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1岁了,退休后的这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新登镇老年体协工作。在这期间,我发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这让从小热爱民间文艺的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无奈。其中,曾经在我们富阳地区红极一时的渚源村的舞狮,如今也日渐式微。为了能让舞狮表演传承下去,我开始制作舞狮道具、组建舞狮队,并寻找和培养新人,希望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能够被继承和发扬下去。
一
民国末年,万市镇汤家坞村的民间艺术还是很丰富的。我5岁的时候,村里有位叫赵文华的先生组建了锣鼓队。第二年,他去隔壁的白石村请来师傅制作了村里第一只狮子,然后建起了汤家坞村舞狮队。那时候我还很小,最开始的时候我就站在队伍前面扛大旗开道。逢年过节,村里舞狮队就热热闹闹地到周边村庄表演去了,还经常与别的村的舞狮队互相串门,你来我往,别提多开心了。
解放后,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村里就没有再舞狮了。直到1957年,15岁的我和赵国华挑起大梁,将狮子重新舞了起来,我也成为了舞狮的第二代传承人。刚开始的时候,我只花十来天就学会了普通的绿毛单狮舞的步伐、身法和动作技巧。这些基础的东西其实不难,所以我就深入思考怎么样才能玩出新花样来。那时,我还经常去请教老前辈们关于舞狮道具的制作方法,回家再细细琢磨。就这样,我开始自己研究表演套路和器具制作。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改良了舞狮套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舞狮节目,村里大部分的男人都参加过舞狮表演,半数以上的女人都贡献过制作皮毛的原料,并参与过狮子皮毛的制作。1982年,富阳县举办了农村俱乐部汇演,汤家坞村狮子队以渚源村狮子队的名义参赛。那次比赛,我们队首次将单狮舞改编成绿毛双狮舞,用两只憨态可掬的“文狮”模仿猫狗的争斗、嬉戏、捕猎及翻滚动作,获得在场观众的好评。4年后,我们队又参加了当时富阳县元宵节民间文艺大汇演,我们将绿毛双狮改成红绿双狮,并对外观和动作套路进行了大幅改进。那次我们队击败了其他11支参赛队伍,拿到了冠军,舞狮队也由此被正式冠以“渚源文武双狮”的名称。之后,我们舞狮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富阳的比赛中拿过金奖,到杭州拿了个二等奖,到省里还拿了两个银奖。2008年,“渚源文武双狮”入选为富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也被评为杭州市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继承人。
二
中国在汉朝以前是没有狮子的。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狮子才从国外引入,之后中国才有舞狮表演。舞狮节目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且十分盛行。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只要逢年过节,都可以见到舞狮表演。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舞狮表演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地域之分,在风格上就分为北狮和南狮。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狮子造型酷似真狮,狮头比较简单,全身披金黄色的毛,头顶有一只独角,象征王者风范。通常以雌雄一对的形式出现,头上有红结的是雄狮,绿结的是雌狮。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狮子未舞但看起来就像是维妙维肖的真狮子。一般来说两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北狮的话一个人就够了。与南狮着重气势威猛不同,北狮表现注重灵活的动作,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具,由引狮人拿着绑有彩带的狮球在前面引领。北狮表演接近杂耍,配乐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南狮以广东为中心,也叫“醒狮”、“文狮”。南方舞狮讲究神似,表演时讲究表情、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的动作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环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狮的人运用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将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
我们的文武双狮属于传统的文狮,不具备北狮和广东狮子的功夫,虽然取名“文武”,但仅以红、绿两色进行区分,双狮舞姿以模仿猫狗等动物嬉戏打斗的日常动作为主,兼具温顺感和视觉上的强烈感。为了增强节目的观赏性,我们几代舞狮人在原有基础上还自创了许多全新的阵型,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彩的动作体系,包括双狮进龙门、八吉阵、梅花阵、剪刀阵、元宝阵一、元宝阵二、抢四方、抢霸中方、三跃龙门、亲昵嬉戏、直立互视、擦痒清场、跑步一翻跟斗、跑步双翻跟斗、跑步三翻跟斗、作谢拜别、出龙门(后来成戏绣球)等17个套路。整个套路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结合得比较好,既具有本地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又体现了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主题,深受群众喜爱。舞狮的配乐主要以锣鼓为主,可别小看了配乐,舞狮舞得好不好,锣鼓师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舞狮人视线受到限制,尤其是负责狮身的那个人,根本看不见。两个舞狮人想要配合起来把动作做到位,让狮子舞得活灵活现,除了靠两个人相互提醒外,只能听鼓声的指挥了。锣鼓声音的强弱、快慢、缓急都很有讲究,要根据舞狮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来敲。另外,好的锣鼓师傅不但要会敲,还要能做到用锣鼓声音来调整舞狮人的动作。舞狮人跳慢了,要放缓一下节奏,让他们跟上来;舞狮人跳快了,要能调整拍子,让他们踩到锣鼓点上。
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了,文武双狮现在已经有第六代舞狮人了。可第六代舞狮人只有三个年轻人,到目前为止还只会舞狮尾。第五代舞狮人正在老去,再过几年就舞不动了,恐怕这项活动也会停止。另外,狮子的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说,这个项目要继续传承下去,必须尽快由政府来牵头组织开展。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为传承文武双狮贡献出一份力量。
整理者单位:富阳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