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大潮涌动,全省档案部门顺时应势,以务实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主动积极地融入其中,努力让“乡村记忆”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践表明,这种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模式正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
去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决定,这是在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一战略部署,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通过建设集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乡村社会精神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和谐。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省档案部门以全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投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一是积极争取纳入。2013年初,省档案局主动与省委宣传部联系沟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地档案部门也主动参与,全省有85个档案部门被列为当地农村文化礼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二是建立统一指导模式。省档案局在先期开展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创建的基础上,根据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要求,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制定了村级展陈、家庭建档等规范文本,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具有档案部门特色的工作助推模式。三是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各级档案部门将“乡村记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深入农村一线,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智力特长,切实帮助基层做好方案策划、文献资料查找、展陈布置指导以及开展档案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
据统计,两年来全省档案部门参与指导建设了120余家“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各级档案部门主动上村指导“乡村记忆”建设1000余人次,参与新建和改建村级展陈面积18000平方米,85个村在2013年成功创建了文化礼堂,33个村成为当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样板村。“乡村记忆”的品牌价值在助推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延续农村历史文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农民精神家园中的独特功能得以充分彰显。
一、“乡村记忆”延续悠久历史文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记忆”正是延续农村历史文脉的种子,有记忆才有根基,有记忆才有传承,有记忆才有发扬。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全省档案部门牢牢把握“乡村记忆”这个关键点,为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大力开发乡土记忆文化产品。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档案部门组织开展了村史、家谱等乡土文献的编修指导工作。如临海市档案局帮助东塍镇岭根村对村史、家谱进行编修,并重点指导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村——岭根》一书的编撰;松阳县档案局参与编撰了赤寿乡界首村刘氏宗谱和村志,并对收集的老照片和乡土文献建档保存;磐安县档案局召集玉山镇林宅村会讲“大话”的老人和县里的“土作家”,以民间故事会的方式,你说我写大家谈,把零散的口头故事串联起来,编辑出版了以本村历代流传的“大话”为主的民间故事集——《状元故里的传说》。目前,全省已有87个村编写了村史、55个村修撰了家谱。这些文化产品不仅有效保护了濒临消亡的民间记忆,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乡村发展变迁、风土人情和祖辈生活,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成果。
二是积极提供原始基础材料。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档案部门不仅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做好查档接待工作,还主动为各方查找档案文献提供各种线索。一年多来,全省各级档案馆有关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查档接待量达到2100多人次,免费提供复印档案资料8700多页。如淳安县档案局为姜家镇章村及其他行政村的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大量反映村庄历史沿革、文化遗存、重大活动等的宗谱和老照片等档案资源;南浔区档案局针对当地历史文化档案分散、名人资料未系统整理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指导当地开展征集,帮助整理名人资料,另一方面又调阅馆藏,通过复制、复印等形式,为当地提供展陈内容,确保文化礼堂建设任务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象山县档案局专门派业务骨干驻村工作,通过现场踏勘、查阅资料、群众口述等途径,帮助村民挖掘更深层次的村落文化资源。
三是主动留存各项历史记录。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产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全省档案部门积极履行职能,开展了相关的建档工作。如临安市档案局派员在板桥镇“文化礼堂”骨干培训班上为15个行政村的宣传文化员和大学生村官讲解村级文化礼堂素材收集、建档理论、文化礼堂台账整理等档案业务知识;松阳县档案局在文化礼堂“样板村”古市镇七都中心村举办农村文化礼堂档案工作培训会,就文化礼堂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范围以及档案整理等内容进行交流与指导。这些工作对于农村文化礼堂的规范建设和保存农村历史、当下记忆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乡村记忆”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最重要成效在于以独特的载体和丰富的内容,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村级层面的实践样本。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档案部门凸显自身特色,精心选材和制作“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展陈内容,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具有示范作用的村级陈列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合地方记忆弘扬主流价值观。一个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记忆是这个村落的风骨和灵魂,并融入在当地村民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的共识。这种共识与当前主流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能激发农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如档案部门指导建设的绍兴富盛镇上旺村“上旺记忆”展馆,精彩呈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建设“江南大寨”的奋斗历程和风云岁月,挖掘了上旺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精髓,很好地激励了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激情。
挖掘历史资料实现文化传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面对传统农村文化正快速消失的现状,产生了强烈的认知、保存和传承本地文化的愿望,“乡村记忆”平台的搭建很好地契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如平湖市广陈镇龙萌村“乡村记忆馆”展出了许多从村民手中收集来的实物、照片和文字资料,展馆展现了龙萌村历年来的旅游节庆、文娱休闲、民间艺人、地方民间戏曲等,对于弘扬当地优秀历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利用身边事例引导文明乡风。本地的乡贤名人、好人好事和先进人物,对当地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具有最直接和有效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如平湖市新埭镇鱼圻塘村的“乡风文明馆”,把村里的好婆媳、好夫妻、孝儿女、邻里之星、爱心企业家以及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都搬上了展板,这让村民们激动不已、倍受教育和鼓舞。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引导着农村新风尚。
“乡村记忆”基地以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档案反映农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民俗风情、经济社会和重大活动,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是其他宣传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实践表明,这种展示形式能够更好地突显新农村建设成效和典型模范的示范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目标达成了高度契合,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乡村记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农民文化活动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注入了活力,我省档案部门积极开展“档案文化活动下乡走亲”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还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档案服务送到村门口。上虞区档案局和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崇孝守信 务实创新——新时期上虞精神”展览,在岭南乡许岙村等地巡回展出,吸引了大量村民前来观展;海曙区档案局开展家谱档案文化讲座,举办家谱档案展览,指导村民开展家谱编写工作。这些展览和讲座生动务实、寓教于乐,大大开阔了村民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家庭建档深入村民家。德清县档案局联合县人口计生局开展“创和谐计生,建幸福家庭档案”活动,面向全县151个行政村举办家庭建档专题讲座和培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开展建档工作,形成了80户家庭档案示范户,还在县档案馆举办家庭档案建设成果展,引导、帮助农民掌握收集、整理、利用家庭档案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口述档案记录百姓事。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档案部门主动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的采访和整理活动。如象山县档案局建成“海盐晒制”千年技艺传承人史奇刚、“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 仪式主持传承人韩素莲、象山“唱新闻”、剪纸艺术家谢才华等口述档案;浦江县档案局联合县文广新局、县广播电视台在黄宅镇前陈村文化礼堂举办首届“浦江佬讲大话”比赛,保存原汁原味的浦江方言,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浙江省档案部门在打造“乡村记忆”基地,助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将“乡村记忆”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要求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升“乡村记忆”基地建设的活力、创造力和社会成效,在切实服务农民群众、助推档案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