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宝剑

2014-11-19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沈新培简介

沈新培(1948年——),男,浙江省龙泉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华老字号沈广隆剑铺第四代掌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简介

龙泉宝剑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产于浙江龙泉县而得名。龙泉宝剑的制作要经过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其锻打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兵器史、冶金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520日,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口述:沈新培 

文本框:
沈新培据《沈氏宗谱》记载,我沈家一世祖宗叫沈伟彪,是宋代兵部侍郎,因过去战争纷乱,隐居在福建连城,因闽寇很凶,又从福建连城迁出,我沈家当时有两支,一支到河南;另一支即我们的祖宗,迁到碧湖,其中部分迁往湖南。

铸宝剑是从我曾祖父开始,铸宝剑与打铁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同祖。没有良好的打铁基础,是铸不出宝剑的。早时,我的曾祖父也到过龙泉,事业成功后回原地,到我祖父这一代,我祖父就在松阳港(即松阳至碧湖一带)很出名了,为铁匠中的高手,开的是父子店,思想也比较开放,因我曾祖父经常出门,我祖父在家常闷闷不乐,这时有一道士经过店门口,向我祖父讨茶水喝,因为过去的道士都身怀武功,便问我祖父是否有剑?我祖父就拿出刀和剑给他看,道士不拿刀而是拿了剑,随手砍断门前路边一支二寸左右的毛竹,因剑非常锋利,道士满口称“好剑”,此后,我祖父感到能打这么好的剑,似有怀才不遇的感觉,道士为我祖父占卜算卦,我祖父名叫沈定泉(后来改为沈庭璋),道士说:你应到龙泉去定居,对你有利,可以成就事业。我祖父听了道士的话,于清朝壬辰年到龙泉即现西街开了打铁店,开始打铁和打宝剑。开始打铁时,百无一有,非常艰苦。是当时一位叫李观养的绅士借我祖父三十块大洋,盖了房子,从此开始发展。后来又搬到风箱弄,以打铁为主,很少打剑,因为一般来说,宝剑是作相伴、避邪之用的。过去的剑是用毛铁夹钢做的,易砍东西。到民国三年,时任龙泉县知县杨毓琦主持举行了首次铸剑精英大比武,我祖父为了比赛,首先使用全钢制作,经过养光处理,既锋利又漂亮,能斩断三个铜板,还把别人的剑斩成两截。我祖父在这次比武中夺得了第一名,知县杨毓琦墨书横匾“沈广隆剑铺”,绅士李观养题联“论剑杨知县,夺魁沈庭璋”。以前龙泉打铁店都是称某字号的(如我沈家的壬字号、千字号、万字号等),从这次比赛后,龙泉打铁店是我家首先改店名,称“壬字号剑铺”。龙泉地方小、人口少,所以我祖父铸剑一下子就出名了,想做剑的都找我祖父做了,生意很好,这个时候开始就专门铸剑了,其他人还是以打铁为主。

后来,因我祖父信仰道教,所以做道士去了,才把剑铺交给我父辈经营,我父亲这辈共有五兄弟,因我父亲比较开放,经常外出去上海,大约是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年的时候,南京举行国术比赛,我父亲带了好多剑去参加比赛,结果夺魁,沈广隆宝剑是最佳剑的事因此广为知晓。从这次比赛后,龙泉宝剑在武术界就出名了。当时上海叶大密(武术界老先辈)和冯玉祥下属的教官,都向我父亲订制过宝剑,当时龙泉普通宝剑一块大洋/柄,我父亲做的剑是2块大洋/柄,冯玉祥下属的教官替冯玉祥定制的剑是110块大洋/柄,共订10多把,光这一笔交易收入就可以把新华街买下大半段了。关于这批宝剑,至今在四川等地的收藏家手中有藏,曾经给我信息,说你沈广隆子弟如想回收,叫价每柄160万元至170万元人民币每柄。

从这次有了丰厚的积蓄后,我父亲把店搬到西街头,发展了一段时间,又搬到中正街(现新华街),买了一幢很大的楼房。根据原龙泉国民县政府公务员张乃权(健在,现年97岁)回忆,民国抗战时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南洋华侨陈嘉庚、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一起视察龙泉,龙泉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献剑仪式,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献剑仪式上表示:要用龙泉宝剑去杀敌、立功、报国。张乃权回忆说,这次送的就是沈广隆宝剑。

抗战时期,我父亲给蒋介石铸过剑;建国后,也为毛主席铸过剑,当然是省政府送的。由于我二叔公与陈诚是朋友,我二叔公写了一封信给陈诚,收信后,陈诚约见了二叔公,二叔公将我沈广隆宝剑作为礼物送给陈诚,陈诚写了一张条子,内容大致是根据我二叔公的情况要求,回浙江安排工作。

我父亲还给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做过宝剑,做好剑后,我父亲和伯父一起送剑去上海。上海盗贼很凶,到上海后,将我父亲和伯父的全部行李偷完,面见黄金荣后,讲了事情的经过,黄金荣吩咐安排食宿,不久,行李和宝剑等完整无缺送到旅馆。返回龙泉时,黄金荣回赠货物三船,听说都是丝绸纺织品之类。

当地陆道泉介绍一笔宝剑生意到龙泉,为了捞到这笔生意,便想起了点子。我父亲考虑客商一定会经过西街,我父亲早上一开店,就把剑摊摆出街道一些,用现在的话说叫“占道经营”,客商经过时必定能看上,而且很显眼,果然,客商相中了我父亲做的宝剑,决定买了,做成这生意。陆道泉听说后走过来说:“这笔生意是我介绍的,现在给你做去了,我说你能否分一些给我介绍的剑铺,让我有个交代,怎样?”我父亲说:“好的。”看来,陆道泉对这事也是讲道理的。

我听我父亲说,日本人投降时还通过种种途径,到龙泉买过宝剑。我父亲兄弟多,多逃避壮丁了,唯有我父亲留在龙泉被抓。我祖母考虑家里要有人继承宝剑这一家业,于是就想出计策,用桐油伴油条叫父亲吃下去,产生的症状是上吐下泻,又拉血。再花了50大洋买通一个军医,写了条子,才免了壮丁服兵役。这样才由我父继承家业,传承了宝剑业。

我是解放前一年(即1948年)出生的。抗战胜利后,三年内战时期,我父亲剑打得比较少,建国后,我父亲加入合作社。因我从小不喜欢读书,13岁随父亲学习打宝剑,当时也根本不知宝剑是艺术,纯粹是为了生计,因为打宝剑每月可供应粮食计划44斤,过生话是可以了。我小时候常到荷花塘边去爬树,有人来找我就对我母亲说:你家小师傅在爬树,我母亲学给我听后,我也再不去爬树了。由于我从小是做宝剑世家出生,耳濡目染,受家庭的熏陶,我虽然力气小,但掌握基本功比较快,帮起锤来协调配合步调一致。我父亲说,你就打铁好了,从此就开始打铁了。后来在宝剑社打剑时,我开始了第一项研究“淬水工具”并取得了成功。当时,宝剑厂生产的刀坯变形的厉害,手工矫正,一个技工手整淬水后整形一天只能整1-2把,通过我的淬水工具工艺研究改进后,矫正刀形速度、产量明显增加,一天能矫正50多把,原来每把人工工资15.9元,改进工艺后,减少到每把3元,不仅为宝剑厂提高产量,增加了利润。第二个创造是设计了扳手,刀剑的初坯打出来后,要进行热处理,容易变形,而且老式工艺整形耗工废时,设计了扳后,纠正了刀剑的初坯,使得淬水后整形操作利索方便,缩短了工时、提高了效率。

1961年参加铁器生产合作社,1965年又分出,成立宝剑生产合作社。“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宝剑属封资修,宝剑社又与铁器生产合作社合并。当时我曾想转行,到邮电局找工作,未能实现,仍旧打铁。虽未能找到工作,但为我打宝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得到了锻炼。我的体会是实践比读书更重要,实践对提高自身宝剑锻造技艺有很大的帮助。1969年,我们又从铁器社分出恢复了宝剑社,这个时候,我主要是注重对工具和作品的改革创新,设计了新产品有鱼肠剑、腰带剑、硬剑。为了增加装饰花样,把包铜改用铸铜工艺,到铁器社翻砂铜件,没有成功;又到商业局下属的一个翻砂厂去翻砂铜件,还是没有成功,翻砂师傅对我讲,基本工艺就是这样,你回去后慢慢琢磨,意思就是我不帮你翻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回厂,在宝剑社新盖的厂房里,自己一个试着翻砂铜件,经过多次的试翻,终于取得成功,走出了宝剑用铜皮装饰向用铸铜件装饰的第一步。1979年我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荣幸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到了1980年代初,我又做了子母剑、云花剑等,越做我的思路越开阔了。在全员宝剑创作大比赛中,我指导徒弟夫妻设计了缠龙剑,一个龙头,把整把剑缠绕,用同样的设计用于包铜上,结果夫妻俩获得了一等奖。上

不知怎么我对做剑越来越爱,这一生一世与剑是不能分开了,我与剑融合在一起了,日夜想的都是宝剑如何设计、如何做得更好,妻子看我这么对剑痴情,又那么劳心,就劝我:别那么操心,又不是没得吃,这么劳心干吗?可是我自然就与宝剑难分难离了,这一生一世我真钟情于宝剑了。

1984年,我从宝剑厂出来,租用亲戚家房子打宝剑。1985 年开始造房子,由于没有水,施工质量差,我只好亲自想办法抓施工质量。建好厂房,马上开始抓生产。为了抓好宝剑的质量,别人用的是15#钢,我用的是60#钢,我认为,价格虽然高些,但质量最为重要。辞职自办剑铺后做的第一把宝剑是云花剑,是得了奖的。有一次,我到扬州碰到武术教练占永彬,对我说:“老沈,你们的宝剑没用。”我说:“龙泉宝剑是最好的剑,哪里会没用的?而是你们用不起。”吕教练说:“我哪会用不起?又不是我自己掏钱买。”我说:“那是你没买我们的剑,怎能叫没用。”吕教练说:“你别说,明年中国首届武术器材审定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你参加否?”我说:“当然参加啰,到时你就看到我的好剑了。”我是抱着必胜的信心的,但长久未与武术界打交道,你若不了解武术界对宝剑性能需求,你怎么比得过人家呢?我就专门赴杭州考察了一趟,一看那些武术用剑,我心里就有数了,回来马上开始研究制作,剑成功后,转而研究刀,以前没有这样的刀,背很厚,断面“丁”字型,为什么,做这样的刀,便是使运动员做到人剑合一,所谓“人剑合一”,就是刀剑不能太重,太重了,运动员太吃力,把不稳重心。刀要厚看去才稳重,而剑是要秀气点的。1993年参加武术器材评定,这是最公平的一次,参评者先作器材介绍,再由评委评定。总教练看到我把刀背过来,说:“老沈,这么厚的刀,运动员怎拿得动?”我说:“你们武术界有重量标准的啦,刀一斤四两重,对吧。”他过来一拿,说:“怎么这么轻的?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剑。”一句话就给他肯定了。结果,这次比赛得了第一名,当时专家的评语是:“风格独特,造型美观,用料讲究”。

剑的发展在过去离不开战争,在现在离不开武术。我们刚开始的1961年的宝剑社共只有56人,后来宝剑社发展到180多人,改革开放至今现在己发展到4000多人,势头相当猛。我为龙泉宝剑人感到自豪,没有龙泉宝剑就没有龙泉这响亮的地名。从1993年参加评比后,到1996年起我沈广隆的乾坤剑被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协指定为中国武术竞标赛规定器材,列为“九运会、十运会、十一运会”武术用剑。从此,龙泉宝剑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原来河北做的宝剑是8元一把,普通龙泉宝剑42.71元一把,我做的宝剑是210元一把。从1996年开始一直用到现在,这把剑无论从实战和武术比赛、或艺术欣赏也好,都是一流剑,造型艺术性很高,这把剑也是我终身的骄傲。这几年,我一直从事龙泉宝剑的研究,重点研究剑的造型,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图案,现在我在进行花纹剑的深度研究,从现有流水纹、云纹,我要做出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纹,我总想把花纹剑的花纹艺术品位提升高一层档次。除此之外,我研究的还有剑鞘用材问题,因为龙泉宝剑用的都是花梨木,浙闽赣三省花梨木资源已断绝,从2005年起已经向国外进口了,我已经研究四年,剑鞘用材基本成功。目前需要进一步攻关的是产量、成品率问题。

回顾我走过的铸剑历程,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千言万语,归成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我父亲对我讲的“做事要用心去做,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你用心去做就好”。所以,我成年后每做一件事都特别用心。如,我做乾坤刀,做时和我哥闲谈中有了灵感,第二天,我就把乾坤刀做好了。我想,我哥讲一下很简单,若我不用心是听不进去的,所以,凡事要用心,要多悟。现在,我教育儿子也是这样。第二句话是,心胸要宽广。自一等奖评回来后,由于技术没保密,电视台一播放,我的乾坤刀剑造型马上给别人学去了。虽然我申请了国家专利,但从未去打假。我认为,我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剑,给大家做也没关系。第三句话是,龙泉宝剑要发展创新,需要加强宣传、交流和沟通。这很重要。

关于至于对龙泉宝剑发展的设想和思路,我认为,因为龙泉是历史文化名城,要打造好宝剑这个独有的文化内涵,要有历史文化感,体现古色古香,就拿我的厂区规划来说,我要把它建设成集生产、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宝剑文化宣传基地,向游客展示龙泉宝剑的工艺和文化,让游客走得进、坐得下、有得看。作为宝剑技艺传承人,我要把用料、制作工艺和文化充分展示给世人。

现在我考虑和担心的是如何传承的问题,要传承必须要有人跟着我学,跟着我铸剑。可是现在的孩子都娇生惯养,而铸剑是又若又累又脏的活,一般家庭都希望孩子把书读好,即使不会读书,谁都不愿意让小孩子来吃这个苦,难啊!祖辈三代的手艺传到我手上,绝不能失传。我要让儿子继承下祖宗的这个招牌,继承下祖宗留下的铸剑技艺。我想,要使龙泉宝剑技艺传承下去,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政策,现在给大师的政策有了,更主要的是需要给从艺人员以一定的政策,让其安心从艺。

                                                                                                                                                                                                                                                                                    龙泉市档案局 邬必锋整理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传人》一书

 
   

 

 

 

 

          

沈新培在磨剑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