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萧向荣《东征琐记》:重回红军东征战场

2014-02-03 作者:刘志辉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征,以“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进而进军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红军出师山西,遭到蒋介石、阎锡山军队的阻拦和破坏,但是,红军东征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时任红军东征主力部队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萧向荣,利用战斗间隙,在一个薄薄的小笔记本上撰写了《东征琐记》,以日记形式记录了红军东征的全过程,还用红蓝铅笔精细地绘制了若干行军及作战详图,配以详尽说明文字。这是少见的以日记体形式记录的有关抗战准备阶段的文献,其中包括红军东征期间几次重要战斗的记载等。这部日记,对于研究红军东征历史乃至中国共产党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萧向荣在《东征琐记》中关于东渡黄河的记录

萧向荣在《东征琐记》中对关上村战斗所绘制的作战详图

东渡黄河:突破“沿河三百余里的封锁线”

 1936年2月18日,毛泽东和彭德怀发布东征作战命令,规定红军东征部队第一步的任务是东渡黄河,占领吕梁山脉各县。该命令要求以21日20时为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同时渡河的时间。之后,由于渡河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毛泽东和彭德怀决定将部队渡河时间提前至20日20时。《东征琐记》的记录表明,东征部队严格按照这一命令,圆满完成任务:19日,红一军团“决定廿日廿时在团屋村、坪上附近开始渡河”;20日,五团“以28个英雄,首先偷渡,到达黄河东岸”,随后击溃巡查之敌,占领了坪上附近的敌堡,后又击溃三交镇守敌并占领该镇;23日,红一军团又集中于留誉、柳家沟、金家庄一带,“以待机击敌并候行李续渡”。至23日,两个军团胜利渡过黄河,控制了辛关至三交镇的所有渡口,占领了横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的地区,完成了东征战役的第一步任务。

关上村战斗:“抗日讨贼的第一个战斗”

 阎锡山对红军神速突破其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极为恐慌。他一面急调入陕的晋绥军回撤,从北面堵截东征军;一面调整其驻晋主力部队的部署,防止东征红军继续东进或南下。

 关上村一带,为东出要道,阎锡山急忙派驻汾阳的晋绥军独二旅进驻,阻截红军东进。为此,2月26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明确指出,红一军团有消灭关上村敌人之任务。按照这一命令,26日,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击溃宿营于关上村的晋绥军独二旅先头部队第四团。

 萧向荣2月26日的日记记述了敌我两支先头部队狭路相逢的情景。红军东征将士的精神面貌,在日记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星夜赶程”,但“一与敌接触”,就“毫无倦容,暂不思吃”,并进入阵地,作积极的进攻。这一天的战果,一是全部击溃敌军,其残部趁夜逃跑;一是敌军的山炮连全部投诚。在这里,萧向荣的记录是积极乐观的,体现了政治工作者的特点。同一天19时,红一军团关于战斗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因山大林密,部队运动极感困难,于黄昏稍前,始夺取敌之野战阵地。”由此可见,这一天的战斗,由于将士疲劳、地形复杂,取胜并不容易。基于此,26日23时,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对于关上之敌,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如地形有利,则于次日坚决消灭之;如地形不利,则隐蔽休息,待红十五军团增援,然后全力消灭之。总之,必须消灭关上村的敌人。关上村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不让敌人逃脱一枪一弹”,东征将士“猛打猛冲猛追”,在2月27日拂晓出动,向汾阳、柳林镇、中阳等地追击逃敌,俘虏80余人。27日傍晚,红一军团的两个师将由汾阳继进的晋绥军独二旅旅部及其所率的第三团和第五旅“全部打坍”,并连夜追击。在日记里,萧向荣详细记录了关上村战斗取得的丰硕战果:俘虏400余人,缴获步枪四五百支、山炮3门、迫击炮4门、轻机枪20余挺、重机枪10余挺、手提式数十挺、迫击炮弹300余发、子弹10万发,等等。战利品之多,使萧向荣不禁感叹:至此之后阎锡山将“不免有‘运输队长’之口号!”

兑九峪战斗:对阎锡山的威胁“非常之大”

 红一军团取得了关上村战斗胜利的同时,红十五军团占领了水头镇。关上、水头一线,是东征红军的作战枢纽,在地形上又是最好的临时后方根据地。3月1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两个军团负责人,指出:关上、水头的胜利,使汾阳马路与汾水铁路完全暴露在我们面前,使阎锡山对我们的进攻与防御陷入极大困难中。但是,“此时不应估计阎锡山即时转入防御,他使用四个师至五个师在短期内向我们作坚决的进攻是没有疑义的”。正如毛泽东、彭德怀所料,此时阎锡山正在抓紧调兵遣将,准备进行大规模反击。之后几天,毛泽东、彭德怀多次致电两个军团负责人,通报敌情。萧向荣在3月7日的日记中绘制了一幅作战图,反映了兑九峪战斗前晋绥军的部署情况。

 3月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交口县大麦郊召开,具体研究了兑九峪的战斗部署,决定在这一带重创敌军。3月10日拂晓,两个军团的主力向兑九峪的晋绥军发起进攻。从日记来看,在战斗之前,对敌情判断存在失误:“初以为敌仅五六个团”,战斗开始后,方知敌人共有10个团。萧向荣认为,这次战斗没有把敌人消灭,是因为“敌情不明,地形不利”。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后来曾总结道:“兑九峪这一次作战,我们的口张得太大了,想多吃一些敌人,但口张得大了就消化不了,结果打成了对峙战,没有打成歼灭战。那时如果口张得小一些的话,完全可以消灭敌人一部。”兑九峪战斗虽然“没有完全把敌人消灭”,但在“施行猛烈的炮击”并“集中最大量的兵力”的敌情下,两个军团“反复冲锋”,打坍驻守之敌和增援之敌,使得敌人“表现极其恐慌”,阎锡山组织的第一次反击被粉碎。

西渡黄河:“转移方向作战”

 兑九峪战斗后,东征红军兵分三路:右路军南下作战,向晋东南发展;左路军北上进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中路军巩固现有占领区域。从《东征琐记》来看,红一军团所在的右路军取得南关大捷,红十五军团所在的左路军消灭了晋绥军第71师周团所率之二营及机炮各一连。其他工作如扩红、成立党组织和游击队组织等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这种形势下,中央军和晋绥军调整部署,中央军部署在同蒲铁路南段和晋东南地区,主要“进剿”红军右路军;晋绥军部署在晋西、晋西北地区,主要“进剿”红军左路军和中路军。蒋介石还强令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延长、延川进击,袭扰陕甘苏区。为此,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拦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下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号召停止一切内战,一致联合抗日。到4月下旬,形势更为严峻,晋绥军构筑了东、南、北三面封锁线,张学良和杨虎城部则在蒋介石命令下,于陕西准备封锁黄河。此时,在山西作战已无有利条件,为粉碎蒋介石扰乱红军抗日后方的计划,避免大规模内战,保存抗日实力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两个军团负责人,决定红军主力西渡黄河。电报提出,红军西渡仍然是为着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之基本的政治任务,华北各省仍然是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坚持以陕甘苏区为中心,向各方面作战,而以东方各省为长时期内的主要方向,这是确定的方针。”从5月2日晚上到5月5日黄昏,部队完成渡河任务。至此,红军东征结束。

 在部队渡河完毕的当晚,结合上级传达的精神,加上个人的理解,萧向荣分析了红军西渡黄河的原因,即蒋介石、阎锡山“动员了一切的反革命力量,来拦阻抗日先锋军的行动,同时捣乱我们的后方——陕北苏区”。萧向荣写道,如果我军“仍旧停留在山西活动”,就会出现两个恶果,一是“脱离了陕甘苏区根据地”,一是使我们的根据地“处于一种不安的情况”。这样的结果,有悖于巩固发展的战略方针,属于脱离根据地的冒进,因此是不能采取的。西渡黄河后虽不能直接进军抗日前线,但萧向荣依然坚信:“我们将以更有效的步骤,为着争取迅速对日作战而斗争。”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通电谴责蒋介石、阎锡山“拦阻红军抗日去路”“扰乱我抗日后方”,号召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以“保存国防实力”,“迅速执行抗日战争”。红军东征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事业作了重要准备,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