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满个人简历
李湘满(1946-),男,浙江省仙居皤滩人。现任仙居县皤滩乡文化站站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仙居灯代表性传承人。
仙居花灯简介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其发源地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6月,仙居无骨花灯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居花灯
李湘满(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
现在,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的名气越来越大,特别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来参观和采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主要是仙居花灯造型独特,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第一是无骨,就是整个灯体没有骨架;第二是针刺,是指灯壁纸片上的各种精美图案完全由针刺出,每平方厘米大约要刺出50个针孔;第三是小巧玲珑;第四是古色古香。相传这种灯起源于唐代,因此又叫唐灯。
关于针刺无骨花灯,在皤滩古镇上有两种传说:第一种说法是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位仙女救起,并赠他神灯一盏。此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制作精美,玲珑剔透,轻巧能飞。它带领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后,为了纪念这一奇遇,按神灯的模样进行制作。灯制成后,悬挂在自家的书房内,熠熠生辉,放射出奇妙柔和的光彩。亲朋好友观后,赞叹不己,都称它为神灯。于是,也学着仿制。还有第二种说法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曾经伴随过杨贵妃的宫女几经周折逃难到仙居,她们不会干农活,无法生存,只有靠做花灯卖给富户过日子。人们觉得这种花灯好看,开始仿学。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经历了宋、元、明、清到民国,这种花灯都是挂在富户人家的书房、闺房和厅堂中,碰到重大节庆时也挂此灯。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这种花灯的制造工艺失传了50多年,后来经过我和大家20多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使它重新焕发出光彩。
我原来是学医的,由于历史的原因,1979年12月,我从金华职工医院来到仙居皤滩文化站当文化员。1983年由文化站牵头的,搞了一次元宵节灯会。当时家家户户扎花灯,欢欢喜喜闹元宵,使古镇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我在观赏花灯时,身旁的一位老人说,今天的元宵灯会真热闹,就是花灯不如以前的那种花灯漂亮。我忙问老人,以前的花灯怎么个好法?老人说,以前制作的花灯,不用竹片扎骨架,全部用花纸糊贴起来,花灯上用绣花针刺出图案,灯一点亮,真是好看得不得了。听了老先生的话,我激动了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找到老人家,请教他所见过的花灯。
我经过走访得知,镇上一共有12位老人知道这种花灯,这些老人当时都已年愈古稀,他们知道的这些信息非常宝贵。唐灯是民间艺术,如不尽快抢救,势必会随着老人的消逝而消亡。我了解到一位名叫冯立标的老人(当时80多岁)会做这种花灯,便前去拜访,但是老人拒绝了。原来解放前老人曾给富人家做过唐灯,解放后被定为富农成分,因为会做唐灯还被批斗过,罪名是为剥削阶级制作玩乐的东西。唐灯是他心头的伤痛,他根本不愿提及。我先后去了他家很多次,他就是不愿意传授。后来,我发现他患有严重的肩周炎,穿衣吃饭都很困难。我以前学过医,于是,就用针炙帮他治疗肩周炎,直到治好了,他很感动,终于答应帮助我制作唐灯,并把他珍藏多年的一张清代的唐灯图纸送给了我。
从1984年开始,我把那些懂唐灯技艺的老人组织起来搞研制。首先,资金来源就是一个问题。开始,我自己出资买来材料、工具,把横溪、白塔、高迁、后仁、下阁和我们皤滩的老人都请过来,一起讨论研究、试制。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唐灯是祖宗留下来的,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做出来。几个月过去了,我们终于制作出第一盏失传了半个世纪的唐灯。
唐灯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复制、针刺穿孔、装饰等13道工序。比如灯体的纸张,为了增加强度,要贴到四层;要用什么样的纸才能保证平整?我们在做过许多试验后发现,要吸水性小的,才能保证涂上吻合膏后不凹凸不平、看上去美观。在花灯上针刺图案是预先设计好的,这需要比较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用针也非常有讲究,有十几种型号不同的针可供使用,最小的绣花针,仅一厘米长,比头发丝稍粗一些,这种针放在水上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又称水上漂,用它针刺出来的图案效果特别好,唐灯的灯光可以从灯壁上映出,也可以从针孔中射出,光线既柔和又明亮,既有实际用途又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这是古人的一个创举。针刺比较费工,费时,我们计算过,每盏灯壁上的刺孔在每平方厘米上约有50个左右,一盏花灯用工少到三四个工,多则要上百个工。
我们的花灯完全是靠老人们的回忆及捐献的图纸制作的,因此基本是原汁原味的。而且,后来我了解到还有不少地方也有制作针刺无骨花灯的传统,曾一乡一镇、一村一户地跑,东阳、金华、义乌等地我都跑遍了,整理出图案、品种。我发现,古建筑上经常刻有花灯的图案,我就借来梯子,爬到房子上去把它们画下来,仔细研究,对照比较。现在一共发掘出了27个传统品种和52个分支品种。
因为创救和保护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1990年10月,我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长;1996年6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2005年7月,获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天工奖;也是因为针刺无骨花灯,今年4月,我在2006感动台州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提名人物奖。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创救和保护虽然历尽艰辛,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1996年10月,获'96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2月,获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全球通杯浙江特色灯彩艺术邀请展金奖;2001年12月,获台州市首届文化曙光奖、首届浙江省民间工艺优秀作品展银奖;2005年8月,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入中国民间灯彩制作成特种邮票发行;2006年3月,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被媒体誉为唐灯、中华第一灯、中华瑰宝之美称。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这些原本活生生的传统都成为了脆弱的遗产,亟待保护和拯救。花灯也是一样,由于资金不到位,还有后继乏人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尽管目前我们的花灯已有不错的成绩,但是怎样使其更好地传承,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针刺无骨花灯因为费工费时,产品太少,未形成商品,人们只能欣赏,而无缘购买。有时当地政府也把花灯作为馈赠礼品送给中央领导和外国贵宾,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仍有待于进一步传播。目前虽然我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但是因为收入问题,人才流失的现象很严重。为了让针刺无骨花灯制作艺术代代相传,我正在整理有关文字、图纸,以便更多的人来了解和研制花灯,让花灯走入千家万户。
台州市档案局 罗超英整理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传人》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