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2期


发布日期: 2014 - 04 - 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南宋朝廷架阁库与档案管理
文/林正秋
    我国朝廷档案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历史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档案等。唐宋时,档案的存放与管理得到了健全与完善,并制订了档案管理的律令。南宋朝廷档案管理与架阁库的建立已相当完善,至今仍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一、三省枢密院架阁总库
    南宋朝廷的三省(包括中书、门下、尚书)与枢密院,是北宋神宗皇帝在元丰五年(1082年)推行官制改革后朝廷的最高政务机关与军事机关。凡军国大事,由三省与枢密院共同议事后再进呈皇帝圣断。
    三省枢密院所属机构众多,其中有关文籍档案管理与保存的专门机构,称为“三省枢密院架阁库”。根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卷4《行在所录•朝省》载,三省枢密院架阁总库,共有四库十六间,初期地址在制敕院后面。
    三省枢密院架阁库的官长,全称是“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简称为“监当官”,其职责是管理架阁文案及修葺库房等。由于史书缺载,关于担任过“主管三省枢密院架库文字”的官员,笔者只能选择数人记述,如李韶、綦更生等。
    李韶(约1177—1251年),字元善,宋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调南雄州教授……以廉勤荐,迁主管三省架阁库文字,后官历太学博士,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等,敢于直言上奏。”理宗皇帝称说:“李韶真有爱朕、爱国之心。”淳祐五年(1245年),升权礼部尚书。官至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淳祐七年(1247年)因言事不被采纳而辞官。享年七十五岁[1]。  
    綦更生,《宋史》无传,生平不详。他在嘉定九年(1216年)曾撰《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题名记》一文,记述了宋代朝廷架阁文案管理与保存的历史与现状。其文迄今保存完整,显得十分珍贵,今引录如下:
    “皇朝景德中置金耀门书库,贮三司文案,隶尚书省。架阁有库、盖尝先省而未始及部也。崇宁大臣初贰天官建议置吏部架阁官,其后六曹(六部)皆设;继西省去。迨宣和再置、再省。绍兴三年(1133年),六部悉有架阁库。绍兴十五年(1145年),置官四人、礼兵一人、刑工一人,吏、户各一人,曹(部)始备官,特诏于部,而无复。及于省矣。省有留牍,藏在诸房(部门),虽两岁一遣架阁,然屋室颓漏,上两旁风,掷弃地间,谁与顾省,鼠噬蛛丝,蒸郁糜溃,不可收拾。吏有绝无才艺,他司弃而不收者,始窜名是间,虚沾名俸,而其身未始一到,间有检讨,漫然不知所存,不得已而下取之部,回环曲折稽缓后时,卒不可得。朝廷深察其弊,及议建官,即省闼(闼,左右小夹屋)之申维,创以为库。初立厅事,后植阁三间,旁为两翼,盖因修省之余材,瓦疎寝,既卑且漏,不足以备充栋之藏。架阁官綦更生首叨是选,力请于朝,得缗钱二千有奇,增其阁十三,共为十六间,列三省密院为四库;衍厅之宇,挟而五门,内之右为爨室,直房以便细事;外门之左,本库地也。今省府贷以为计簿房,右复借为溷圊,皆未敢请复。库之门盖直东出,西则吴山,右墙向南,为户部度支;左墙枕北,当民居之道。异时书多地狭长尚可相其便者而图展焉。
    “三省密院之书,既已各列一库,库列诸房,自未置官以前为一书,置官以后其方来者为一书。岁月可稽,门例无杂。凡有前朝御笔者,则箱金锁,炷香而藏于阁中,所以见尊君之义也。扃鐍(指门锁)森严,出纳有籍,规式祥备,吏不得欺,是真有益于官,不可谓缓而不切者也。尝观《唐六典》书载亭长掌固两属于尚书省,亭长主守省门,通传禁约,掌固与亭长皆同番上,悉为省属。
    “今嘉定甲戌七年(1214年),朝廷既谓部有司门,省则並置。明年乙亥八年(1215年),以部有掌故,省亦建官,是唐朝之亭长掌固,与景德之省有书库者,今皆举而復之矣。传曰:‘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是不容无纪,用取架阁官姓名,由今泊后,刻于下方。嘉定九年(1216年)三月吉日记。’”[2] 
    北宋金耀门书库保管着朝廷三司(指主管朝廷的财政大权的最高机构,以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唯一的文牍档案。北宋末崇宁年间(1102—1106年),尚书省吏部首先建了架阁库,设置架阁文字官,其他五部也仿效,各建架阁库,设官管理。但到宣和年间废置多变,靖康之难时,架阁文案全废。
    绍兴三年(1133年)和十五年(1145年)寝扩架阁库。尚书省重建六部架阁,吏部、户部各设架阁,其余两部设一架阁。此后沿袭三省未置,文案堆之于地,鼠噬蛛丝,不可收拾;要寻找档案十分困难。
    嘉定八年(1215年),綦更生呼吁扩建架阁库,得到朝廷二千缗钱,增其阁十三,共16间,分为四库。扩建后的三省枢密院架阁库,背靠吴山,朝东开门,南为户部度支房,北为民居之道。
 
二、尚书六部架阁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史称尚书六部,是朝廷中执行办事的机关,事务之繁杂、部门之众多,为三省之最。其文案数量自然也是最多的。为方便查档,架阁必须依情况而分设。
    尚书六部架阁库,是尚书省六部的总档案馆。北宋时的长官称“管勾尚书六部架阁库”,南宋时改名为“主管尚书六部架阁官”。
    据《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三《六部架阁库》载:六部架阁官者,崇宁间(1102-1106年)始置,迄宣和(1119-1125年)再置、再省。绍兴三年(1133年)立六部架阁库。十五年,復置官四人。六部架阁库的沿革与官长的选择:“旧制,成案留部二年,然后畀而藏之。又八年,则委之金耀门文库。今金耀门无復曩司,则悉藏之架阁矣。主管官号掌故,择选有时望之人为之,例为编删学官之选……嘉泰末[3](1204年),有旨非阙官不除……”对于架阁官长的选择,文中还记述一件有人行贿宰相、希望担任六部架阁官之职的趣事:
    “有选人家闽中(指福建),其父与陈勉之(即右丞相陈自强[4])有旧,至是入都(城)见勉之,求为掌故。勉之对众厉声曰:‘外间岂不知近旨见阙方除,此何可得。’众人为之踧躇(恭敬而不安的样子)。后旬日,竞除掌故。”其原因是他家送上以四千缗买来的赠品即“粟金台盏十具、重百星”而得此官。“闻者叹息而去。”
    宰相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全集》卷138《论架阁库文字》载:六部架阁库规定,各部的架阁库的文案保存二年以上文书,以时间先后分类编排目录与文案号码,再送至六部总架阁库保存。
    关于选择六部架阁官员,朝廷规定:必须由进士出身、有政绩的人担任。《咸淳临安志》卷5《六部架阁》载:“国家官人以才,储才有地,其始进而需于部者有二焉。由京秩则为门官,由小选则为架阁。”
    南宋朝廷六部架阁的地址,据地方志《咸淳临安志》卷五载,六部架阁,在天水院桥(约今中山北路与体育场路交界的地域之名,是因南宋有天水院桥而得名;其桥在建国后,因拓宽体育场路而拆除。今附近有条小巷名天水巷,也因桥而名。)架阁库初建时,房屋狭小仅数十楹,嘉定八年(1215年)扩为百十楹。当时礼兵部架阁官周紫芸还撰《六部架阁记》,至今保存在《咸淳临安志》中。
(一)尚书吏部架阁库
    尚书吏部架阁库,是宋代尚书省六部中最早建立的架阁库,它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也是南宋六部中最早重建的架阁库。
    吏部为六部之首,也是六部当中最重要的部门,元丰官制改革后,成为主管任命六品以下官员的人事部门,并兼管品、阶、爵、勋、俸禄、选官、考绩功赏等事务。下辖左选与右选两大官署系列,共分二十余部门,有吏员五十六人。
    北宋初年,并无主管尚书省吏部架阁文字官。元丰官制改革时始新设架阁库,由六部监门官兼管;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吏部尚书兼侍读何执中[5]建议始设专门官员,称为“管勾架阁库文字官”。南宋时沿置,改“管勾”为“主管”,全名是“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朝廷规定,此官必须由进士出身、有才望的人担任。简称“主管吏部架阁”。
    吏部架阁文字官的职责是掌吏部文书档案库,即本部各案已了结二年以上的文书档案被送入架阁库;由架阁编制目录,逐一登记入册,妥加保管,按手续以备检索、咨询,防止吏员舞文作弊等。
    担任过吏部架阁文字官的有多人,今仅列举《宋史》立传的张磻、皮龙荣、李宗勉、王万能等数人:
    吏部架阁官张磻[6],字谓老,福州人。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历官辟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差主管尚书吏部架阁,迁太常博士、宗正丞兼权兵部郎官……后官历国子祭酒、国史编修、权吏部尚书等,官至参知政事。卒赠少师。
    吏部架阁官皮龙荣[7],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今属湖南)人。淳祐四年(1240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迁宗学谕、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多次入对内殿,受到皇帝称赞。后升兵部侍右郎官兼资善堂赞读、迁吏部员外郎、吏部侍郎及景定二年(1261年)官至参知政事。《宋史》评论说: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性亢伉直,贾似道当国,不肯降志。
    吏部架阁官李宗勉(?-1241年),字强父,临安府富阳人(今属浙江)人。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官历黄州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斡官。嘉定十四年(1221年),主管吏部架阁……宝庆三年(1227年)升秘书郎,因入内殿对事受到皇帝称道。后官升迁,历监察御史左司谏兼侍讲、谏议大夫兼侍读等,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卒谥文清[8]。
    吏部架阁官王万,字处一,家世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人。少忠伉有大志,究心当世急务,尤精于边防要事。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调和州教授。端平元年(1234年),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迁国子学录。多次上书言政,受到理宗皇帝好评,官升至大理寺少卿、崇政殿说书等。力辞乞休。为官廉洁,刚正不阿。理宗表彰他说:“……闻其老家贫,朕甚念之,赐新会五千贯、田五百亩,以赡给其家。”[9]
(二)尚书户部架阁库
    尚书户部,是六部中仅次吏部、位列第二的机关。它的职责十分重要,是掌管全国户口、土地、钱谷、赋役等的机关,涉及国家经济命脉之事。户部机构下辖左曹、右曹、度支、金部、仓部五大部门,吏称“户部五司”。
    户部也是单独设户部架阁库。北宋时始设架阁库,初由六部监门官兼管,至崇宁元年(1102年)才专设管勾户部架阁文字官;南宋时改“管勾”为“主管”,其官长全称为“主管尚书省户部架阁文字”,简称主管户部架阁或户部架阁等。
    主管户部架阁官的职责与吏部架阁一样,是将本部各司、案机关处理好且已存二年以上的文书档案送入部架阁库;户部架阁库要编制上档、逐一登记入册,分门别类放置在架阁上,以便随时检索查阅,防止胥吏舞文作弊等。
    担任主管户部架阁的官员,非科举出身不授,或以曾任县令,政绩显著者担任。
    史书记载担任户部架阁官的有十多人,今简介如下: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官历钱塘县(今杭州市)主簿、濠州录事参军。后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国子博士、军器少监、宗正少卿、国子祭酒等,以直龙图阁致仕[10]。
    戴庆炣,字彥可,温州永嘉人。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以《周礼》为业,宝祐二年(1255年)官差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官。后官历秘书省正字、秘书郎、侍御史等,开庆元年(1259年)后官至参知政事[11]。
    王伯大(?-1253年),字幼学,福州人。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官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官,迁国子正、国子监丞等。端平三年(1236年)进对言事,受到皇帝好评。淳祐八年(1248年)官至参知政事。宝祐元年(1253年)卒[12]。
    徐清臾(?-1262年),字直翁,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官、迁籍田令。几次入对内殿,得到皇帝称道,官历太常博士、秘书郎、军器少监、殿中侍御史兼侍讲、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淳祐十二年(1252年)官至参知政事。景定三年(1262年)致仕,卒。
    乔行简,字寿鹏,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历官知通州(今),条上便民事,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此后历官起居郎兼国子监司业、兼国史编修兼侍讲。宋理宗即皇位后官至左丞相。《宋史》评论,行简历练老成,识量弘远,居官无所不言,好荐士,多至显达[13]。
    杜范,字成之,黄岩(今属浙江)人。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绍定三年(1230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端平元年(1234年),授军器监丞,因入殿奏对言政,受到皇帝称道,后历官秘书监兼崇政殿说、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淳祐四年(1244年)官拜参知政事、右丞相[14]。
    张虑,字子宓,慈溪(今属浙江省)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后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改太学正。因上奏言事,受到称道,官升国子监丞、秘书丞等。端平初年召为国子监司业兼侍讲,以《礼记》、《月令》进读,升国子祭酒。诏令刚下而他病卒[15]。
    马廷鸾(约1223-1289年),字翔仲,宋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调池州(今属安徽)教授。宝祐二年(1254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后官历校书郎、太子右谕德、左谕德、国子司业、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宋理宗遗诏、宋度宗登极诏书,均为他所起草。咸淳五年(1269年),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因权相贾似道视为异己而罢政。著有《碧梧玩芳集》等。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官历復州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召为户部架阁文字。此后官又历宗学博士、将作监、秘书少监兼崇政殿说书。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瀛国公即位,升国子监祭酒[16]。
    陈宜中,字与权,温州永嘉人。宝祐(1253-1258年)中,在太学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丁大全,号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年),廷试第二。官历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文字、校书郎、监察御史、刑部尚书,因附权相贾似道,于咸淳十年(1274年)官至权参知政事。不久又升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兵至,他遁回家乡。后陆秀夫召之入闽,益王立,复为左丞相。宋亡后的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逃至占城(今越南境内)、暹罗(今泰国境内)而死[17]。
    陈晦,于庆元五年(1199年)五月,担任户部架阁文字时,曾撰《六部架阁续记》,指出六部架阁文字官的选择是“诏非科目及人材卓异与县令之著绩弗授。”并说不少架阁文字官员最后还升为执政官宰相。
    许应龙,字恭甫、福州闽县人。年少聪明,五岁通经旨。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调汀州教授、差浙东宣抚司掾,差户部架阁文字。宋理宗即位,他上奏言事,受到称道。端平初年(1234年)入内殿奏对,又得称赞,以礼部郎官兼荣文恭王府教授,又历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试吏部侍郎,升侍读、权兵部尚书。官至吏部尚书[18]。
    此外,据《攻媿集》卷39《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孙元卿太学正》载:“尔以甲科自奋,用以‘掌故’之官。”周必大《周文忠公全集》卷138《论架阁文字》载:“六曹(部)文书鳞次山积。绍兴十五年(1145年)五月,初复主管架阁官,逐部置库。”
(三)尚书礼兵部架阁
    尚书省六部中,礼部与兵部合设一处架阁库。
    礼部,是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科举、印记、图书及祥瑞等政令的机关。元丰官制改革后,设官十人,吏胥35人,分为四司(本部司、祠部司、主客司、膳部司)与十案:礼乐、贡举、宗正、奉使帐、封册、表奏、宝印、检法、知杂、开拆等案。祠部司因工作不多,给人以“清冷”之感,故时人称为“冰厅”。
    兵部,元丰官制改革后,兵部的职责是只掌民兵、厢军名籍、蕃官加恩等事,主要军政要事却在枢密院掌握之中。故时人说宋代兵部“名存实亡”。兵部分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设官十员,有吏胥47人。
    两部架阁合为一库。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设置礼兵部架阁库并主管架阁文字官一员,主管两部档案。今列举主管官员如下:
    杜莘老(1107-1164年),字起莘,宋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孙。绍兴十年(1140年),省试合格,以亲老不赴廷对,赐同进士出身。秦桧死后,魏良臣当政,莘老疏天下利害以闻,受到良臣称赞,推荐其为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后官历秘书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多有奏劾,不畏权贵。孝宗即位,他又进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三议[19]。
    程元凤(1200-1269年),字瑞甫,一字申甫,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绍定元年(1228年)进士,官三陵府教授、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等。淳祐元年(1241年)为礼兵二部架阁文字官。因奏对时政受到称赞,此后官历秘书丞、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右正言兼侍讲、侍御史兼侍读。咸淳三年(1267年),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吉国公,不久被劾罢官[20]。
    周紫芝(1082-?),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家贫而苦学不辍。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十五年(1145年)为礼、兵两部架阁文字官。他撰文指出:朝廷设官以主吏曹之牍旧矣,后废而不置者几十年。常以司门之官兼掌其事,往往书无机阁,户无缄滕,甚者委而投诸地,其积如山,岁久辄蠹腐、缺落,漫漶而不可考……其弊不可胜言者。于是诏复旧官如故……《咸淳临安志》卷5《六部架阁》)载:他善诗,为南宋诗人,然多谄媚秦桧父子,为时人不齿。
(四)尚书刑工部架阁
    尚书省刑部与工部的架阁合为一库,称为尚书省刑工部架阁库。其官长称为“主管尚书省刑部工部架阁文字”[21]。
    担任刑工部架阁文字的官员,大多是秘书省正字兼职为多。据《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官联》载,有刘天定、蔡抗、陈有宗等多人。
    刘天定,字德用,乙未(即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淳祐九年(1249年)十月,参加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召试而授。次年十月升校书郎。
    蔡抗(1193—1259年),字仲节,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22]。据《南宋馆阁续录》卷9《官职》载,其担任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是在淳祐五年(1245年)五月,刑工部架阁召试,七月正式除授。次年二月升校书郎。兼任诸王宫大小教授时,上书理宗,建言权奸史嵩之不可复用,太子不可不早立。宋理宗“善其言”。召为国子司业兼资善堂赞读兼玉牒所检讨官,时暂兼侍立修注官等。后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下政事。
    吴柔胜,字胜之,宜州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调都昌尉,丞相赵汝愚知其贤,差嘉兴府教授。宁宗嘉定初年(1208年),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官历国子正、大学博士、直秘阁知太平州、工部郎中等。卒谥“正肃”[23]。
    朱貔孙,字兴甫,浮梁人。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授临江军学教授。由于丞相董槐称道他,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理宗亲擢为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首论丁大全误国之罪,迁司农少卿兼太子右谕德,诏许乘马赴讲。度宗即位,官至敷文阁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24]。
    董槐(?-1262年),字庭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嘉定六年(1213年)进士。绍定三年(1230年)为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秋兼权礼、兵部架阁文字。嘉熙元年(1237年)召赴都堂,迁宗正寺簿,出知常州。后官历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宝祐三年(1255年)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卒于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赠太子少师,谥文清[25]。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
<< < 123 45678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