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历史追踪


事变中的陈诚

2014-08-27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陈诚写给何柱国的亲笔信

 

档案索引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馆藏中,有一封珍贵信函,是陈诚写给何柱国的亲笔信,称谓是“柱国吾师”。陈诚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而何柱国是张学良麾下的将领。那是曾经的学生给曾经的老师写信,三页信笺,恭恭敬敬,叙事变之我见,述时局之大观。

                                         记者  徐迅雷

 

    都知道西安事变一声枪响,蒋介石在那个凌晨翻墙而出,仓促地逃上后山躲进洞里,穿着睡衣披件袍子,冻得瑟瑟发抖;却不太有人关注陈诚,在事变中,也是被枪声惊醒,躲进招待所餐厅面粉柜里,被抓到时面粉沾了一身,白乎乎一团,同样很不堪。

    事变次日,对时局的通电发布,这个著名通电,有19个签名者,其中有陈诚与何柱国的名字。

    近代以降,中国历史波诡云谲,事变不断,危局叠加。在民国的历史上,种种事变,几乎都有陈诚的身影。

    陈诚,字辞修,189814日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故居现在保存良好,距离“垂天飞瀑布”的名胜、刘基年轻时读书的石门洞不远。陈诚别号石叟,缘于青田盛产可雕刻的美石。耕读传家,军校起步——陈诚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人生从此起飞,几乎一路顺风顺水。经过从军的见习期,1919年正式就读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陈诚1922年毕业,1924年就进入了刚刚创办的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自此结识校长蒋介石,并获赏识。他一生追随老蒋,“忠蒋”成为一个人生关键词,并最终官至“副总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

本文从档案出发,爬梳剔抉,择其一二,以时为序,看一看大事变、大变局中非一般的陈诚。

 

1931年·九一八事变】陈诚推迟婚礼,说“国已不全,何以为家”

 

    若说蒋介石幸好有宋美龄,那么陈诚幸好有谭祥。

    谭祥,大家闺秀,才貌双全。她是谭延闿的小女儿、宋美龄的干女儿。谭延闿祖籍湖南,生于杭州。他是孙中山的战友,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当过首任行政院院长,而且是书法大家。蒋介石与宋美龄喜结秦晋之好,谭延闿是介绍人;而孙中山最初是把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续弦的。1930年,谭延闿因脑溢血不幸病逝于南京,告别人世前,将最钟爱的小女儿谭祥托付给宋美龄。蒋宋为谭祥选婿,两位“候选人”都是来自浙江的军人——胡宗南与陈诚,最终陈诚成为乘龙快婿。

    谭祥的字是“曼意”,写到信里很浪漫的。她比陈诚小8 岁,毕业于上海圣玛莉亚女子学校,那时在上海当英文老师。经干妈宋美龄牵线,谭祥和陈诚见面,两人不说是“一见钟情”,那也是两情相悦。

    在保存下来的陈诚家书中,他最早写给曼意的一封信,时间是19315 24 日,落款已是“你的辞修”;字里行间,热恋似火:“曼意:今早你送我上了安庆轮,从你去了十多分钟之后,我就……独自上了孤寂的旅路。我在计算我的前程,想念不会叫你怅望。回忆在京把晤的景况,我们异地同心的在计算着日期,过去的当然感觉太快,以后呢希望愈快愈好……”这里的“京”当然是南京。

    陈诚向来重视档案资料工作,自设“石叟资料室”,整理保存相关军政资料。台湾的国史馆,接收保存了在台的“石叟资料”,逾千万字,一部分已出版成书,其中的《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共收录陈诚与夫人谭祥从1931-1964 年间的655 封通信;在大陆,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回忆录中“抗日战争”和“建设台湾”两大卷。

    家书密密织,意恐迟迟归。陈诚与谭祥相识于1931 年年初,很快就就订了婚,并定下在当年10 10 日结婚。不承想,1931918日夜,日本关东军伪造铁路被炸,炮轰沈阳北大营,向中国东北军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了沈阳,继而侵占了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端,中国军民局部抗日的序幕由此拉开。

    事变爆发后第四天,至诚爱国的陈诚,先后以第十八军军长和个人的名义,给国民党政府中枢和蒋介石发电,请缨抗日。请战书慷慨激昂:“……倭寇凶横,藉端启衅,占我沈阳,辱我军民……节节侵迫,此种举动,欺人太甚。凡属国民,同深愤慨。国难之急,至今已极。亡国之惨,转瞬即见。吾革命军人,以打倒帝国主义为职志,此而可忍,何以为人!职等分属军人,责在卫国,愿率所部与倭寇决一死战……宁可致死于亡国之前,不愿偷生于国亡之日!”

    为此,陈诚决定推迟婚礼。他致信谭祥说“国已不全,何以为家”,谭祥马上回信说:“好,听你的,你上战场抗日,我等你!”在1010 日的信中,陈诚写的是:“曼意:今日不是我俩预定结婚的日子吗?因倭鬼入寇而改期,我此次晋京正所谓乘兴而来扫兴而返了……梦中见。”

    宁可致死,不愿偷生!惜乎,当时张学良下令“不抵抗”,而老蒋想的更是“攘外必先安内”,陈诚的请战未能实现。

1932年元旦,已经35岁的陈诚,终于和谭祥在上海喜结连理,老蒋担任证婚人。喜度蜜月去哪里?夫妻双双奔杭州。此后时局风风雨雨,他俩一直恩恩爱爱,伉俪情深深几许,滔滔海峡能见证。

 

1936年·西安事变】陈诚撞到枪口上,希望“保全国家之元气”

 

    由于采取“不抵抗主义”,张学良统辖的、此前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东北军”,共约30万人,竟然无所作为。主力大部退入关内,只干一些“剿共”的“安内”之事。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让东北军进入陕甘,与红军干仗。

    1936123日,张学良只身自驾军用飞机,飞到洛阳,面见老蒋,央求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之政策,释放沈钧儒等爱国人士。生于1887年的蒋介石,迎来五十大寿,他跑西北去名为“避寿”,实为督战。124日,蒋介石在张学良陪同下,从洛阳抵达西安,下榻于华清池——但这已不是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时代了。12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哭谏:“非停止内战,不足以抗日。”“哭谏”未成,决心“兵谏”——1212日凌晨,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之际,东北军将领、骑兵军军长何柱国,跟张学良在一起,他经历了整个过程。后来在回忆文章《谈西安事变》中,他描述了张学良那一刻的不安与不堪:张在客厅来回走动神色紧张,用手拍拍后脑说,如果蒋真的逃去了,一定发兵来攻打西安,因此引起内战,“我一定将头割下来拿到南京去了此公案”。

    事变当天,陈诚住在西安城内的西京招待所,他与蒋百里、卫立煌、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军政大员一同被羁留。陈诚这次去到西安,是“撞到枪口上”的。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一心想着南侵华北,不仅要求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还煽动内蒙的王爷与中央作对。仰仗日本的势力,内蒙德王于19366月在察哈尔德化县成立伪政府,向绥远进兵。刚任上将的陈诚,奉命北上,将中央军换用晋绥军番号,收复了内蒙百灵庙;继而又到绥远,与傅作义合计从速收复察哈尔的商都。124日,陈诚是携带筹划的方案,飞赴西安向蒋请示,不料一下撞上了事变。

陈诚被扣留后,张学良多次前来跟他谈话,主题是劝他合作。陈诚后来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说到,自己“投身革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绝无顾虑”,极为“忠蒋”的他,只是担心委座的安全:“委座身系国家民族之安危,设有差池,又将何以对天下后世?”而张学良说,委座安全绝无问题,“不过他的脾气太坏,完全不准人家说话”。

    张学良告诉陈诚,“发动此举用意,计有八项主张,业已通电全国,兄等之名亦已列入,稍待即可送来一阅”。由是观之,在这个著名的通电中,跟在张学良、杨虎城后头出现的大名“陈诚”,并非自己所愿签署。通电的核心要义是“停止一切内战”,署名19人,其中东北军7人,十七路军3人;另有被扣留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9人——他们究竟是“签名”还是“被签名”?“被签名”的可能性更大。

    在各方角力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人们因此清楚地看到,若杀蒋,更是群龙无“首”。1225日下午,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去洛阳,张学良亲自陪同。次日抵达南京,张学良随即被扣留,后被长期软禁,蒋的“危局”转换成了张的“危局”。抵洛阳时,张学良迫于压力,致电何柱国等东北军将领,要求释放陈诚等军政大员。1227日上午,杨虎城将陈诚等人送往机场,飞返南京。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共产党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苏联也对蒋经国放手,在苏12个年头的小蒋,终于在1937年回国。而杨虎城于194996日在重庆戴公祠被杀。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馆藏中,有一封用毛笔书写的珍贵信函,是陈诚在事变解决后不久——193718日写给何柱国的亲笔信,署名为谦谨的“生陈诚上”。何柱国于1916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创建于1902年的该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次年何柱国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骑兵科学习,1919年秋季毕业归国后,曾任保定军校骑兵科战术教官。陈诚在信中说:“此次西安之变,事起仓猝……然亦知吾师处境之难,因应之苦矣。最近中央对于此次事变之善后,实具政治解决之诚意,非至万不得已,决不诉之武力。”陈诚希望柱国老师能劝谕大家“了然中央的意旨,服从中央的命令”,从而得以“保全国家之元气,及部队之实力,而留作共同抗敌之地步”,云云。这也是陈诚一种勉力的“统战工作”,当时他给一批人写了类似的信。

    这一年的6月,妻子谭祥在庐山生下儿子陈履安,取履安之名,寓平安之意也。

    不承想,何柱国将军却遇到了不平安: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他应邀赴宴,次日双眼不适,第三天即感失明,1946年春经蒋介石批准赴美国治疗,被诊断为食物中毒破坏了视神经,已难以治愈。1947年春,他携妻子和孩子回国,定居杭州。解放后,何柱国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陈诚坚定抗日,“为国家牺牲”

 

    “为国家牺牲,为人民服务”,这是蒋介石为庐山暑期训练团制订的两条核心要旨。老蒋创办的这个训练团很著名,具体主事的则是陈诚。

193776日,陈诚对训练团学员说:“我们要建国救国,将来非同日本一战不可,换句话说,就是抗日训练。”7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日陈诚更是慷慨演讲:“我辈军人,只有马革裹尸,为国牺牲,来保卫祖国!”

    一寸河山一寸血!七七事变,成为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过了一个多月,813日,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打响,这是长达3个月的惊天动地大会战。日军先后共投入兵力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6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战役之初,中国军队虽一度掌握主动,但未在日军援军到达前迅猛攻击消灭敌人。那时中国军队,尚缺大兵团作战的指挥经验,在档案《陈诚私人回忆资料(1935-1944)》中提到,“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及步炮兵没有协同动作”,以致“我军以五师之众,对数千的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

    由于日军援军源源投入,而中国军队装备低劣,以血肉之躯与之拼杀终难支撑。陈诚的左翼军队苦苦支撑,危在旦夕,这时幸好胡宗南援军赶到,救了陈诚一把,而老胡当年恰是谭祥选夫君的两位“候选人”之一。陈诚回忆道:“幸我六师、六十一师及一军等部适时赶到,即对在吴淞登陆之敌施行猛攻。”

    忽视南边杭州湾的防务,是战役的一个重大失误。会战关键时刻,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北边长江口、南边杭州湾,两侧夹攻,腹背受敌。此时,蒋介石询前敌总指挥陈诚怎么办,陈诚建议部队迅即后撤,调整战线。但老蒋认为,九国公约会议正在进行,淞沪战场上如果再多支持几天会更有利,所以没有接受陈诚的建议,不准撤退,指示一定要“再支持三日”。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终因错过最佳时机,而成溃败之势,损兵折将,甚为严重。后来,蒋介石检讨淞沪战役:“而于精疲力尽时,反再增兵坚持,竟使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坚强之过也。”

    “所得是政略战略的成功,所失是战术战斗的失败,自然所得者大,所失的小。”《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一书对得失的分析十分精当:“日阀对华战争利在速战速决,不能速战速决就是他们的失败。淞沪一役之后,反而给我们奠立下长期抗战的基础。”

 

1941年·皖南事变】陈诚保护叶挺,以尽“同窗袍泽”之谊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是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天窗”上发表的手书诗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这是叶挺将军被囚后写下的著名的《囚歌》。

    经过兵荒马乱而幸存下来的档案中,有一件叶挺亲笔追记的笔录,内容是蒋介石劝降叶挺的对话,时间发生在1942512日晚。其中有此对答——

    蒋介石:“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

    叶挺:“我早已决定我已经完了!”

    这时距离194114日“皖南事变”已有1年余。事变因不听老蒋的指挥命令而起,新四军被包围伏击,9000多战士仅2000人突围,军长叶挺下山谈判时被扣押。

    为了自己的民族,共同御敌;为了不同的主义,却多摩擦。皖南事变,同室操戈,兄弟相斗,关系逆转。

    叶挺军长,真是挺“挺”的,老蒋亲自出马,劝也没用。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统一抗日之成果。北伐名将叶挺出任军长,国共双方都好接受;叶挺曾加入过国民党和共产党,但都已脱党。因政委项英难以合作,矛盾多发,叶挺曾数次出走,最终还是靠周恩来耐心劝导才返回。

    叶挺和陈诚是好友。他们都是保定军校出身的,叶挺六期毕业生,陈诚八期毕业生,有同窗之好;叶挺一度留校工作,为陈诚的区队长,有师生之谊。大革命时期,二人又共过事,陈诚一直敬重叶挺。叶挺出任军长,周恩来和陈诚都是重要举荐人,最后由蒋介石核定。

    其时陈诚是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武汉沦陷后,湖北省政府迁驻鄂西的恩施。陈诚几次赴渝,都去探望叶挺,以尽“同窗袍泽”之谊。原陈诚的部下杨伯涛,曾撰文回忆:

    陈诚报请蒋介石批准,希望将叶挺转移至恩施休养,得到蒋的认可;陈将这个决定告诉叶挺,态度诚恳,叶听了很高兴。“194212月,叶挺将军由重庆转移到恩施,陈诚礼遇备至;叶挺得以安静休养,每日除阅读书报外,经常与夫人女儿在住宅前后散步、种菜养花。”

    由此可见,陈诚这次在恩施对叶挺的“恩施”,是真诚的。陈诚在1943年兼任远征军司令长官,曾劝叶挺一同前往缅甸御敌,未果。叶挺后来辗转至桂林,又被弄到贵州息烽监狱,再至重庆,先后囚禁5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34日才重获自由。48日下午,叶挺和夫人乘一架美国运输机,自重庆飞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是年叶挺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1965年·陈诚逝世】周恩来评价:辞修是爱国的人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年初,陈诚走马上任台湾省主席。因为严重的胃疾,陈诚此前在上海动了手术,到台湾在阳明山已休养3个月。

    陈诚一直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当年陈仪到台湾做“一把手”时发行了台币,陈诚则发行了新台币——40000元旧台币兑换1元新台币。

    抗战时他做过湖北省主席,懂得如何领导和建设一个地方。在浙江省档案馆的馆藏中,还有一封陈诚在19461022日给浙江省主席沈成章的亲笔信,那是他对省长向他报告兴修水利、恢复生产计划的回复:“诵读之下,深幸两浙人民,以劫后余生,得贤政润泽,引颈东望,感佩益殷,专此奉复。”陈诚重视民生经济可见一斑。

    爱国,爱民,是陈诚两个重要的人生“关键词”。主政台湾时,他的得意之笔,是实行“有台湾特色”的土地改革,通过减租、和平赎买土地给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蒋介石有一句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196535日,久患胃疾的陈诚,却因罹患肝癌,永久地告别了人世;其遗嘱只字未提“反共”字眼,老蒋看了大概很不爽。4个多月后,李宗仁归来,到机场迎接的周恩来谈及陈诚的逝世,高度评价:“辞修是爱国的人。”

陈诚去世后,起初落葬于台北泰山乡,这里距家乡浙江青田,直线距离仅400多公里。夫人谭祥曾因伤心过度,身体大不如前,198966日因脑溢血逝世于台北。

    19958月,陈诚逝世30年后,骨灰迁至高雄的佛光山——那是星云大师创办的台湾第一大佛寺。而就在不久前,陈仪的骨灰已由亲人迁回大陆,安葬在杭州的安贤园公墓,近旁有张闻天、诸乐三、司徒雷登同此“安贤”。

                            重庆谈判后毛泽东飞返延安时陈诚到机场送行.jpg        陈布雷与陈诚。陈诚(右)与陈布雷(左)同为浙江同乡,交谊颇深,此为1947年10月在南京所摄.jpg

图左:重庆谈判后毛泽东飞返延安时陈诚到机场送行

图右:陈布雷与陈诚。陈诚(右)与陈布雷(左)同为浙江同乡,交谊颇深,此为194710月在南京所摄

全家福:陈诚和夫人谭祥及6个孩子.jpg

全家福:陈诚和夫人谭祥及6个孩子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