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2期


发布日期: 2014 - 04 - 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文/王大伟
    摘 要:文献计量研究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梳理学术史的写作中。本文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从发文量的年份分布、学科类别、期刊来源、主要关键词、主要作者及供职单位6个方面,重点检索、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的水利史研究论文,勾勒出近三十年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的概貌。同时筛选出被引频次5次及以上的论文进行具体分析:从研究时段看,明清时期的关注度最高,而近现代时段研究的增长则表明研究重心有继续后移的趋势;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研究较为集中,这既与研究群体分布数据相呼应,也受该区域特定社会、环境条件下水利发展类型的影响,反映出水利问题具有区域特性。这种集中的状况,也预示着其他区域的水利史研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水利史  综述  CNKI
    从古代编纂水利志书、河渠图册,到民国时期现代学科意义上水利问题的探讨,我国的水利史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民国时期张念祖编著的《中国历代水利述要》被认为是第一部中国水利通史,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上古至清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1]。冀朝鼎在1935年写就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则从水利与经济区的互动影响角度,提供了一种解读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形态及其变迁的途径,进一步拓宽了水利史研究的视野[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起步到渐趋成熟,大陆学界的水利史研究著述颇丰。不少学者已经从水利史基础研究、专业应用,以及某一区域、主题、理论等方面进行过学术史的梳理[3]。得益于各类期刊文献数据库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以学术论文的来源、主题、著者、引证等信息为分析对象,对文献进行计量研究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史写作中。历史学领域运用此种方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也有尝试并形成数篇颇有影响力的分析报告[4]。就水利史研究而言,尚未有此类相关成果发表。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提取期刊数据库中论文信息,对水利史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希望能与上述水利学术史综述相互参照,勾勒更为清晰的水利史研究面貌。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水利”为检索词,将学科领域限定在哲学与人文科学类目下的8个子目内进行检索,具体包括:地理 、史学理论、世界历史、中国通史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考古。选择上述限定,首先是考虑以历史学研究为基础,其次是与以主题、关键词等检索项对比应用后,分别以“篇名”、“水利”为检索项和检索词,其指向性既能收录绝大部分水利史研究论文,又能筛选掉虽有涉及水利但未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在上述检索限定条件下,数据库中收录了1950年至2013年共计863条信息[5]。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数据来源均于此范围。在研究层次分类项中,属于基础社科研究论文的共567篇(包括60篇硕士、6篇博士毕业论文)。以下图表提供了发文数量变化、主要学科类别、主要文献来源、主要作者及供职单位等五项数据。
表一   主要学科类别分布统计表
序号 学科类别 发文数 序号 学科类别 发文数
1 中国古代史 332 6 地理 102
2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147 7 工业经济 98
3 考古 113 8 中国通史 50
4 中国近现代史 112 9 旅游 39
5 水利水电工程 105 10 农业经济 25
 
表二   主要文献来源统计表
序号 来源 发文数 序号 来源 发文数
1 农业考古 27 11 西域研究 4
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5 12 北方文物 3
3 中国农史 11 13 读书 3
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0 14 江西文物 3
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6 15 晋阳学刊 3
16 陕西师范大学 3
6 清史研究 5 17 社会科学 3
7 殷都学刊 5 18 史林 3
8 东岳论丛 4 19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9 宁夏社会科学 4
10 史学月刊 4 20 浙江学刊 3
 
注:引文频次1次及以上的论文,表三、四同。
表三  主要作者单位统计表
序号 作者单位 发文数 序号 作者单位 发文数
1 陕西师范大学 27 11 中山大学 8
2 复旦大学 18 12 四川大学 8
3 山西大学 17 13 北京师范大学 8
4 武汉大学 14 14 西北大学 7
5 厦门大学 12 15 华南农业大学 7
6 华中师范大学 11 16 湖南师范大学 7
7 西北师范大学 11 17 中国人民大学 6
8 上海师范大学 9 18 北京大学 6
9 郑州大学 9 19 南开大学 6
10 南京农业大学 9 20 辽宁大学 6
 
表四   主要作者统计表
序号 作者 发文数 序号 作者 发文数
1 谢湜 6 13 谭徐明 3
2 王双怀 6 14 曹巧 3
3 钞晓鸿 5 15 钮仲勋 3
4 王培华 5 16 潘春辉 3
5 河西学院 5 17 谭徐明 3
6 廖艳彬 4 18 行龙 3
7 王思明 4 19 金诗灿 3
8 南炳文 4 20 张廷皓 3
9 金诗灿 4 21 周亚 3
10 冯贤亮 4 22 张俊峰 3
11 张芳 4 23 佳宏伟 3
12 张建民 3 24 郑林华 3
     从论文的年份分布分析,大陆的水利史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缓慢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长,1985年的发文数量达到35篇,之后的十多年时间发文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回落。1982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史研究的学术组织——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水利史研究工作的开展[6]。其后传统水利文献搜集、水利古籍整理、新编水利志等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水利通史专著如《中国水利史纲要》、《中国水利史稿》、《农田水利史略》、《中国农田水利史》等也在这一阶段相继出版。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稳发展后,2005年开始发文数量显著增长,这与国家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有着紧密的联系。2005年至今,年均发文数超过45篇。
    从期刊来源看,《农业考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是相对集中刊载水利史论文的刊物。
    从学科分布来看,中国古代史领域的水利史研究成果最多,随后是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考古学及中国近现代史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利史研究较多从水利技术、水利发展及治水事件等角度进行研究,主力是水利行政系统所属或农学、水利院校的研究队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水利史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综合研究的特色,水利与环境、生态及水利与社会等主题获得学界更多的关注。其中历史学领域关于水利问题研究的增长尤为显著,因此呈现出表一水利史研究的学科类别分布比重。
    从主要作者及所属单位的数据分析,高校是水利史研究的主要力量。比如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论文分别为27篇和18篇,其中大部分研究人员来自两所高校的史地所。陕西师范大学的27篇论文出自18位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还专设有水利史研究方向硕士学位点,显示了这一研究群体的规模。此外如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历史系等机构也有一些专事水利史研究的学者。另外统计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供职单位,可以发现有24位研究人员隶属于20所高校或研究机构,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研究力量均衡分布在地域和机构间。
 
    由于水利史研究时间跨度长、学者研究方向和兴趣迥异,因此很难精确统计、归类研究主题。尽管如此,通过研究时段、地域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对于把握研究议题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主要中文关键词为例,水利、水利事业、评论等词专指性太弱,无法提取足够的信息,而水利开发、农田水利、水利纠纷、生态环境、水利社会等主题之间往往有交叉。比较明确指向的是:河西走廊、江南、山西、直隶和关中地区等地域(空间)信息词,汉代、宋代、明代、清代和民国等时段(时间)信息词。 
表五   主要中文关键词统计表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1 水利 59 21 宋代 5
2 清代 32 22 灌溉 5
3 农田水利 27 23 水利事业 5
4 水利建设 27 24 北宋 5
5 明清 15 25 农田水利建设 4
6 水利工程 14 26 环境 4
7 明清时期 12 27 国民政府 4
8 水利纠纷 11 28 河工 4
9 明代 11 29 屯田 4
10 民国时期 10 30 评论 4
11 河西走廊 9 31 互动 4
12 水利开发 9 32 漕运 4
13 江南 8 33 生态环境 4
14 水利社会 7 34 直隶 4
15 水利纷争 6 35 社会 4
16 山西 6 36 关中地区 4
17 左宗棠 5 37 农田灌溉 4
18 水利史 5 38 新疆 4
19 水利管理 5 39 汉代 4
20 水灾 5 40 农业 4
 
    仅关键词的计数不足以支撑研究主题及趋势的分析,详细的信息需要具体查阅每一篇文章。论文被引频次是其质量或影响力在数据库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笔者以“被引频次”为测度指标,筛选出77篇论文(被引频次5次及以上)进行具体分析。
表六   研究区域与时段统计表
全国 西北 华北 华北西北 华东 西南 华中西南 北方 抗日根据地
长时段 4 5 8 1 1 1 20
3 1 4
北魏 1 1
隋唐 1 1
2 1 3
2 1 3
1 1
元明清 1 1
明清 4 1 2 1 8
1 1 2
12 1 1 1 1 16
近代 1 1
清末 2 1 1 4
民国 1 2 1 1 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
总计 14 31 12 1 7 3 2 1 1 72
 
 
    除一篇意大利古代水利和4篇水利史理论文章外,72篇论文中20篇为长时段研究,其余研究均有明确朝代指向。就断代而言,清代20篇、民国6篇、汉代4篇、唐3篇、宋3篇。如果相近条目合并,明、清两朝研究最为集中,达31篇。清代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的总结期,同时该时期留存有丰富的官员学者编著的治水文献、水利志书、水利渠册,详细的水案、水规、碑记等地方文书,使得明清水利论题具备优越的研究条件[7]。在明清社会史研究中,通过水利开发、水利管理、水利纠纷角度考察传统乡村社会体系、国家与地方关系等,成为近年来明清水利史研究显著的特点。2000年以后,清及近现代水利史研究所占比重显著增加,显示研究时段明显后移。
    研究的地域分布惊人集中,陕西与山西两省的区域水利史研究尤为突出,这既受陕、晋两省及河西地区传统时期发达的水利事业影响,也与上文所述聚集于这一区域的水利史研究群体有关,或者就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相较之下,其他地域水利史研究由于以学者个体独立研究为主,因此在某一研究主题的延续及关注度上显示出差异。
    就主题而言,水利社会及生态环境角度的相关研究成为新的增长点,有学者认为2003—2004年出现了水利社会史研究成果的井喷期[8],这在主题统计中也所体现。近年来以水利技术、开发、建设为论题的研究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4年开始计算的29篇文章中,水利社会、水利与环境变迁角度的研究达12篇,比重显著增加。
 
    水利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并在1985年前后达到一次高潮,其后20年保持相对平稳的速度。随着水利社会、水利与环境生态等议题受到学界更多关注,出现新的学术增长点,2004年开始发文数量变化显著。在研究队伍方面,西北、华北地区的几所高校的水利史研究群体较为集中,这在论文数量及研究区域的数据中也有所体现。区域的相对集中反映了当前水利史研究的热点及区域自然社会环境联系紧密的特性,同时也揭示出西北、华北以外区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而研究时段表现出明显后移,清代已远远超过以往受到较多关注的汉、唐及两宋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及研究深入,近现代水利史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多学科综合的水利史研究已成为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文献计量统计固然对于学术史回顾及学术影响力评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但单纯的计量分析依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和局限性,即受制于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及精确程度、数据分析技术工具及方法。就本文而言,在主题分类统计上遇到不少阻碍。同一篇文章会涉及不同的主题,不同主题间又会存在相互重叠,难有明确的区分界限。但毫无疑问,水利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是有价值的,提供了梳理水利史研究学术脉络的新的视角,也可为定性的学术史综述作数据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 < 1234 5678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