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秋韵
走进南浔区档案馆的“南浔名人展馆”,人们常会在吴宝康的专栏前驻足。作为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吴宝康的名字十分响亮,而作为南浔人,吴宝康更是对家乡倾注了无限的眷恋。
吴宝康年轻时在江苏各地从事革命工作,后来北上从事档案教育、档案学术事业,直到生命的终点。
吴宝康于1948年后任华东局秘书长资料室主任、档案室主任。1952年,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的吴宝康受组织派遣,到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档案专修班主任。当时,在没有一位专业教师、没有一本教材的情况下,他率领几名同仁白手起家,一手主持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
整个五十年代里,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开启了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之先河。吴宝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档案系主任期间,兼任档案教研室、档案专修科、历史档案系主任,并且在教授课程之余潜心学术研究,著有《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当代中国档案学论》、《档案学简明教程》等专著。“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宝康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与家人一起被“发配”劳动。197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后,吴宝康重返工作岗位,致力于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直至1988年2月离休。
吴宝康大半辈子都是个离乡者,可是没有一时一刻不怀念自己的故土。他在有生之年,时常与家乡人民保持联系,对家乡档案事业的发展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1995年,吴宝康从遥远的北京,向时任南浔镇委副书记的杨建华转达了在家乡南浔镇设立档案馆的殷切期望。
如今,虽然南浔镇档案馆尚未建立,但是南浔镇镇史馆和南浔区档案馆已经相继建成。南浔区档案馆馆址位于区行政中心区域内,与区图书馆合为图档中心,于2011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从某种意义上讲,南浔区档案馆的建成,圆了吴宝康希望能在家乡南浔镇设立档案馆的梦想;而对于南浔区档案局的同仁们来说,他们为一代档案教育宗师吴宝康是家乡人而深感骄傲,他们也要圆一个梦,那就是在档案馆里为这位老前辈开辟宣传专栏,弘扬展示他的卓越贡献和开拓精神。
2013年10月,南浔区档案局在名人建档工作中,以征集吴宝康相关档案资料为重点,组成工作组,由局长率队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吴宝康的女儿吴稼青、吴稼平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丹,参观了吴宝康生前居住的中国人民大学林园3号楼住所,以及吴宝康铜像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保存的部分吴宝康捐赠书籍。吴宝康的女儿吴稼青、吴稼平向南浔区档案馆捐赠、借阅了一批珍贵档案资料,共计纸质照片181张、数字照片713件(794.6MB)、录像2件(2.22GB)、书信10件、书籍资料19本、实物14件。其中,涉及吴宝康的档案资料,时间跨度从他幼年至去世,基本覆盖其一生,内容涉及其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方面。这些史料对于丰富南浔区档案馆的馆藏名人资源,以及深入研究吴宝康生平和其学术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南浔区档案馆的南浔名人展区,重点展出的名人有60位,其中吴宝康就是一位。他作为唯一一位开创学科、执教终身的新中国档案教育先驱,非常引人注目。许多参观者对吴宝康——这位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事业的创始人心系家乡、倡议建设镇档案馆的前瞻构想表示钦佩,更为他“我作为一个家乡人,已年近八十,很想能在有生之年,为建立镇档案馆尽一份努力!”这种拳拳之心而感怀动容。
在吴宝康宣传专栏中,除了相关文字、照片外,还展出了吴宝康编著的《档案学概论》、《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等。其中,《档案学概论》作为我国首部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著作,显得弥足珍贵。如今,南浔区档案局正与相关单位、部门密切合作,深入整理吴宝康的相关档案资料,系统梳理研究吴宝康的学术思想,以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名人建档工作机制。
吴宝康作为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了档案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中。他是家乡南浔的骄傲,他与家乡的血脉亲情,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湮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家乡的后辈学子。
作者单位:湖州市南浔区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