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盛一原 整理/徐天送 徐 晓
我的家乡永康素有“百工之乡”之称,现被誉为“五金之都”、“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的五金师傅,对“金、银、铜、铁、锡”的加工技艺,可谓是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一
锡雕,也称为锡艺,永康土话叫“打镴”,就是指专门加工锡制品的手艺。我的外祖父和外曾祖父,都是“打镴”高手。我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耳濡目染“打镴”工艺,对熔锡的坩埚、炉子、风箱、浇铸锡板的模板、加工锡件的台子,以及其他锤、钳、剪、锉、焊接的紫铜块、刮削的刀子等都很熟悉,有时还偷偷把外祖父的工具“借”去做点自己的小玩具。我初中毕业后因无法再继续上学,就顺理成章、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家传”之路,拜师“出门”学做“打镴生意”,那一年,我才16岁。
那时“出门做手艺”,行话叫“行担”,是一种挑着工具担子(里面有炉子、风箱等所有“家伙”)和铺盖,一村一寨、挨家挨户上门“叫生意”的形式,一天三餐没有着落并不稀奇。不过,对我来说,这些苦和累都没什么,再苦再累,我对 “打镴手艺”都乐在其中。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很漂亮的旧锡器过了我的手却留不下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或心有不甘地亲手把它们投进炉子熔化。我三年出师后,利用业余时间到永康县职工业余学校夜校学了几年机械制图和工艺美术设计,然后就自己开店,利用有限的一点资金,拣自己喜欢的锡雕制品,一点一点地把它们“收集”起来。
永康人把锡雕叫“打镴”是有道理的。镴不是锡,但镴是铅锡合金。当时的手艺人锡、铅不分,所以说“打镴”比说“打锡”还要准确。当然,谁都知道锡比铅贵重。“镴”的成色好坏要看含锡量的多少。当时没有分析仪器,这个含量怎么计算呢?这就要靠打镴师傅的本事了,好的师傅可以把“镴”分成七八十个等级,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其含锡量。
二
在五金行业中,锡雕是一个小行业,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锡的产量不多,虽然中国算是产锡大国,但实际存储量十分有限;二是锡制品价格较高,市场受到一定限制;三是锡雕从业者 “后继无人”,靠原来传帮带的方法已经不现实了,而用开办培训班的方法来培养新的从业者,其操作难度也比较大。
但是,锡雕业的发展优势也很明显。锡不是稀有金属,却是贵重金属,在贵重金属中,锡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帮助。我从小就听说,要是水井里的水质不好,在井底铺放一块锡板,井水马上就可以变得甘冽清纯。有四句顺口溜专门说锡的好处:“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醇香,储茶味不变,插花花久长。”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锡器市场前景看好。我国是产茶大国,锡罐是储茶器具中的上上品,不但密封、防潮、除湿、杀菌、保鲜,还能防辐射、防红外线和紫外线,这是其他材质的器皿无法与之相比的。如用一般器皿储茶,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茶叶就会变潮、发黄、失香、霉变;如用锡器保存,茶叶一般可以保鲜三年之久,密封得好的甚至可以保鲜十几年。光这一项,我认为就是大福音、大功德,可为国家节省下了许多资源。再比如,贵重中药像人参、鹿茸、虫草等,若用锡罐储存,肯定要比用其他的器皿储存好。杭州一家药厂有一种抗癌药,以前保质期只有半年,用锡罐储存后可保质三年。这一切都足以让人们相信,锡雕制品市场一定会繁荣发展。
锡雕产品的档次也很重要。历代的锡雕大师、名匠,都把普通的日用锡器做成高档次的艺术品,使之传誉后世。要把传统“打镴”手艺往高档次推进,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比如,储存茶叶的“镴罐”要尽量做成典雅高贵的工艺品。传统锡雕基本上是平面或“挖刻”(凹雕)的,鲜有“浮雕”,即使有也只是用浇铸的方法制成一个模糊轮廓。为了研究浮雕技艺如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我历经艰辛整整试验了三年。我于2002年创办了“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除保留一套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外,其他工艺都已引入数控程序,使用机器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
三
2008年“永康锡雕”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成为“永康锡雕”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春节,我以传承人身份赴京参加了由国务院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之后,我们成功创建了“永康锡雕馆”,该馆被确认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荣盛达”商号被省工商局认定为浙江省知名商号;我在永康职技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义务教授锡雕制作技艺,并被评为永康市拔尖人才;我创作的几件作品先后荣获中国· 特等奖、金奖。
锡品市场的开拓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现在该做和等着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我们急需关于锡制工艺礼品、高档装饰品以及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高科技产品制作工艺方面的书籍,但现在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书;再比如,要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以便于开展标准化管理,但现在有关锡雕的行业标准还没有建立。
我与锡雕有着几十年的不解之缘,我决心带头做一番事业,实现我的“锡雕梦”:一个“基地”——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个“馆”——把永康“锡雕馆”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锡雕博物馆;一个“中心”——建立“锡雕研究中心”;一所“学校”——创办一所“永康锡雕工艺美术学校”。实现这四个“一”,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永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永康锡雕业的发展壮大一定能够实现!
整理者单位:永康市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