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守良简介
沈守良(1943年__),男,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五车堰人。国家一级演员,他是余姚姚剧团主要生角演员之一,曾在浙江省第二届至第九届戏剧节和省现代戏调演中,5次获得演员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传承人。
姚剧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初,形成于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8年,姚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解不开的姚剧情结
沈守良口述
我从小喜爱文艺活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都是班级的文艺骨干,学校有什么演出活动,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我和姚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上半年,那时我还在余姚六中读初中,姚剧团来我们学校所在地的临山演出,演出的剧目是《刘介梅忘本回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姚剧。演员用地道的余姚话演绎戏剧故事,亲切、自然、感人,使我对姚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之后,我作为全家五兄妹中的老大,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中断了高中学业,开始了自立自强的奋斗之路,我报考了当时已渐渐走红的余姚姚剧团,而考试的曲目就是《刘介梅忘本回头》的选段唱腔。我顺利通过了考试,于1961年4月进入余姚姚剧团,开始了充满艰辛又不乏愉悦的演艺生涯,姚剧也成为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我与姚剧结缘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姚剧艺术生涯中,经历了很多难忘的往事。
在我进团后的第二年,当时的主管单位县文教局为了抢救余姚滩簧的传统剧目,举办了一次“余姚滩簧老艺人内部展演”,参加演出的都是团内外久享盛名的老艺人,如孙春阳、房子元、霍文祥、黄承炳、刘芙蓉、诸树林、商福祥等,演出了一大批我从未看到过的余姚滩簧传统剧目,如《十不许》、《还披风》、《水作》、《打窗楼》、《垃圾划》等,使我大饱眼福、耳福,我在被姚剧传统剧目深深打动的同时,也对姚剧的传统艺术产生了由衷的热爱和追求。展演结束后,县文教局为使姚剧后继有人,把著名的民间老艺人商福祥先生特招进团,我有幸成为他老人家生前的最后一名关门弟子。
我的师父商福祥先生是位誉满姚滩界的著名艺人,擅演长衫花脸戏,为余姚滩簧“三件半长衫”之一件,并兼通绍剧老生戏。他的唱腔优美动听而富有情感,唱“中板”稳中有变,唱“中快板”流畅活泼,唱“叠板”势如破竹,唱“慢板”委婉缠绵。商先生向我传授了《十不许》全剧和《庵堂相会》中陈宰庭的出场开篇。《十不许》的唱腔以叙述性见长的“平四”基本调的“中板”和“中快板”为主,要求吐字清晰,喷口有力,活泼流畅,绘声绘色,唱段多为长达几十句至上百句的“清板”,往往“清板”突刹,中间夹入大段说白后又接唱“清板”,难度极高。而同样以“平四”基本调为主要唱腔的《庵堂相会》之陈宰庭出场一段,由于人物和处境的不同,则以委婉凄楚的悲凉心情,采用“中慢板”演唱为主,吐字行腔需要设置较多的装饰音,以丰富唱腔的艺术感染力。这两个人物身份截然不同,唱腔和表演感情色彩具有鲜明差异的传统姚剧代表剧目的学习,为我日后取得表演艺术上的不断进步和演唱风格的逐步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我以感恩之心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
姚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扎根农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在姚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送戏下乡的优良传统。1963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姚剧小分队”,送戏上四明山。我们一行13人,在剧团党支部书记赵钦亮同志的带领下,人手一根竹扁担,挑着服装、道具、乐器、简易布景和两只演出用的汽油灯,再加上铺盖行李,翻山越岭,串岙过村,把一台台戏送到“十年不闻锣鼓响,百年未见戏上台”的深山冷岙,为山区人民演出姚剧,送去精神食粮。小分队所到之处,山民们无不奔走相告,笑逐颜开,自发地到村口夹道欢迎,整个山村就像庆祝重大节日一样。
我至今还记得在屏风山仰天湖村的那次演出,全村十二户人家,竟有五户是“光棍”,生活之贫困可想而知,带队的赵钦亮书记见状,决定免费为村民演出,连演出照明用的火油费也由剧团开支,吃饭照样付钱付粮票。当晚,就在生产队的仓库前搭了个草台,为包括宁波林场职工在内的36名观众演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姚剧。戏演完了,但山民们仍围着演员久久不肯离去。当晚我们就睡在演戏的草台上,村干部选派了两名精壮汉子为我们值班守夜,保证我们的安全。在这以后的几年里,我们小分队每年坚持送戏上山,一直到“文革”前的1965年。如果说从进团到组建小分队前的这段时间是我姚剧艺术生命进程中的“萌发期”,那么从参加小分队到“文革”前的这段时间就是我的“快速成长期”。这是因为,小分队的频繁演出活动,使我在艺术上获得了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从而取得了专业技术上的长足进步,为进入姚剧团主要演员阵容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坚持上山下乡,为广大农民群众演出,贯串了我一生的艺术生涯。
作为一名姚剧专业演员,几十年来我演过无数角色,但倾注心血最多、最能够体现我的艺术追求、最值得回忆的是我在《强盗与尼姑》一剧中对鲁迅艺术形象的塑造了。
在《强盗与尼姑》的首演中,我在剧中扮演的是女主角沈月娥的叔父沈介白,在剧本作了重大修改后才改演鲁迅。但编剧给鲁迅的戏笔墨甚少,中间出场加尾声,前后不过十五分钟,而鲁迅在剧中的这十五分钟,对揭示全剧主题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文如其人”,要演好鲁迅,必须重新学习他的文章著作,特别是他利如匕首和投枪的杂文。我带着一种虔诚的使命感,认真地阅读《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等鲁迅著作,尤其是那篇与剧本主题密切相关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反复进行了阅读,希望从字里行间寻找到某种感觉。我重新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大通学堂旧址,寻访先生当年的踪迹,还专程赴杭州,请浙江话剧团扮演过鲁迅的纪裕光老师传授角色艺术创造的经验。为了塑造好人物外型,我找来许多有鲁迅形象的书刊画报和照片,仔细观察并模仿他在不同场合不同侧面的体形神态。在处理鲁迅的舞台语言上,根据余姚原属绍兴府的历史渊源,在余姚官话中适当揉入了绍兴话的语音音调,使人物更具地方特色。由于做了各种戏外功夫的准备,经过细致深入的排练,我充满“我就是鲁迅”的自信,走上舞台,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姚剧“鲁迅”。浙江省第二节戏剧节总结报告中,对我的演出给予了如下的评价:“沈守良扮演的鲁迅,受到大家众口一词的称赞,鲁迅在戏中的篇幅很少,是个配角,但其以简练传神的表演,铿锵有力的白口,悦耳动听的唱腔,寥寥几笔,就刻画出鲁迅刚直泼辣,锋芒毕露的性格特点,真可谓形神兼备,以少胜多。”1991年,该剧晋京演出获得成功,在此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姚剧《强盗与尼姑》座谈会上,著名戏剧理论家简慧在发言中坦诚地说:“我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看一个小剧种演出中的鲁迅出场的。看了戏,我信服了。姚剧中的鲁迅可以称得上是目前戏曲舞台上演得最好的一个。”这些赞誉,无疑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演员的成才成名,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抚育,更不能忘记为你共同创造艺术氛围的剧团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每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爱你心中的艺术,爱你自己的团体,爱你周围的同事,爱你台下的观众。只有你无私地奉献了爱,你才能成为被大家所热爱的好演员。
(余姚市档案局 王巨明整理)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传人》一书

强盗与尼姑

沙场泪

王阳明

沈守良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