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四空战和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一部大片的七组镜头
2014年9月1日,中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这一天我也走进了一座学校,一座曾经叫做中央航空学校的学校,地点在杭州笕桥。从1931年到1937年,这里是中国空军的摇篮。蒋介石曾亲任校长,跟宋美龄数次亲临该校参加毕业仪式和学员家长的恳亲会,他跟每一位家长握手且赠送杭州的茶叶和丝绸等土特产。
由航空学校形成的美国高级顾问、高级教官的住所,以及校长楼、教务长楼和美龄楼、餐厅等区域曾被统称为“醒村”。“醒村”从字面上看就是醒着的村子,常被引申为“唤醒中华”之意。而在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中,他们称那个地方为“笕桥新村”,说这是上世纪30年代时杭州最好的房子。当年醒村的周围,还有基地、飞机制造厂(实际上是装配和修理厂)、子弟学校、幼稚园、俱乐部、中西餐厅、理发室和浴室等。今天的醒村仍保留着80年前的格局,黄墙绿树,环境清幽。据说一株宋美龄亲栽的龙爪槐,仍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2006年,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旧址及醒村建筑等被国务院立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1937年发生在杭州笕桥上空的“八一四”空战,杭州曾为中国争得无上的荣耀,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空军节。在浙江档案馆内,有六本(册)有关航校的同学录和纪念册。其中有一本保存尚好的同学录合集,价值极其珍贵,翻开它,像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翻开它,那抗战的硝烟便滚滚而来;翻开它,那一张张英俊的面容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闪过。那就让我用电影蒙太奇式的手法来讲述这一段残酷而神奇的历史吧。
镜头一 战神高志航
穿越凯旋门
1937年8月14日下午3点35分许,笕桥机场的值班员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还是阴沉着脸,雨也还没有散去。他也还是照以前那样做着自己的规定动作,因为此前接到过通知,今天会有飞机来加油的。也恰好应该是在这个时间,当一架飞机已经飞得很低时,他猛地听到了一记爆炸声。奶奶的,原来是日本人的飞机啊!
明明通知是自己人的飞机要来加油的,却是日本飞机来扔炸弹了,这样的“国际玩笑”竟然出现在笕桥空军基地上,没法解释。当笕桥上空响起防空警报时,只见一个中等个子的军人跳上一辆自行车朝停机坪飞速骑去(据说这辆自行车还是一辆赛车,所以今天醒村的草坪上也停放着一辆崭新的赛车)。这个人一边骑,一边高喊:“升空!升空!”
这个人就是高志航,飞行四大队的大队长,曾是张学良东北航校的佼佼者,在法国受训过八个月,并且得到五颗星的优异成绩。据说法国教官曾经禁止中国飞行员穿越凯旋门,但高志航根本不把这种禁令放在眼里,他驾机轻松地穿越了凯旋门,为中国飞行员争得了面子。
这不是说高志航心中没有“禁令”,当时规定中国空军不能跟外国人通婚,而他的妻子就是他在东北时相识相爱的俄罗斯姑娘,最后他只能忍痛跟妻子分手。准确地说,妻子只能跟他分手。
第一次击落日军飞机
这一天是雨天,能见度只有500米,本是不适合飞行的,而高志航的霍克3型飞机,机舱上面是连篷盖都没有的。高志航的战友们是从河南周口市飞到笕桥待命并正准备去上海执行轰炸任务的,而这个任务由蒋介石亲自下达,目标就是日本军舰。8月14日这一天,高志航刚刚从南京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回来,因为前一天淞沪战役爆发了。高志航的座驾还是由他的助手从周口店飞过来的。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当日本人扔下炸弹的那一会儿,当时笕桥的首长陈庆云不在机场里,没人知道他在哪里。后来陈自己说他当时在从城里回笕桥的路上,正被堵在路上呢,看来上世纪30年代杭州就很拥堵了。当时在机场的是蒋坚忍,曾经的政训处长,后来也官至副校长,但他是个政工干部出身,还没有军事指挥的本事,所以高志航当仁不让地指挥战友去英勇阻击了。
回到那天的空战。日本人扔了炸弹一看命中目标便以为大功告成准备返程。当他们发现有中国战机阻击时一开始也根本不放在眼里,且还耍起了小聪明,想利用云层作为掩护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因为那天的云层实在太厚了,比侵略者的脸皮还厚。所谓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那就好比足球场上想玩对手一个穿裆一样。但这一回他们注定是错了。高志航和他的战友一到了空中不仅不要命,而且眼睛都发红了,何况又是主场作战,且驾驭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霍克3型战斗机。那时这类飞机的价格据说是15万-20万美元一架。
报道说,是高志航第一个击落了日本飞机。这是史无前例的,即击落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是第一次。最后的结果是6∶0,以高志航为代表的中国空军击落6架日本战机,而我们自己却是毫发无损,只是有两架飞机在回库时因天色已晚发生了小擦碰,当晚就修好了。
空战两个小时之后,杭州街头已经出现了《号外》的叫卖声。由此追溯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国军队还从没有如此扬眉吐气过,所以不仅是杭州沸腾,听到这个消息的全国同胞都兴奋不已。所以才有后来的八一四中国空军节,也才有《永远的八一四》这样的战歌,这是由冼星海、孙师毅等人创作的,其歌词如下:
八一四,西湖滨;
海风怒吼山岳倾,
浓云如墨天地昏,
血溅何兮我雏鹰。
高志航,飞将军。
怒目裂,血飞腾,
振臂高呼鼓翼升,
群英奋起如流星,
掀天揭地鬼神惊。
我何壮兮一挡十,
彼何怯兮六比零。
…………
中华男儿万人敌,
笕桥精神万古新。
击中敌机者各奖二万元
将一次空战提炼成笕桥精神,可见这一场战役,无比地提升了中国军民抗日救国的士气。第二天日本报复式的出击也遭到了惨败,只是我们也有伤亡了。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当时敌我双方都有意夸大对方的损失而尽量少说或不说自己的损失,所以后来也有人提出过疑问,说八一四这一天中国空军并没有真正击落6架日机,有的说是3机,有的说是4架,说4架是包括拖着烟受伤回去最后在台湾坠海的。
我后来在档案馆查阅8月15日至8月19日杭州的《东南日报》的报道,那上面也说得比较谨慎。据1937年8月15日《东南日报》第二版社论要闻版(第一版也多是广告)关于此战的标题是《我空军空前胜利 大队敌机袭杭 为我歼灭殆尽 在笕桥上空大战三小时 我军奋勇围击损失极微 敌机坠毁五架余待查明》,也是长标题,新闻要素可全在了。
关键的那几句是:“事后系航校负责人谈,此次空战,我方损失极小,仅轻伤教官钱国勋(现在广济医院就医)一人,其余毫无损失。此次来袭日机,系双发动机重轰炸机,飞行持续力甚强,可经十小时之久。故敌机虽由台湾远道飞来,仍能在我领空作战近三小时,至被我击落之四机,计一架落于笕桥附近,一架落于小河车站,余两架落于钱塘江边。且有两日飞航员,因被迫用飞行伞降落跌死,其机亦毁,至四机飞航员廿四人,均已毙命……”
同一个版面内,还有一块加花框的“豆腐干”,标题是:《蒋委员长厚赏空军抗战将领 击中敌机者各二万元》。文中说:“此次来杭之日机,异常巨大,每机计驾驶员一人,前面机枪手一人,上下机关手各一人,照相及无线电一人,投弹一人,共为六人云。”这也可以顺便带出笕桥中央航校设置的专业及班级,计有飞行员班、机械班、照机班、无线电班等,而飞行员班无疑是最牛的,其中又细分轰炸组,驱逐组、侦察组等。
在较为权威的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中,对八一四空战的描述是:1937年8月14日晨,中国空军首先出击淞沪地区的日军阵地和舰船,取得了一定的战绩。下午,中国空军又在笕桥、广德击退了前来偷袭的日本海军航空队,敌机坠毁3架,重创一架。中国空军“八一四首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有关八一四空战的很多细节,各种报道和描述的出入是比较大的。当时高志航的座驾起飞迎敌时还没有来得及加油,其他的也一样,据称只有20分钟好飞。但高志航还是强行起飞了,他认为20分钟就可以解决战斗的。
按常识来说,飞机对飞机的空中互搏,不可能打上数个小时的。而至于说在空中到底是怎么互搏的,我甚至看到过一种说法,就是飞机和飞机互射机关枪,甚至有把手枪都用上的,所以有的是可以直接把对方飞行员打死,有的是打中油箱,绝对没有今天导弹那种概念。
而有战神之称的高志航事实上并不是靠八一四而一战成名的,他曾是笕桥中央航校二期生的飞行教官。笕桥航校自1931年招生,是从第二期算起的,第一期是算作南京航校招的。高志航后来的妻子曾是上海某大学的校花,就是在一次向空军英雄献花时相互认识的。这也的确是很罗曼蒂克的,至少那个年代的美女还有英雄好爱。
镜头二 空军训条和精神标语
“航空救国”
高志航出现在航校同学录中,有一张大头照。他也出现在教官们的合影中。高志航原名高恒久,字子恒,是吉林通化人(原属辽宁)。1920年考入东北陆军学校,1925年被选为飞行员,并被派往法国学习八个月,出国前他改名为“志航”,以激励自己。
1929年,他在东北航校的一次飞行训练中飞机因机械故障而失事,大难不死,但右腿却完全折断。伤愈后,他的右脚比左脚要略短一截,据说接骨时没有用麻药,因为麻醉会对飞行员的大脑中枢神经产生不利影响。后来,他靠“增高”鞋底以使左右脚平衡,凭着顽强的意志最终留在了飞行员队伍中。
1932年,他到南京的中央航空委员会报到,并被分到笕桥当教官,后来又很快被提升为飞行大队长。1935年,他被派往意大利考察航空一年,兼带着试飞国家所购飞机的任务,后来又在飞行表演中代表中国完成高难度动作。甚至就连墨索里尼都说,这样技术的飞行员在意大利也是数一数二的。
由高志航从东北航校来到杭州笕桥,即可带出中国空军发展的一点轨迹,即从20世纪10年代起,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在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着开创性的工作。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张作霖父子的东北航校、北京的南苑航校以及由孙中山先生奠基开创的广州航校等等。
孙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在美国就看过有着中国航空第一人之称的冯如的飞行表演,并力邀他回国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后来,孙先生将那架飞机命名为“乐士和”,这就是以他夫人的英文名字命名的。孙中山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航空救国”,这也是笕桥中央航校建校的宗旨,这四个字也是印在航校同学录和各类纪念册最前面的。在此基础上,蒋介石提出了“亲爱敬诚”的校训,并且还亲自书写了一共十二条空军训条,具体如下:
第一,至高无上,为空军救国,独一无二的责任;
第二,为国捐躯,为空军救国,杀身成仁的精神;
第三,有我无敌,为空军救国,至大无畏的胆量;
第四,服从命令,为空军救国,共同一致的要素;
第五,再接再厉,为空军救国,尽忠党国的气节;
第六,冒险敢死,为空军救国,死中求生的出路;
第七,精密周到,为空军救国,持颠扶危的基准;
第八,亲爱精诚,为空军救国,共同生死的德性;
第九,质素朴实,为空军救国,光明磊落的本色;
第十,自强不息,为空军救国,雪耻复仇的志气;
第十一,克服天然,为空军救国,战胜一切的本能;
第十二,坚韧不拔,为空军救国,最后胜利的要素。
这些条款皆书写在航校的同学录中,而且其亲笔手迹也悬挂在今天的“醒村爱国馆”中。
高志航就是这个航空救国理念的最佳践行者。一个东北航校的人为什么投奔到杭州笕桥?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抗日。
在醒村爱国馆中,另有一条被称之为“精神标语”的特别醒目:“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条标语出现在南京的抗日纪念馆中则更为夺目,那里陈列着一张照片,是一位飞行员以这条标语为背景拍的一张极为英武的照片。于是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柔美的西湖之滨,能出这样一批真正的中国男子汉。
卖味精,捐飞机
那么为什么选择杭州笕桥来办中央航校呢?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多方考虑的。
应该说,中国的航空事业较之世界先进国家起步还是晚了,而且一开始也基本是军阀们的各自为政,且训练思想和设备等都比较落后。有的只实际飞行二三十个小时就毕业了,完全是一种初级的扫盲水平。因为当时军阀拥有空军主要就是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即我有飞机我有炸弹了,你还敢不敢嘴硬?
九一八事变之后,政府和仁人志士对发展航空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民众们纷纷捐款以购“爱国飞机”。醒村爱国馆中还有天厨味精厂捐飞机的照片,那得要卖多少味精啊!
尤其是宋美龄亲自担任国家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就想用她个人的影响力来让人们更多地支持中国空军的发展。所以醒村内的美龄楼绝对不只是一个花架子的摆设,她当时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
其实选址杭州笕桥也并非唯一的选择,当时还有备选地洛阳和南昌。但那两地在政治地理上均不利于建航校,其间也曾在洛阳办过班,像5期和6期后来又是从洛阳迁到杭州的。
大家都知道浙江是蒋介石的家乡,杭州又交通便利,城市生活条件较好,离上海也近,沪杭铁路及浙赣线都在笕桥设有车站,而蒋本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浙江学子来报考航校,再加上笕桥本来就有兵营驻扎(以前就有大营盘小营盘之称),所以最后是蒋介石拍板定在杭州笕桥。
后来据曾家住杭州横河桥、与金庸齐名的著名作家高阳的回忆,抗战胜利后当时杭州城里的年轻女子,以嫁给航校的空军为荣。高阳在大陆的最后一站,就是从报社考进笕桥航校做文职人员。
1937年后,笕桥的中央航校迁往昆明(后来又迁到印度,有部分学员在美国受训)。因为离上海近也有致命的弱点,即日机从上海或台湾飞过来轰炸杭州,来回都不需要加油,但要飞到洛阳就不一样了。但是,洛阳的风沙太大,训练又要打折扣。
抗战胜利后,中央航校又迁回笕桥,直到1948年迁到了台湾的冈山,高阳也就是从那时离开老家杭州的。
镜头三 杭州女婿刘粹刚驾着飞机谈情说爱
飞行员与女校长
这个故事是我偶然从《万象》杂志上看到的,却永远的被我记住了,且时常跟余杭的朋友讲起,因为它跟临平有关。
说有一次飞行员刘粹刚从城站火车站上车时,发现了一个娇美的身影。飞行员的眼神和审美那肯定是不容怀疑的,因为你去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飞机,机身上都画着女明星像。不要说天上飞的,就是潜艇的船舱卧室里,美国大兵也都贴着女星比基尼的照片。
辽宁昌图人刘粹刚原来就读黄埔军校的陆军专业,是中央航校二期生。他早就学过跟踪术。那次他悄悄地跟踪那美女,见她在临平火车站下车,他便尾随其后,见她走进一所学校,他便问同学那女子是谁。“她是我们的许校长呀!”
许校长名许希麟,出身杭州的书香门第,家境良好。她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却有志于乡村教育,二十岁不到,就做了临平的一名小学校长。
刘在实地侦察之后,有一天做了一个浪漫的举动。他借着驾教练机的机会,从笕桥飞到了临平上空,很精准地在空中找到了这所小学,然后驾机在操扬上空盘旋。这多少有点“显摆”的意思,却一下子吓坏了老师和同学,老师护着同学们纷纷往教室里跑……
接着便是刘对许锲而不舍地写情书,并为那天驾机的行为而道歉。许校长收到情书后内心一定是怦怦乱跳的。但她很淑女也很职业,偶见情书中有几个错别字,许老师将之圈出来并订正,然后再寄回去。
就这样,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一来二去,在东北汉子刘粹刚那里,却又一次次地燃起希望。他想她能给自己改错字,说明没有完全拒绝,于是继续发动猛烈的进攻。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许后来回忆,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在城站火车站,那一天刘等许这个目标足足等了两个小时,然后就是要过女方家长关。在当时,飞行员无疑个个都是男神。但做父母的也都知道这个职业随时都要为国殉职的。但是当爱情来了的时候,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中国的“红武士”
以上所说的这一些,绝对不是作家的虚构和杜撰,那可是有刘粹刚的情书手迹作为依据的。
那一年刘粹刚24岁,是高志航属下的24中队的中队长。当时有一条规定,空军飞行员必须年满28岁才能结婚。高志航是过来人,当知道刘粹刚要在天香楼办婚礼时,他在这一天故意离开了杭州,就当是“长官”不知道,算“长官”失察吧。
就这样,在火车上邂逅,用飞机谈情说爱,最后修成正果。
刘是继高志航之后,中国空军的另一个形象代表。醒村爱国馆中展示他曾击落日机七架,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中击落日机最多的是柳哲生,一共九架。刘粹刚有自己非常独特及危险的飞行及攻击手法。1934年底,中央航校第二期驱逐科举行结业考试,刘粹刚的成绩最为优异。
另外有一个说法是,在中华民国的空军中,最好的空中射击纪录保持者有两个人:一个是高志航,他后来有“空军战神”之称,他曾击落日机五架;另一个就是刘粹刚,他被称为中国的“红武士”。“红武士”原指德国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厉秋芬),他曾在一战中击落敌机八十架,刘粹刚就是以他为楷模的。高志航、刘粹刚、李丹桂和乐以琴也曾被称作“中国空军的四大金刚”。
1937年10月25日,刘粹刚奉命率2架霍克飞机,从江苏溧水出发,飞经洛阳去山西支援忻口战役。但因北方日落较早天色已晚,太原机场怕日机轰炸又进行灯火管制,刘和战友无法降落。他们只能飞过太原拟返回洛阳,但此时汽油已经无法支持飞行。
在紧要关头,刘粹刚不顾自身危险,将最后一颗照明弹投下,引导两架僚机降落,他则继续向前滑飞。到山西高平县时,他为保全飞机,不愿跳伞,想在黑暗中觅地降落,不幸碰撞在城东南角的魁星楼,结果机毁人亡,时年24岁。另两架僚机在他的照明弹的引导下皆是机毁人存。
刘粹刚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太知道一架战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当时他所在的南京机场打得只有十多架战斗机了,而此前他也曾强行迫降成功过。
你已尽了军人天职
可我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刘牺牲后,举国哀痛。当时笕桥航校已迁往昆明巫山坝,那里的航空子弟学校便改名为粹刚小学,时年才22岁的妻子许希麟把政府发放的抚恤金一万元钱投入到办学中,她也重执教鞭。后来这个小学又迁往台湾,现在台湾仍有粹刚小学。
多年之后,杭州女子许希麟写给亡夫的信收入台湾的国文课本,至今读来仍要掉眼泪,现节选一段,权当作这部大片的画外音吧:
粹刚!你固是爱我,替我着想,可是你沉痛的声调,深深的刺伤着我,我曾讲过:“这成什么话!假使你一旦受伤残废了,我可以好好的看护你,还可回到教育界去服务,虽说几十元一月,两人刻苦点也够维持日常生活了,物质上虽不能享乐,精神上不是很愉快的吗?”
咳!粹刚!命运是注定的,我最低的希望都不容达到,我们的期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旧日的兴奋,都变了今后悲壮的回忆!刚,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粹刚!你平日常说:“将来年老退休后,决以余力办学。”如今你已尽了最后心力,远大的志愿虽未能实现,可是已有不朽的功绩,不可磨灭的记录,你泉下有知,也可稍以自慰;至于你未了之事、未竟之志,可以由我完成,我决竟你遗志,先从基本教育着手,拿你英武不屈的精神,灌输于未来的青年,使你的精神可发扬光大,我也可借此以报效祖国。
粹刚!我自此不苟且偷生,也不再轻生,我虽无学识能力,我可以我的坚心定力,克服一切,补救一切,我定为你做一番事业,使每个人心中永恒的有了你,则我亦有荣光矣!
谚云:“精诚到处,金石为开。”凭我的一秉挚诚,我想决无办不通之事,况且你的长官朋友都很器重你,所谓“爱屋及乌”,一定能予我以十分同情与莫大帮助。
再说,粹刚!你虽不能踏遍三岛,亲手将我国旗,飘扬于东京上空,你的同志绝能担负起此大任,敌人蹂躏下的失地,也必有收复的一天,倭寇虽是猖獗,覆巢之日亦将不远,这些都不过是时间的迟早而已。
至于堂上严亲,你虽不能承欢膝下,以尽人子之道,粹刚!我定可替你晨昏侍奉,克尽子妇之责;已故慈母之前,我亦会四时祭扫,粹刚!你泉下有知,也稍可自安。
粹刚!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你为祖国生存而奋斗,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战争,最后以至于牺牲成仁,你已死得其所了,我应当为你欢欣。
可是,每当见到你朋友同事们,他们的鹣鹣鲽鲽、融融乐乐,往往唤起了我的回忆;过去的依恋,如今的甇独,海角天涯,叫我从何处觅你?感今怀旧,能不涕泪滂沱,呜咽悲泣!
然而一想到消减在人世间的不过是一个躯壳,整个的宇宙充满了你的灵感,你的精神已卓然不朽,我们形迹虽远,而我们的精神不解,想到这些,我应当解颜,并堪自慰。
粹刚!理智是胜于一切的,我今后决用理智来支配种种,让我的情感深深地埋葬了吧!粹刚!话有说完的时候,而我们的情感永远是无穷尽的。
我的刚!再谈,祝你安息!
希麟于灯下
这样的文字,我以为当跟楚辞史记和唐诗宋词永存,也理当编进国文教材当中。刘粹刚和许希麟没有生育孩子,许后来几乎把一生的爱献给了孩子献给了小学教育,这应该也是杭州的光荣,杭州的天空和大地是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的,祖国的天空和大地应该永远纪念这些英雄儿女。
儿女情长,祖国情更长。
镜头四 那些英年早逝、壮烈殉国的兄弟啊
百里挑一
打开省档案馆珍藏的那本同学录纪念册,我在寻找高志航、刘粹刚的照片和事迹。但事实上编这本纪念册的时候,八一四空战还没开打。翻开飞行员名册图录,从相貌上看个个都是刘烨、邓超、陈坤这种模样的,好像这是一本过去的北电和中戏表演戏男生的同学录。
不,演员的精气神远远不及这些飞行员,这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的那一种精气神吧。
令人感慨的是每期飞行员班的同学录中都有黑框,那上面已有不少烈士的遗像。他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选拔进来的,而且不少本来是就读或毕业于名校,有的来自海外的富裕家庭。当祖国遭受凌辱之时,他们就是来报效祖国的。
学员考进航校之后还有很高的淘汰率,以至让有的家庭很挂不住面子,虽然他们中有的可以转到机械科等就读。他们牺牲的平均年龄也就二十二三岁左右吧,而牺牲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训练中的失事,这也可见我们的训练条件和基础有多么薄弱。这才可以理解后面八一四空战的大捷,对中国和中国空军意味着什么。
我们知道沪淞战役十分惨烈,19路军是浴血奋战坚守阵地,但是他们最后只能仰天长叹。为什么要仰天?因为制空权完全被日机掌控,当时日本的航母就停在吴淞口,这也成为中国空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根本就没一艘航母和补给舰,所以杭州笕桥机场实际上就是充当了中国的航母。但它是不会动的,所以它当时成了日军轰炸的最大目标。要知道笕桥机场最多时停放着60多架战机,其危险情形可想而知。
而且有一点也必须强调,当时的中国空军不仅仅只是狙击和还击,而是时常主动出击去轰炸日方阵地,其中最为称道的就是一期生徐焕升实施过“人道远征”。他和战友从宁波驾机飞到日本上空,他没有去扔炸弹,而是实施了纸片轰炸,撒下了一捆又一捆抗战传单,这一举动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徐本人曾是蒋介石座驾的副驾驶。
壮志未酬身已逝,常使同学泪满襟
醒村爱国馆中有一张表格,列举了八一四之前中日空军的实力对比:中日航校的数量3比9;军事飞行员620比9820(其中中方战斗飞行员不足半数);飞机数量是300比2201;而民用飞行员的数量更是悬殊得让人不敢相信。而一旦战争爆发,民航飞行员即可应召入伍。
如此的实力对比,正是杭州笕桥航校创办的背景,用今天的套话来说就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国家是大投入,将之当作第二个黄埔在打造,否则蒋就不会亲任校长。
当时美国教官的月薪高达一千美元,折合中国的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是3000元,是中国上校飞行员的5倍,而中国空军的上校,又要比陆军高两个级次,空军的上校相当于陆军的少将级别,美国空军的待遇又要远远高于陆军。
看到同学录中那些英年早逝的兄弟,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做父母的都会泪盈双眼的。
且来看一段同学录中对杭州人陈嘉麟烈士的介绍吧:
烈士字必达,浙江杭县人,性活泼好运动。幼时读岳飞戚继光书,想见其为人,辄为之神往。年十四入蕙兰中学,年十七入之江文理学院肄业。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烈士联合校中同学组织抗日会,向外宣传,演剧,唤起国人,烈士尽力独多。嗣本校招考三期飞行学生,烈士奋然弃文就武,约同学五人应试,烈士以体格健壮而取录焉。去年十二月毕业分发空军第二队见习,本年七月五日烈士驾诺斯罗泊机由杭飞赣,抵南昌空军总站飞行机场时,因降落时触及洼处,致机覆着火,烈士右眼上骨折断,体又被烧灼,于是日下午三时四十五分毕命,年二十三。(杭州忠孝巷浒街六号)
再来看一位最后在钱塘江六和塔附近失事的烈士小传吧:
烈士字诒谷,江苏常熟人。幼具胆略,长极刚毅。民国二十一年夏毕业于省立苏州中学。二十二年考取本校第三期飞行生,其兄以航空多险,阻之,烈士不顾也。二十三年一月因进度较慢,降入四期。其兄责之不归,烈士曰:“吾于飞行,已成奇癖,一日不飞,便心痒难忍,自觉旨趣之相近,莫有过于此者,故终不愿弃此而归也。”其意志坚决者若此。八月六日上午八时半,烈士练习单独飞行,机损失事,强迫降落,跌落六和塔附近钱塘江心。卒不遇救,殁于水。年二十一。
这也真是壮志未酬身已逝,常使同学泪满襟。这样的同学录便也是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抗战杀敌的士气。
到了空中,胜负就难说了
从同学录的“烈士小传”来看,截至1937年八一四空战之前,飞行班每期都有数位牺牲的同学,这些同学多数都是在训练中殉职的,可见当时训练基础何其薄弱。有一张照片很能说明问题,拍摄于笕桥的机库里,那是几十个人用扁担在抬着一架飞机的情形。
但是跟早期各地的航校相比,笕桥航校已经是最高水平了。就飞行科来说,分初、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飞满六十个小时经考核后才能升入上一级。不合格则被淘汰,淘汰率约在百分之三十(这是指已经考入飞行科的)。
这是美国教官的训练方式。而此前意大利教官在其他航校的方式是每人都可入校,每人皆可毕业,所以有飞满二三十个小时就毕业的。
在八一四之前,往往是中国的飞机还没等起飞就被日机炸毁了,所以高志航为什么要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高喊“起飞、起飞”,因为到了空中,胜负的天平倒向谁就很难说了。
后来这些从笕桥航校毕业的同学,多数都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醒村爱国馆中有一张照片令人极其难忘,十二期共47名学员,牺牲的头像上都画着白色十字架,一数有30人之多,还有10位病故。
同时有一数据更是必须铭记的:在八年抗战中,中国空军击落日机592架,重伤及可能击落95架,4321名空军将士以身殉国……这个数据也许还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精确,但基本状况就是这样的。
与敌机对撞
这里面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了,像刘粹刚是为保护战机而牺牲,五期毕业生陈怀民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个与敌机对撞的英雄。他曾经说过“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
1938年4月29日,日本为庆祝天皇生日而空袭武汉,陈怀民首先击落一架敌机,随后被五架敌机反扑,机身多处中弹,油箱着火。他本可以跳伞求生,但他猛拉操纵杆,向上翻转180度之后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与日本王牌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年仅22岁。
陈怀民之所以敢这么做,除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之外,更因其有着高超过人的飞行技术。此前他已经有过两次跳伞生还的经历,其中一次受伤,一次是以自己的残机撞向敌机而自己却跳伞成功。
烈士牺牲后,妹妹陈难在参与清理飞机残骸时,发现有高桥宪一妻子美惠子的照片和她写给丈夫的信。后来陈难给美惠子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既强烈谴责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同时又表达了对这位日本女子的关切之情。这封信当时轰动一时,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后来,美惠子也在日本发表悼念亡夫的文章。香港的《读者文摘》将这两位女子的文章发表于同一期刊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武汉在“张自忠路”的边上命名了一条“陈怀民路”,以纪念这位抗日英雄。
传闻武汉还有一位青春美少女,为陈怀民终身未嫁。因为当时的空战包括日本人扔炸弹,人们站在屋顶是可以看得到的。据说这位美少女就曾经看过陈怀民在空中与敌机的激战,那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现场直播”呢?
日本飞行员眼里的战神
三期生轰炸科的沈崇诲毕业于清华大学,其父曾是民国政府司法院的大法官沈家彝,主持过蒋介石的就职仪式。沈崇诲曾是足球和棒球选手,参加过全国运动会,后投考笕桥航校。
1937年8月18日,沈崇诲接受轰炸任务。后来在飞机出现故障时,他让后座陈锡纯跳伞,但陈不肯跳,说是要同生死。最后,沈驾战机穿越高炮的射击,带着一枚800磅的炸弹撞向日军旗舰与敌同归于尽。
六期生阎海文跳伞之后落入日军控制区,激战到最后一颗子弹时,为免被俘受辱,他饮弹自尽。当时日本人为他修了“支那空军勇士之墓”,据说在日本还展出了烈士的遗物。为什么?因为连日本人也不得不敬重这样的气节。
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河南周口店机场迎战日机时,尚未起飞即被炸弹击中壮烈殉国。因为得到情报时太晚了,不像上一次在笕桥他可以起飞到空中跟敌对拼,而且这一次敌人显然已经锁定他为目标了。志航牺牲时,他的双手还紧紧握着飞机的操纵杆。
英雄牺牲后,国民政府在汉口商务会大礼堂举行的追悼会上,蒋介石亲自主持,并敬献花圈致哀,上书:“高志航英雄殉国,死之伟大,生之有威,永垂千古。”周恩来也参加了追悼会,称赞高志航“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抗日牺牲的,为民族牺牲的”。国民政府最后追授他为少将(相当于陆军的大将,因为空军比陆军要低两个级差)。
得知高志航在湖北宜昌下葬,日本飞机连续7天轰炸宜昌。因为在日本飞行员眼里高志航就是一个战神。据说那些飞行员出门前都要发誓说:“我要做了亏心事,出门就碰上高志航。”
镜头五 笕桥英烈传:真的是一部电影
以上说的不是电影,却有着电影大片的感觉。现在真的来说一部台湾电影,片名就叫《笕桥英烈传》,1976年上映,导演是张曾泽。很有幸我在多年前就淘得此片,当时是连同《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等一批抗战电影一起收入囊中的。
当时淘片就是冲着“笕桥”二字去的。看后的第一感觉还是蛮震撼的,且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它一方面很主旋律,一方面又很俊男靓女,对白语气一点也不娘娘腔。其中高志航和妻子、刘粹刚和妻子以及阎海文等都有不少的戏份,当然绝对的男一号就是高志航,全剧都是围绕他来展开故事的。
当然也有男女卿卿我我的戏。其中有后来成为明星和名人的秦汉、胡茵梦等参演此片。有的演员我们今天仍能在荧屏上看到,如演许希麟的陈莎莉,后来有皇太后专业户之称,最近她在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中又扮演窦太皇太后。
《笕桥英烈传》后来荣获第14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彩色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录音奖等,当年创下了不少的佳绩。此片已有不少的空中特技动作,颇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最近几年,大陆的影视公司也开始瞄上了八·一四空战这个题材,已有电视剧《血战长空》《远去的飞鹰》等问世。剧中的男一号皆是高志航,这可能也是历史的选择吧。从空军救国到航空强国,这样的中国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镜头六 飞过天安门广场
1949年10月1日,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的6个梯队17架飞机组成的空中检阅方阵中,有17名飞行员和指挥员是从杭州笕桥航校出来的。他们参与驾驶13架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空军。请记住他们的名字:邢海帆(时任总领队)、赵大海、邓仲卿、刘善本、毛履武、徐骏英、杜道时、潭汉洲、王延洲、杨宝庆、谢派芬、王玉河、阎磊、邹耀坤、任永荣、徐召、兆文、李裕。
最后一个镜头 他们大多长眠在南京
国际抗日航空纪念公园
2014年9月16日上午,我前去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的国际抗日航空纪念公园。也真是奇怪,一早从杭州出发包括到南京也还是阴霾天气,可一到抗日航空纪念馆这一站,太阳就出来了。好像是因那V字形的纪念碑刺破了天空,才泄下那久违的秋日的阳光。
感谢南京啊,还保留了这么一块宁静的地方,我们的抗日航空烈士,他们大部分都长眠于此。现在这块地方有抗日烈士纪念馆,有纪念碑,更有国际烈士的公墓。我在这里看到了我们的四大金刚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看到了无数我已经熟悉但多数还不熟的英雄的名字。
高志航和刘粹刚的墓是相邻的。这两位曾经的战友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虽然这只是衣冠冢,因为空战牺牲时的惨烈,因为抗战年代的特殊原因。但政府当时辟出这么一块墓地,意在要重葬空军烈士。
过去和现在,都有这么一个纪念的地方,这是令人尊敬和感动的,也说明历史没有被割断。
据说,刘粹刚的未亡人许希麟在1990年曾经来到这里祭扫,高志航的女儿也曾经来到这里,还有无数烈士的亲属和后代。我去的时候,整个纪念馆和公墓里只有我们两三个人,但我还是看到有两盆鲜花像是这几天才敬献的,花盆边粘着字条,写着“您的重孙×××敬献”。
我们永远需要一个醒村
实际上,这个墓园在1932年就建立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刘粹刚等一大批空军烈士安葬于此。
“文革”中,此墓园遭极大的破坏。1985至1987年秋,此墓重修。因此,现在所看到的绝大部分的墓碑都是重刻的,大概只有七八块墓碑,还是以前的老碑,但字迹大都模糊不清了,有的似乎还是故意给凿掉名字的。
抗日航空纪念碑是1993年奠基建设的。它后面有30座黑色大理石的英名碑,刻着3304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苏联、美国和韩国航空烈士的英名,这就是国际公墓一名的由来。
我在纪念馆里第一次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即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约2000多名美国飞行员,200多名苏联飞行员,还有2名韩国飞行员!其中有一人叫福克斯,当年驾53号运输机在飞越驼峰航线时牺牲,他就是福克斯公司总裁的独生子,牺牲时他才21岁。从此福克斯家族就无后了。
这些国际烈士有不少也永远长眠在南京,长眠在中国。他们的墓和中国空军的墓是一模一样的。尽管那是一块方碑,一个墓穴,而他们的天空曾经多么的广大无垠,我相信他们的灵魂也一定是自由而无垠的。
我再一次回到了浙江省档案馆。好几次合拢同学录和纪念册,复又打开复又阅读,就像是打开了一片又一片天空,并且试图在脑海中剪辑这一组组画面。
也有几次我竟夜不能眠,彼时也有飞机呼啸着从我头顶划过夜空,其声尖锐,要是以前我会怨恨这样的声音的。但当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觉得那样的一种呼啸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和平与安宁。为了让中国可以在夜晚幸福地睡着,我们就永远需要一个醒村,而这个醒村曾经在杭州。



东南日报关于空战的报道

高志航

刘粹刚

许希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