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自贡岩口簿档案》——人类开发地下资源的最早记录

2014-01-16 作者:张国钢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四川自贡地区遗存了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盐业地质钻井档案,俗称“岩口簿”。今天,自贡市档案馆保存有岩口簿121册,其中形成于清代的57册、民国时期的61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册,涉及92口盐井,时间跨度近200年。这些档案在盐矿地质史、钻探科技史、盐业经济史、地方社会史及民俗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2015年,《自贡岩口簿档案》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文献遗产名称 :《四川自贡岩口簿档案文献》

 文献形成年代 :1857年(清咸丰七年)到1956年

 文献数量 :121件

 文献保存者 :四川省自贡市档案馆

清光绪八年(1882),炶宗井岩口簿内页。

燊海井:创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

 燊海井位于今自贡大安长堰塘附近,是一口天然气和黑卤兼有的生产盐井。

 清初,四川自贡盐业逐渐兴旺,当时,多为黄卤浅井,卤淡量少,不能适应盐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井数增多,盐井不断加深。清道光十五年(1835),自贡盐场以“工巧匠智,令人莫测”的高超技术,利用先进的机械和钻、治井工具,在燊海井首战告捷,不仅凿成一眼超千米的深井,还创造了当时世界人工钻井的最高纪录。

 燊海井最初的主人既不属于自贡的盐业世家,也非陕商与当地盐商共同合股开凿,而是由到自贡“淘金”的廖姓三兄弟投资开办的。道光五年(1825),廖氏三兄弟廖燊玉、廖海玉、廖富玉出资雇请工人,在长堰塘开始凿井,历时10年,几乎耗尽所有家财,仍未见功。在失望与无奈之际,他们解散了所有工人,只留下一个叫李三公的老人看守现场。一天,李三公坐在井边打算吸烟,他用火石、火铲打火,不料就在这打火的瞬间,打出的火星恰好溅到了井口上,只听“嘭”的一声响,井口一下被点燃了。见此情景,李三公意识到井已凿穿,于是马上告知廖氏兄弟,并迅即复工,设灶采卤,投入井盐生产。后来,这口井取创始人廖燊玉、廖海玉兄弟二人名字中的燊、海二字命名为“燊海井”。

 咸丰五年(1855),在燊海井以西不远处,钻了一口天然气井——磨子井。当井深钻至约1000米,进入嘉三段主气层时,井内的天然气突然喷出地面腾空而起,火舌高出地面几十米,宛如火山爆发。据推算,磨子井初期日获天然气100万立方米,是一口高产的大型气井。此后,由于海顺、皂角等又一批极旺的火井相继凿成,加之发源井加深及岩盐层的新发现,使得天独厚的自贡井区成为四川的产盐中心。

 燊海井的开凿,揭开了这块三叠纪嘉陵江组石灰岩地层下的秘密,逐渐吸引了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一时市井繁华,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呈现天车林立,锅灶密布,笕管纵横,云蒸霞蔚,一派井灶生产的繁华景象。这一地区创造了世界最早进行井下自然连通开采岩盐的纪录,同时创下了深层薄盐层开采率达92.53%的世界纪录。

岩口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杂志1980年第四期曾载文介绍,1835年,燊海井钻凿成功,“深达1001.42米,这是中国当时深井的最高纪录,也是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

东源井:为千年盐都创造奇迹

 据《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记载:“东源井位于自贡市贡井区扇子坝大塘山。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低压天然气井。该井系用古代绳索(竹)冲击钻井法钻成。采用裸眼、敞口,排卤采气,百年保持稳定采气,成为自流井气田低压采气的典范。”东源井以其世界钻井史上罕见的独特地质构造、持续高产历史,为千年盐都创造了奇迹。

 清咸丰八年(1858),一位盐商审时度势,在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川盐济楚之际,开始拓荒创办东源井。刚刚下好石圈,还未正式扣篾下凿之际,与东源井隔河相望的清江井两次被喷涌而出的天然气焚毁,东源井怕被株连,即断然停凿。这一时期,又遇川盐边岸受挫,淮路复通,盐业销路不景气。东源井老板远瞻前程渺茫,走人大吉,东源井即成了残垣断壁、废井废基。

 31年后,盐商杨仿春、曾子轩等人与该处地主立下契约,佃价一次付清,“水火消长,各听天由命”,按“火圈日份”分享,取名炳源井,由股方投资合办。

 清光绪十五年(1893)腊月初三,杨仿春等人开始从23米深处之大口地方动工起淘。4年之后,当井凿至319.6米深的时候,终于见功,燃起5口草皮火圈熬制巴盐。又过了4年,彻底停钻,正式命名为东源井。盐场人知道“黄卤推沙,黑卤推气”。可是,东源井有了气,却没有推到黑卤。股东们为了推到黑卤,遂继续加紧淘井。当凿至624米深时,首次发现黑卤水印。股东们兴趣大增,一鼓作气续凿之。当凿至700多米深时,终于见到了黑卤,而且气盛卤丰。到1926年,东源井的天然气日产量已达1.7万多立方米;1937年,日产量为3万立方米,从此进入全盛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源井气产丰富,自用有余,即用竹枧输送到附近的玉龙、富龙等9个井灶煎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源井收归贡井盐厂,开始用现代化的工艺采气、推卤、制盐。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该井日产天然气依然高达1.6万立方米。东源井自开凿以来,累计产天然气达3.28亿多立方米,可制盐50万吨。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