地
    姜姓是新塘边镇的第一大姓,全镇一半以上人口姓姜,镇中心的上桥头村、嘉湖村、新街村分别建有姜氏祠堂,分上祠、中祠、下祠,正式名称为淑彬祠、淑齡祠、淑通祠。上祠、中祠、下祠按水流方向排列,每座祠堂之间相距约一里。祠堂屋宇宽敞、环境整洁,其中下祠面积最大,中祠居于中间位置,距火车站只有约五六里路,两祠均适合改作医院。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五十五战时后方医院的院址就设在这三个祠堂里。
    医院的总部设在中祠,中祠大门悬挂“军政部第五十五后方医院”牌匾。普通伤兵先送到中祠进行诊治,重伤兵送往上祠,轻伤兵则送到下祠。1933年出生的勤俭村老书记姜汝旺回忆说:“小时候我经常跑到中祠玩,亲眼看过军医给伤兵动手术。医生拿两张四方桌拼在一起作为手术台,上面铺一张白布,伤兵躺在桌子上就可以开始动手术了。晚上没有电灯,就点着汽灯做手术。用钢锯锯脚时,伤兵就痛得不停喊叫。这些军医大多是归国的留学生,医术很高明的,他们还在祠堂给一个村民做过肺部手术,病人很快就痊愈了。”1928年出生的新街村老人姜祥驹回忆说:“放学后我去中祠看热闹,那里挤满了绑着绷带的伤兵,很多伤兵断手断脚,有的人腹部开了花,有的人丢了眼睛,看着怪吓人的。上祠就不大敢去玩,因为那里都是重伤兵,听说死掉的很多。”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6月7日,第五十五后方医院紧急撤离,途经江西省横峰、河口、铅山,转驻福建崇安葛仙。6月12日,日军入侵新塘边镇。6月15日,上祠、下祠相继被日军烧毁,中祠幸免于难。下祠曾进行过重修,解放后成为镇政府机关的所在地。姜氏祠堂于2011年1月7日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目前,祠堂的修缮工作已经着手开展。
 
二、伤兵来源
    2013年5月21日,江山市档案局调查组在新塘边镇、村领导的大力帮助下,找到了三块残存的抗战官兵墓碑遗迹。从墓碑的内容上,我们考证出伤兵来自陆军十六师、陆军新编第七师、第二十二补充兵训练处等部队,多为第三战区的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陆军十六师开赴宁波担负海防任务,8月进驻上海南翔。淞沪会战爆发后在吴淞口、刘行、蕴藻浜阻击日军三个月,后因损失惨重退守嘉兴,12月开赴江西南昌整补。1938年6月参加武汉会战,转战马当、彭泽、湖口,在马鞍岭、覆血山死战不退,给日军以重创,因而获战区嘉奖。1939年4月参与反攻南昌的战斗, 12月参加冬季攻势,反攻青阳。1940年7月开赴宁波御敌。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退守奉化,一度参与反攻溪口的军事行动。1942年5月参加浙赣会战,在信安江遭日军重创,被迫退守衢州,接着又突围到浦城整补。陆军新编第七师是1938年初由独立第十三旅与独立第十四旅整编而来的,该师负责铜陵至贵池的沿江防务。1938年8月在池洲保卫战中奋起抵抗日军,1940年在青贵战役中伤亡惨重。在青阳县境青石岭建有新七师阵亡将士纪念塔。第二十二补充兵训练处是驻守江山的部队,主要承担新兵训练任务,有官兵5000多人。
 
三、伤兵输送
    在江山市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档案中,有很多当时第五十五后方医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来往电文,这些档案真实、详尽地记录了第五十五后方医院驻新塘边期间有关伤兵运送的具体情况。
    据档案记载:伤兵从战场撤下来后,首先乘坐火车,沿浙赣铁路至新塘边镇毛家仓村火车站,下车之后由江山人民送往医院救治。江山县各乡镇专门成立了民众输送伤兵队,并缮具名册送呈县长。每队设队长副队长各一人,班长十人,民夫二百人,辖担架百副。姜汝旺老人回忆说:“为防日寇飞机轰炸,伤兵运送一般在夜间进行,所以经常在白天突然发现医院里多了好多伤兵。伤兵最多时,姜氏的三个祠堂都住不下,不少伤兵就被送到沿路的祠堂、社屋等处养伤,从火车站附近的严麻车村一直到东陈村的祠堂里,全都住满了伤兵。”
    民众输送伤兵队还要承担输送愈残官兵到驻浦城的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临时教养院的任务。1942年2月18日刘九峰院长致丁琮县长的函中说:“敝院奉令承办收容浙赣路各院愈残官兵,上肢愈残已徒步转送浦城十临教院,所有下肢愈残现集中二百余人均不能步行,现汽油极为困难,卫生汽车无法驶动。贵政府管辖区域希即饬新塘边淤头茅坂凤林峡口化龙溪廿八都各乡镇公所每批约一日,准备民众义务担架六十副计百二十人,依次分递联络输送。”
 
四、军民关系
    后方医院的到来给驻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新塘边镇变得空前繁荣。医院专门成立伤兵管理处,萧祖武任主任,下有十几个管理员,以规范化管理伤兵。伤兵和老百姓和睦相处,有些伤兵还把牛奶、饼干给小孩子吃;军医们也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街面上开了很多剃头店、茶店、杂货铺等,生意很好做,各种农副产品也很好卖。经常有进步青年团体来慰问伤兵,为他们表演节目,以振奋士气。老百姓也跟着这些团体学唱抗日歌曲,新塘边镇一时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时至今日,有些老太太还会唱诸如《义勇军进行曲》等的抗日歌曲。由于人手紧缺,医院还招募了不少当地青年当看护兵,帮助照顾和运送伤兵。
    姜汝旺回忆说:“下祠配有留声机、图书室、活动场所,文艺活动很丰富,经常看到伤兵们在一起打排球、乒乓球等,觉得很有趣。我家的房子比较大,有一个云南籍的营长就住在我家,他还给我讲他参加淞沪会战的故事。”姜祥驹回忆说:“我家在中祠和下祠的中间,家里房子比较大,医院有一个姓张的少校主任医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一家三口就住在我家,他儿子小张常常和我们一块玩耍。张军医夫妻都是军医,戴着眼镜,很和气,免费给我们看病。他们的医术很高明,真是妙手回春。我有个哥哥被五十五后方医院招去当看护兵,1942年日本人来之前,随医院一起去了江西省铅山县。”
    1940年11月,刘九峰院长给丁琮县长的电报中说:“近因衢浦路货车停顿,以致军米无法装运来新,请转知新塘边镇公所继续代为采购以应接济。”每月采购米六万至十几万斤的任务就近落到了新塘边镇公所处。新塘边山多田少,原系缺粮乡镇,每年粮食不敷自给,兼之运输工具缺乏、人工奇紧,往往有粮食雇不到人挑运的情况发生。为筹措军粮,镇长姜宗义组织人员四处采购运粮;当时百姓多食杂粮,把米节省下来供给后方医院。为了供应医院柴火,太使坟山和徐家仓山上的树木几年内全部被砍完。
 
五、义重山墓地
    义重山位于新塘边镇中心小学操场的后面。古代,义重山属于官山,专门埋葬客死于新塘边的外地人。山上建有一座小庙宇,每年农历七月半会专门做仪式超渡亡灵。后方医院进驻新塘边镇后,义重山专门用来埋葬那些因医治无效而牺牲的伤兵。后方医院还雇用当地木匠为每一位牺牲伤兵做了厚厚的棺木。每座坟墓前会安放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牺牲者的部队番号、姓名、籍贯、年龄、职务、第五十五后方医院埋委会刊、时间等内容。后来,随着牺牲伤兵数量的猛增及物价的飞速上涨,医院逐渐改用薄木板埋葬,坟前石碑也被改成了木碑。一排排牺牲伤兵的坟墓被整齐地排列在义重山上,至少有几百座。
    说起义重山上的抗战官兵坟墓, 80多岁的老人们至今记忆犹新。据好多人回忆,60年代在义重山开荒扩种时,满山都是挖出来的头颅、骨头,墓地石碑也被敲碎用于修砌田塍。如今义重山上已难觅抗战官兵坟墓的遗迹,小庙宇也踪影全无,我们只在一条田塍路上发现一块刻有“陆”字的墓碑小碎片。如今,长眠于此的官兵姓名已难查考,只有青山绿水默默地守护着这些抗战英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五十五战时后方医院驻浙江省江山市新塘边镇长达4年之久。期间,医院收治了大量的伤兵,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山市档案局
<< < 12 34567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