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小平
杭州的北山路是一条幸运的街,路的一边是被誉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另一边是渗透了浓厚人文气息的历史建筑。2004年,连同北山路在内的方圆97.69万平方米的地区被市政府明确为“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加以保护性的整治。在这块区域中,分布着菩提精舍、玛瑙寺、招贤寺、坚匏别墅、静逸别墅、秋水山庄、春润庐、孤云草舍、林风眠旧居、西湖博览会工业馆等一些历史建筑,留下了蔡元培、章太炎、徐志摩、丰子恺、史量才、张静江、林风眠、刘锦藻、宋春舫、朱润生等一大批名人的足迹。
北山街是一条写满了历史的长街,会聚了100多处人文遗迹,其中的故事正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倚立在北山街62号内的30号楼,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在此工作过:1953年12月27日起至次年3月14日,在此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002年9月,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处将保存了近50年、毛泽东主席当时在30号楼办公时使用过的衣物移交给了浙江省档案馆。这份已经泛黄的“三十号平房被褥衣具单”,上面留下了翻晒整理的记录,最早的一次记录为1962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的遗物有棉被、垫被、毛毯、绒毯、被单、枕头、枕巾、浴衣、浴巾、毛巾、拖鞋、椅垫、台布等物品。这些物品历经50多年时间,看上去有些陈旧了,浴衣还带着补丁,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毛泽东主席简朴的生活,体会到伟大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他彻夜不眠、为新中国披心沥胆的丰功伟绩。睹物思人,让我们去聆听一下历史的声音吧。
新中国成立后,究竟需不需要立宪治国?应不应该颁布宪法?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历史的抉择。1953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20次会议,讨论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由朱德、宋庆龄、李济深、李维汉等32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底,中共中央又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小组,由毛泽东亲自领导,小组成员有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与此同时,以政务院内务部为主组成的宪法起草办公室开始收集有关制定宪法的材料。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率领起草小组到达杭州。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主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工作由此开始。
毛泽东主席住在刘庄。每天午后3点,主席和宪法起草小组成员驱车绕道西山路,穿过岳王庙,去30号的办公室,在此期间,毛泽东主席阅读了有关宪法的许多资料和法学理论著作,一住就是2个多月。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宪法起草小组于1954年2月17日拿出了初稿,同时派人送给北京的中央委员讨论修改,共进行了四次修改。
3月15日,毛泽东主席离开杭州回到北京。3月23日,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初稿,并交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和社会个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广泛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七次会议,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后又经过全国人民历时2个多月的讨论,采纳了许多合理的意见。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毛泽东主席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必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美丽的杭州是毛泽东主席生前最喜爱的地方之一,他把杭州当作“第二家乡”,在这里他老人家主持制定了许多历史性的重要文献。 1953年杭州之行是他继1921年党的一大后第一次踏上浙江、杭州的土地,并由此开始了以后四十多次的杭州之行。
档案保存了历史的瞬间场景,毛泽东主席在杭州的日子,已经溶入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档案永存。


毛主席照 毛主席生前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