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雕

2014-11-03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倪东方简介

 

倪东方(1928年——),男,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山口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

 

 

青田石雕简介

 

青田石雕是青田石为材料,因其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广为人们所喜爱,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青田石雕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青田石雕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唐、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新中国成立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20066月,青田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田石雕

倪东方口述

 

文本框:
倪东方我是1928年出生在我们这里山口镇一个山里的小村里的,这个村人口比较少,只有十多户人家,家家有人或采石、或雕石刻、或出国卖货。当时我母亲也搞石雕,她9岁时就跟我外祖母学刻石猴,以后我跟着母亲学习雕刻,那时我小学毕业15岁了,不巧的是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年代,仗打起来了,石雕销路就没有了。当时我跟母亲学了不到一年时间,没有销路就不学了,也就没有学石雕的机会了,就回去种茶叶。

到了1955年,我已经28岁了,当时是解放以后政府组织了合作社,我就到合作社里做事,山口石雕合作社招收我为锯料工。到石雕合作社的时候,我过去学石雕的功底还在,这样我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下班后也不马上回家,就在雕刻车间专心看老师傅的作品,反复探究各类作品的布局、造型,揣摩钻洞、镂空、拉刺等各道工序的技巧。晚上就在家里练习雕刻作品。我们这里学石雕材料不是问题,因为这里是石头产地,到处都有,雕刻工具我也有,这样我就在家里偷偷地搞雕刻。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我把自己雕刻的两件作品:一件烟灰缸、一件和平鸽,拿到厂里给领导看。领导叫厂里雕和平鸽最好的老师傅拿一个过来,和我雕的放在一起,结果领导看反了,把我雕的当成是老师傅雕的了,这说明当时我雕的已经比老师傅雕的好了。那么我就提出一个要求:想学石雕。领导看看我有这样的基础,就答应了我的要求。

 那么就碰到一个工资问题。当时我锯料每月拿45万元,在厂里算高的,领导就说你学石雕虽然有基础,但还是刚进来的,工资问题怎么处理?于是我就主动提出降一级工资。当时我家里已经有两个孩子、一个母亲,减一级工资,生活就有点紧张了。我妻子就说,家里你放心,我多干一点。我是自己要求减一级工资学石雕的,所以我学石雕也跟人家不一样,别人每天干完八小时就行了,而我每天除正常干活外,还要多看点、多想点。当时我是自己学的,没有跟哪个师傅,这样我学了三年,一般老师都比不过我了。三年后,厂里叫我当副厂长,当副厂长后我组织了一个合作组,专门负责抓生产和操作研究,以后与省里搞石雕制作研究。

“文革”开始时,对青田石雕是有点影响的,以后周总理发出指示说内外有别,也就是指内销外销有别。青田石雕比较宝贵,我们有出口任务要完成,所以并没有多大影响。那时出口量比较多,一般都有统一标准,由公司统一包销。作品像雕观音,一般出口东南亚,出口的任务没有影响。

1971年我的作品《谷子》刊登在《人民画报》上,当时《谷子》是在外地参加工艺美术展览的。这期画报就发表了我的一件作品,其他人的都没有发表,发表后,画报带到了厂里,当时好多领导、名家都不相信,说这不可能,但当他们看到画报后什么话都不讲了。当时刊登在《人民画报》上的是很少的,好多老的艺术家都没有登上去过。从这以后我在好多地方都得了奖。1978年,作品《谷穗》、《瓜熟豆香》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览,《人民日报》刊登《谷穗》作品照片。1982年,我的作品《秋》在全国石雕产品评比会上获优秀作品奖,同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获优秀创作二等奖。1986年,作品《秋菊傲霜》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并被确定为工艺美术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1989年,作品《杨梅》、《俏色印雕》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均被评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91年,我被评上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被中国轻工总会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香港商报》等单位联合评为“21世纪封面人物”。同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石候选石精品展览会《瓜熟蛙趣》获特等奖;《睡美人》、《秋霁》、《银河落九天》和《黄山松云》获金奖;《迎春》、《月蟾》和《福眼》获银奖。当时评比,我们把青田石雕全部搬到北京,但人家作品都没有这么多,他们的作品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雕的。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政府扶持万元户,我是万元户,我把钱专门用来买石头,所以我家的石头比谁家的都多、都好,而且我雕的作品好的也不卖,所以有这么多作品,人家比不过我,后来在北京评选我一下子拿了八个奖。再以后我参加的作品只参展不评比,我已经到了大师了,若我们参评,这些奖大多会被我们拿走,这些奖励应该评给年青人,有助于年青人成长。

我原来在青田石雕二厂,二厂是石雕一厂的分厂,在山口 ,一厂在县城,体制改革以后厂没有了。近年来,青田石料越来越少,好多需要从外国像意大利、西班牙运进来,国内福建的石料运过来也很多。前5年,本地开矿的人洞打了1000多米都没有找到石头,最后在前面转了个小弯,这下不得了,发现了很好的石头。但不是每次都能打到石头,去年,有个洞也打了很深,但没有发现好石头。还有个农民开矿,打到打不下去时,发现脚下的石头打滑,就敲了几下,里面不得了,都是好石头,所以说不是没有石头,而是没有找到,山里面好的石头还是有的,只是开一点就少一点。

我是1988年退休的,退休后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退休后做了很多作品,大大小小多少件也搞不清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我退休23年,现在在博物馆有了我的作品,23年积累的作品价值不少了。第三件事情就是我开发了一个风景点叫“相思岩”,“相思岩”三个字我请沙孟海写的。从2001年到2007年,我在那里搞了碑林,把全国一些好的书法家的书法放在这里,现在有70来幅了,70多幅里有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沙孟海等的,石头是在外地刻好后运过来的。我建碑林,原来想叫青田石雕城什么的,因青田有个石雕市场了,就叫东方碑林。我雕刻的大作品一般都不会卖,一些小作品赚的钱都放在开发风景点上了,现在,文化公园已经被评为4A级景区,已经开始售票了。现在还有一个事情没有完成,就是约人家写的一些字还没有写好,碑林最后名称还没有定。

现在,我每天都是6 点半到9点半搞石雕。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我,问我锻不锻炼身体?我是这样回答的:从来没听说过工人、农民锻炼身体,我是工人,而且是天天在劳动的工人,不需要出来锻炼身体,干活本身就是很好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如果6点半上班,我5点钟就起来了,稍微活动一下后吃饭, 6点钟去上班,当时工作室在老房子,走路要一段时间,中午11点半吃饭、12点休息,晚上9点到9点半睡觉,很有规律。

     现在县里领导非常重视青田石雕这项事业,要求对石雕工作进行创新。职业高中也有上青田石雕课的,我们一些大师都去上过课,现在学校里报名学的人也比较多。学石雕是比较辛苦的,一般从比较贫困地方来的学生,他会专心地去学,前几年就培养了几个泰顺的,他们来这里学习很刻苦。来这里学石雕,专心学习成为大师也是有可能的,雕一个好的作品,是要非常专心的。像我当时雕作品《秋》的时候,由于国家通知评比的时间很紧,一个人如果光白天雕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这里又经常没电,我和儿子只好每天分三班24小时雕,晚上没电就点腊烛,腊烛一次点56支,不然看不见,通过加班我们把这个作品雕出来,后来得了二等奖。一件好作品全靠精雕细刻,但是完全靠精雕细刻雕出来的只能算一件精品,称不上艺术品。艺术品重在构思,构思要有灵感、悟性。这光靠进修、培训还不行,当时我们厂里曾经派了四批几个人去浙江美院进修学习,还有一个到中央美院学习,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成为大师。雕刻主要还是靠灵感,自己也要努力。

《浙江档案》杂志  鲍立富整理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传人》一书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