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杭州岳庙景点图像资料介绍
张 晰
2011年6月24日,注定是一个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史上值得永久记忆的日子。这一天从法国首都巴黎传来令中国人和杭州人非常振奋的消息: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作为杭州西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岳庙,无疑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如果把西湖比作一幅山水长卷,岳庙则是其中的压轴之作和点睛之笔。因而省档案馆珍藏的多幅反映清代与民国时期杭州岳庙景点老照片,自然显得越发珍贵和越发耐人寻味。
岳庙景点共分岳飞墓与岳庙两部分。其中岳飞墓亦称岳坟,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西湖西北方的岳湖畔。该墓建于11 63年,即在岳飞被害21年得到平反昭雪之时,他的遗骨才得以按礼迁葬于此。1221年,朝廷以功德院专祀岳飞,为岳王庙的始基。岳墓和岳庙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屡建屡毁,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 ,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 ,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 1961年岳墓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墓和岳庙现占地21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由墓园区、忠烈祠、纪念馆三部分构成,岳飞墓是其主体,右附同时遇难的长子岳云之墓。墓前两侧列文武石俑、石马、石虎和石羊,墓对面跪着诬陷岳飞的四元凶的铁像。墓园东有明代书法家张景所写“尽忠报国”照壁,南北两侧是由127方石碑组成的碑廊,刻有岳飞手迹、后人凭吊诗词和墓庙重修记录。岳庙由忠烈祠和启忠祠组成。忠烈祠正门有叶剑英手书“心昭天日”匾,内有岳飞戎装彩塑,上悬相传为岳飞亲书的“还我河山”匾,后墙有描绘岳飞战绩和命运的彩色壁画。启忠祠原为纪念岳飞之母而建,1984年辟为纪念馆,内有展品200余件,展示了岳飞的爱国精神。
省档案馆馆藏岳庙老照片共有9幅。可细分成三组。第一组2张,同为岳庙外观画面。其一拍摄角度稍有倾斜,拍摄者以黄包车夫拉车为近景,岳庙大门为远景,烘托出岳飞庙景点车来人往较多;其二岳庙正门处于画面正中,画面中岳庙大门畅开,隐约可见里面苍翠树木,游人进出等景象。透出几分宁静和悠远怀古的氛围。第二组5张,分别反映了当时岳庙忠烈寺、墓园、精忠桥等场景。特别是在一张墓园老照片中,明代张景所刻的“尽忠报国”照壁历历在目,同时南枝柏挺拔矗立,象征着岳飞“精忠不屈,心向南宋”情怀。第三组2张,展示岳庙忠烈寺(祠)内景。2片均正面拍摄了岳飞塑像,其一视角较开阔,有纵深感,连同岳飞像上方悬挂的“伟烈纯忠”横匾等清晰可见。其二,岳飞塑像占据整个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与高大。
省馆上述馆藏老照片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岳庙景点当年场景,尽管摄影设备、摄影技术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但真实记录了该景点的历史原貌。清初袁子才(枚)在《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中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因岳飞庙而增辉,老照片历经岁月永不退色。相信伴随西湖申遗成功,这些历史性老照片的价值将会在档案利用者眼中进一步突显,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进而为更好地保护西湖文化,促进文化强省的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民国时岳庙外观
|
|
|
|
|
|
|
|
|
|

清末岳飞墓园
|
|
|
|

南枝柏。传说岳飞墓上树木皆朝南向,象征精忠不屈,心向南宋。照壁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为明代张景所刻。
|
|
|
|
|

岳王像。南宋宁嘉定四年(1211),岳飞被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