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冰棍箱,80后的童年时代

2014-02-22 作者:宋颖超 信息来源:诗画林城 浏览次数:

小巷正中,停着一辆三八自行车,后座上一个带拉手的箱子,一个手拿零钱的美丽姑娘,还有背对镜头穿挎篮背心微低头认真模样的娃娃。这画面是如此的亲切又熟悉,虽然只是背影,我却完全了然,两个小娃娃此时一定是买了冰棍、冰棒或者冰水、冰块,开始了幸福的“嗦喽”起来。而那辆三八自行车后座上的箱子,正是我们童年最喜爱的卖冰棍的专用箱。

在我们八二林场的家,最开始卖冰棍的是一户专门做冰棍的姓赵的人家,通常走街串巷卖冰棍的是她家一个姥姥,我们都叫她赵姥。每每赵姥翠亮的声音“冰棍,一毛钱一对。”在林场的大街小巷响起,小孩子们的听力就会变得无比的敏锐,八条街外都能听得一清二楚,然后就是嚷着叫着找家里的大人们要钱。但即使那只要五分钱一根,一毛钱两根的冰棍,对那时的孩子来说也是奢侈品,不是日日都能吃到的,因为那时月工资只有百八十元的家长们是不会回回给孩子瞎花钱买“零嘴”的。所以,每次能如愿吃上一根冰棍,幸福感就会被放大十倍、百倍。一根冰棍买到手里的喜悦,仿佛拿到了世间最美的美味。那时的冰棍其实味道非常单一,不似现在的冰淇淋口味五花八门,就是简单的糖精和奶或者奶粉、淀粉勾兑冷冻而成的,口感事实上也就只有甜味,但是对于那时的孩子,这一种味道已经足够欢喜。冰棍拿到手里是决不会三口两口吃光光的,一定要含在嘴里,细吮慢品,然后比比谁吃的慢、剩的多,那才最让其他孩子羡慕。想想,那时候的人们就是如此简单,物质生活很贫乏,快乐却来的很容易。

其实,对这个场景的记忆分外清晰,还因为幼时的我曾有一段难忘的卖冰水冰块的经历。由于赵姥家的孩子后来陆续出外打工,她家的小冰棍作坊也就跟着黄了。于是林场的小卖店和有经济头脑的人家就开始到外面进冰棍卖。我们勤俭持家的妈妈便是其中的一个,但是我们家是不进冰棍的,我们只卖有塑料袋子包装的冰水和冰块,那样即使化掉了也不会损失。那时,爸爸用泡沫的箱子给我们改装了一个卖冰棍小箱子,妈妈用凉水浸湿的手巾在里面铺好,将冰水冰块分放左右,上面再盖一层手巾,保证冰水冰块短时间不会化掉。

我和妹妹还小,不会骑爸爸那辆“大永久”,就只能由我抱着那个小冰棍箱,妹妹在后面跟着出去叫卖。其实,有时我都会佩服儿时的我们,勇敢、大方、不羞口,抱着箱子喊着“卖冰水冰块啦”的样子甚至包含着一种自豪感,那天真幼稚倔强骄傲的可爱模样至今记忆犹新。

那种泡沫箱虽然简陋,保鲜的效果还是很棒的,通常我和妹妹要南站北站的卖一个上午,到晌午最热时里面的冰水才会变温,冰块才会开始化掉。我们通常很小心,严格按照大人们教的,给谁拿完冰水冰块就立马关上盖子,盖好毛巾,但保温箱的功效随着太阳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还是会逐渐失效。当冰块开始融化,冰水的袋子上蒙上一层露珠,我们便捉急了起来,但小小卖货郎也不会干着急不想办法,剩的货比较少或者实在化的太严重的时,我们也会“自作主张”降价处理。

我想,对那两个小小卖货郎来说,更值得赞扬的是,即使被大太阳晒得红头胀脸,高温下热的汗水湿透了小背心,真的口渴的不得了,一遍遍擦拭汗水,宁可找个树荫稍微躲一会儿,依然不会去吃我们卖的冰水和冰块。那种来自小小娃的坚定和自律,即使是一个成年人,还是不由得佩服几分。

一个孩子在儿时的小小的卖货经历看似平凡简单,却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口才、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销售能力,培养了勇敢、自律等多种可贵品质。将货物变成钱的快乐,让一个孩子多了一份特别的人生经历。这经历无疑是一笔隐形的财富,虽然看不见,但一旦需要,它就会成为我们最强大的武器。长大之后,尝试微商创业时,我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集市上销售,那种天然的亲和力一开口便让我销售的商品吸引了许多顾客,也许这种自然流露的亲和力正是来自儿时的销卖经历。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不同的经历与记忆,每一种经历都会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丰富和不同。所以,感恩我们见证的那个时代,简单而快乐;也感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现代而多元。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