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史林漫步 Historical Articles And Tales / 6期


发布日期: 2014 - 07 - 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南宋皇帝的档案馆——玉牒所初探
文/林  琳
    玉牒所是宋代朝廷编撰与保存皇帝及宗族谱牒档案的专门机构,承担着记录皇帝及其宗族历史的重任。
 
    一、南宋重建玉牒所
    玉牒所之名,最早出现于唐代。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唐太和二年(828年),设宗正寺,掌管天子族亲属籍,以别昭穆;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中按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排在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排右方,称穆,以此来体现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之别。
    宋太宗淳化六年(995年),据《宋史》卷164《职官志》载:玉牒所,始设局置官,诏以《皇宋玉牒》为名,建玉牒殿。宋真宗咸平初(998年),命赵安易、梁周翰编撰属籍,始创规制。太中祥符九年(1016年),以知制诰刘筠、夏竦为编修玉牒官。元丰官制改革后,玉牒所归属宗正寺。宗正寺是朝廷掌管宗室名籍、修篆牒谱以及视奉宗庙、陵寝、园庙荐享等皇族事务的机构,官长称宗正寺卿,为官正四品,其次是宗王少卿、丞、主簿诸人。宗正寺丞王鞏奏:“玉牒十年一进,并以学士典领。”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侵占汴京,玉牒所档案大部被金军掠走或散佚民间。
    宋室南渡后,于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绍兴十二年(1142年),始建玉牒所,以提举官一人或二人,由宰相、执政(副宰相)担任,以侍从官一人兼修,宗正卿、少而下同修纂。
    关于南宋重设玉牒官之事,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5,绍兴十二年(1142年)五月辛丑条有载:
    “吏部乞依故事,选差玉牒官。遂命起居舍人杨愿兼修玉牒,以三省人供检。先是玉牒官废,莫有知其体者;既而得东京旧吏承节郎、温台州海内巡检王亨,乃以为本所检点文字。”
    南宋地方志《咸淳临安志》卷6《玉牒所宗正寺》对玉牒所的设立与沿革也作了简要记述:
    “玉牒所、宗正寺,在太庙南。先是建炎间(1127—1130年),以太常少卿兼领(宗正)寺事[1]。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少卿以范冲为之。五年(1135年),(范)冲请復置宗正寺。十二年(1142年),玉牒始建局,诏以宰臣一员提举,侍从官一员兼修,宗正卿、少卿以下悉预纂修。又检讨官亦以它官兼《题名》。厥后修书官、检讨官或置或否。二十年(1150年)用检讨官王信[2]请,诏临安守臣宋贶度地于旧车辂院创玉牒所及宗正寺。乾道三年(1167年),寺簿刘季裴记题名。”乾道三年(1167年)闰七月,宗正寺簿刘季裴撰《玉牒所题名记》。又说:“玉牒,虽本唐制,至国朝始为详备。”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诏两浙转运司就所地建造玉牒殿,成为专门存放皇帝玉牒之所。同年闰月,殿成,宋高宗御书“玉牒之殿”、“玉牒殿门”各四字及“祖宗属籍之堂”六字。后来大殿火毁,重建殿及门匾,皆宋理宗皇帝御书。
    玉牒殿,设玉牒所玉牒殿主管香火官,负责管理香火工作,由内侍充,为差遣官。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六月,时主管香火官改名干办玉牒所玉牒殿之官,由内侍官三人、武官一人差充,官印以“干办玉牒所印”六字为文。后增设专知、副知二人。专知官、副知官,都是管理殿上玉牒等贵品珍物的吏员。淳熙四年(1177年)七月,又增设吏员4名,称为“库子”,由本殿亲事官三人、皇城司亲事官一人专差。他们的职责是轮流宿直(值夜班)玉牒所,看守玉牒殿内的官物。
 
    二、玉牒所的五大任务
    总体来说,玉牒所是编撰与保存皇帝及宗室族谱档案的朝廷专门机构。南宋玉牒所,主要是编撰南宋诸皇帝,即宋高宗(1107-1187年)、宋孝宗(1127-1194年)、宋光宗(1147-1200年)、宋宁宗(1168-1224年)、宋理宗(1205-1264年)及宋度宗(1240-1274年)、宋瑞宗(1268-1278年)等及其宗族的谱牒。此外,还要补编北宋亡国前来不及编撰的宋徽宗(1082-1135年)、宋钦宗(1100-1161年)等的谱牒。
    玉牒以编年传例、按年代先后,编撰皇帝当政时期的功绩及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等大事。但南宋玉牒所未能完成编撰所有皇帝玉牒的任务,因为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朝廷向元军签订投降协议,皇帝及太后等被俘送到金国燕京(今北京),玉牒就未编成。南宋投降元军之后,朝廷玉牒所的档案也随着皇帝、太后一起被搜集带走,送至燕京,成为元人编写《宋史》的资料,但后来也逐渐散佚。至今,南宋皇帝的玉牒档案无一得以保存,是十分可惜的事。
    属籍指与皇帝同姓并为朝廷立功的宗室档案册籍。这部分人虽为同姓宗室亲属,但也以亲疏远近为标准,分为五等,这种分法是以丧事时所穿五种不同形制的孝服而定的。古时丧制称五服:一是斩衰服,是用粗麻布制成的左右与下边不缝的丧服,为丧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儿子或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媳妇为公婆、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守丧时所着,即是最为亲近的亲属守丧时穿的孝服。二是齐衰服,也由粗麻布制成,因缉边缝齐而得名,是为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等守丧时所穿,为二等孝服。三是大功丧服,是用熟麻布制成的丧服,是为亲戚中的堂兄弟、未婚堂姊妹与侄女、侄孙、以及已婚的姑母等守孝时所穿。四是小功丧服,也由熟麻制成,是为祖父的兄弟、从父之兄弟等守丧时所穿。五是缌麻丧服,用疏织细麻制成,是为远房亲戚守丧时所穿,如族伯叔父母等。分为五等的亲属,都要列入玉牒所编撰档案的范围。
    宗藩庆系录是指朝廷曾分封的皇族档案,也列入玉牒所的范围。
    仙源积庆图是指编者以本宗为主,并考定宗室的世次、枝分、派别而制成的图录。
    仙源类谱是指男女宗妇族姓婚姻及官爵迁升及功罪、生死等档案。
    据朝廷宗正寺规定,“凡录以一岁,图以三岁,牒、谱籍以十岁修纂以进。”(《宋史》卷164《宗正寺》)
 
    三、玉牒所的官员
    玉牒所的官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朝廷大员,如宰相、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兼职的提举官,为总负责的官员;另一类是实际负责皇帝玉牒编修的官员,一般由侍从官担任。
    提举编修玉牒官,又名玉牒所提举官,是由宰执官兼领,掛衔总领修纂《皇帝玉牒》事。乾道二年(1166年),因尚书左仆射汤思退因父名“举”特予避讳,改为提领编修玉牒官。提举官一般一月一次至所检查。
    修玉牒官,就是对具体编撰皇帝玉牒的官员的总称,是专职的差遣官。北宋时无专修官,南宋时多由侍从官充修玉牒官;侍从官,古代是指随侍皇帝的官员,宋代以翰林学士、给事中、六部尚书、侍郎为侍从官,因他们在皇帝左右以备顾问而得名。此外宗正寺官员也参加编撰。担任玉牒所检讨官的官员,是编撰玉牒的主要负责人。因史书缺乏专门的记录,只能依零星史料记述几位,如杨愿、王曮、王信、余天锡、陈居仁、余端礼、王希吕、罗点、章颖、范之柔等。
    王曮是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玉牒所检讨官,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三月乙酉授起居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四月己未,起居舍人兼玉牒所检校官王曮开始玉牒编撰工作,后奉上《中兴之迹》以进朝廷,号《中兴圣统》。因玉牒殿未建成,只好奉安于景灵宫天兴殿之西,举行隆重的典礼。礼毕,太师尚书左仆射提举编修玉牒秦桧率百官拜表称贺。
    王希吕,字仲行,宿州(今属安徽)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官历秘书省正字、右正言、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淳熙五年(1178年),兼任玉牒官,参加纂修《仁宗皇帝玉牒》等。后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宋史》本传评论说:“官居廉洁,至无屋可庐,……然犹寓僧寺,上(孝宗皇帝)闻之,赐钱造第。”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淳熙三年(1175年)进士。官历校书郎兼国史编修官、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讲等官。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曾以吏部侍郎兼修玉牒官的身份,参加《至尊寿皇圣帝玉牒》(即宋孝宗玉牒)修纂工作,并多次劝光宗常去重华宫朝拜太上皇赵昚。《宋史》本传评论说:“罗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绍兴三十年(1150年)进士。授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学教授,曾进所著《唐太宗论赞》,受到孝宗称赞。后官历敕令所删定官、考功郎、军器监少卿、左司员外郎兼玉牒所检讨官、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官至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等,以通议大夫致仕。《宋史》本传说:“信遇事刚果,论奏不避权贵,由系此人多嫉之。”
    余天锡,字纯父,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历官监慈利县税、籍田令、起居舍人、迁权吏部侍郎兼玉牒所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后以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今杭州市)、浙西安抚使。嘉熙二年(1238年),官至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
    章颖(1141—1218年),字芪献,临江军(今江西清江)人。孝宗即位,下诏求言。章颖为万言书,礼部奏名第一。后官历侍御史兼侍讲,寻权兵部侍郎。嘉定四年(1211年)十月以礼部尚书兼修玉牒官,他上奏朝廷,为编篆《皇帝玉牒》制定相应条例,力求内容、体例等规范;又曾撰《玉牒辨诬》,对以前皇帝玉牒进行考证订误;咸淳四年(1268年),又参加《理宗玉牒》的编撰。《宋史》本传评论说:“章颖操履端直,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虽仕多偃蹇,而清议与之。”嘉定十一年(1218年)卒,年七十八。朝廷赠光禄大夫,谥“文肃”。著有《南渡十将传》。
 
    四、编修《皇帝玉牒》情况
    南宋时期,玉牒所大致修撰了二十余部玉牒,其中有北宋诸帝,如太祖、太宗、真宗、哲宗、徽宗、钦宗;有南宋诸帝,如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等,都曾撰成,只有宋度宗因元军的进攻而未成。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十一月十一日,朝廷诏差宗正寺主簿楼锷为玉牒检讨官参加《真宗皇帝玉牒》编撰,同年十二月十六日,玉牒所编成奉上,诏放于龙图阁安奉[3]。
    淳熙四年三月九日,玉牒所奉上《仁宗皇帝玉牒》、《今上皇帝玉牒》,参修官吏照例推恩奖励。
    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八日,玉牒所奉上《三祖下第六世仙源类谱》[4],官吏照例推恩奖励。十二月十五日,兼修玉牒官王希吕等进言,希望再修《三祖下第七世以后仙源类谱》。
    淳熙七年四月三日,玉牒所奉上《仁宗皇帝玉牒》、《哲宗皇帝玉牒》,官吏照例推恩奖励。
    淳熙十三年(1186年)十月九日,给事中兼修玉牒官王信等言:本所恭修《仁宗皇帝玉牒》,自皇祐四年(1052年)至嘉祐八年(1063年),已成一朝并英宗皇帝一朝玉牒及《三祖下第六世宗藩庆系录》已成书,今冬投   进……从之[5]。
    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八月十六日,宗正寺少卿耿秉等言:帝(光宗)亲率群臣献上《寿皇圣帝玉牒》(即宋孝宗)于重华宫。
    绍熙三年四月七日,吏部侍郎兼修玉牒官罗点等言:本所接续修纂至尊寿皇圣帝(即孝宗)玉牒,系自淳熙十年以后至十六年二月一日,将以成书。欲候国史日历所进呈圣政日,许令一就同日进呈……从之。(《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十四)
    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二月五日,右丞相京铨等进呈《神宗皇帝玉牒》80卷。(《宋会要》职官二十之五十一)
    庆元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帝(宋宁宗)率臣进呈《圣安寿仁太上皇帝玉牒》(即宋光宗)40卷于寿康宫。
    嘉泰三年(1203年)三月二十五日,玉牒所言,进呈《徽宗皇帝玉牒》。四月十七日上《徽宗玉牒》120卷。
    嘉泰四年(1204年)八月九日,上《今上皇帝玉牒》(指宋宁宗)50卷[6]。
    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二十五日,玉牒所言:玉牒殿安奉祖宗玉牒官物浩瀚,全藉军兵昼夜巡警防护,近虽差拨到看管军兵,尽皆癃老昏耄,如遇不测风烛,难以倚。今……闰八月二十四日,大臣韩侂胄奉上《钦宗皇帝玉牒》20册[7]、《宪圣慈烈皇后德事迹》十一册。
    嘉定四年(1211年)十月二日,礼部尚书兼修玉牒官章颖等言,希望能制订皇帝玉牒的规定法则或条文,以求统一体例与内容统一。
    嘉定六年二月二十五日,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修玉牒官范之柔等言:本所昨承指挥、编修《宣祖皇帝以后宗脉》。宣祖,即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
    此外,淳祐二年、五年(1245年)、景定四年(1263年)、咸厚六年(1268年)玉牒所先后进奉《宁宗玉牒》、《理宗玉牒》等,恕不一一列举。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 < 1 23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