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历史追踪


国立杭州艺专:学生故事里蕴藏着大时代的大梦想

2015-01-14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记者 黄莺

 

档案索引

 

国立西湖艺术院于192831日创立于杭州西湖罗苑(现“平湖秋月”附近),设绘画、图案、雕塑、建筑四系。1930年,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迁诸暨、贵溪等地,1938年奉令与北平艺专合并,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贵阳、昆明。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杭州原址。1946年撤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恢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改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称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改成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该校档案共135卷,起止时间为1923年至1949年。具体包括综合类的各类会议记录;学生工作类的新生调查表、新生自述以及感想写作等;人事类的教职员名册等;行政财会类的图书馆藏书统计等以及刊物类的校刊、社团刊物等。

 

我们从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读到了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前、国家民族都处于忧患之际的大时代中的国立杭州艺专一些年轻人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个人的历史,也读出了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我们找寻到的这批档案,记录的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杭州原址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部分学生的故事。这批学生1946年到1947年入学,他们经历过抗战八年,又马上面对国共内战,在求学过程中等待黎明出现,并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他们的小故事里,蕴藏着他们在大时代的大梦想。

 

1946年,对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这是个特殊年份。因抗战胜利,1945年起,国立艺专定永久校址于杭州。194610月,国立艺专在杭州外西湖开学。当时,杭州校舍破败不堪,校具荡然无存。不过好在有潘天寿任校长。他请了许多一流的教师,国画方面有谢海燕、吴之、关良、邓白等,西画方面有李超士、方干民、倪贻德、吕霞光、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等。至于学生,则坚持严格要求,新生百里挑一,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择最优秀的录取。

 

弘扬国画的梦想

希望西湖边的艺专成为世界艺术中心

 

1946年和1947年的新生入学训练很多,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中,其中有两项内容特别有代表性,分别叫“感想写作”和“自述写作”。前者让新生谈入校后的感想,后者让新生谈自己的家庭和从艺经历。从这些年轻人当年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们个人的小故事,也能读到他们的时代大梦想。

 

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出现在不少学生的感想写作这个训练科目里。

 

1946年入学的新生中,有位叫朱恒有的写了这样的感想:“我常这样想着,研究西洋艺术,有一个中心巴黎美专,要发扬东洋或东方艺术,也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学校,能够担当起这个责任。那么西湖艺专就最适宜负起这个责任了。从前在英大时,曾经和潘先生说起过,现在潘先生负了校长的责任,就非常虔敬地祷颂着,盼望着潘校长向这一方向慢慢建设着,将来有一天,西湖艺专和巴黎艺专为世界艺术的两大中心,这是多么灿烂光明的未来呢。”

 

朱恒有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师范教师,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一直秉持着最初的理想,为发扬东方的艺术而努力。

 

中西合璧的梦想

取长舍短 表现中国民族文化

 

还有的则对当时学校内的争论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国立艺专办学以来,一直存在重西画还是重国画的纷争。早期的林风眠校长重视中西合一。此时的潘天寿校长则更注重坚守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图谋创新与发展。因为不同的观点,学校内部的教师之间都有不少争论。

 

新生杨成寅却在感想写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他认为的中国画革新的道路:“我觉得,学习艺术是不分中西的,也何必一定要学哪一种艺术,不过注重或偏重那一种罢了。学习绘画造型艺术,当然也不应该分开中画或西画,中国画的当然都是中国画,所不同的是方法及技术的问题。中国画有好处,西洋画也有好处,中国画注重写意,以具体的东西变成抽象,再用抽象变成具体……当然意境是高深的。西洋画注重写实,透视、色彩及构图皆有深刻的研究,未尝不是好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国画西画都学,取长舍短,用正确的方法技巧,表现中国的民族文化。这是我的理想也是中国画革新的道路。”

 

这位当时进校时就在思考美术理论的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出了《艺术概论》《美的问题》《美的分析》《美学概论》《艺术美学》等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也是不忘初心。

 

兼济天下的梦想

迫切希望艺术指导世界走向和平

 

打动我们的还有同年考入雕塑系的高美璞。

 

她年仅19岁,在自述写作中深感自身发展与国家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因感到自己的需要及国家艺术教育、国家文化前途的需要,我以极诚挚的一颗心希望国立艺专尽量发扬光大……希望国立艺专的同学们能严肃地生活,我们是充满生气的中国青年,我们在各方面表现出生气、活泼的象征,尽情发挥各人的天才,以期创造更新更美的艺术,为外国所称羡。我更迫切希望以艺术指导全世界走向和平之乡。”

 

一个女孩子,却颇有“达则兼济天下”之豪情。毕业后,她果然多次筹办教育美展,“文革”期间仍用余暇自习“芥子园画谱”等书,担任美术教师等教书育人,退休后仍在教授工艺美术课,一生投身美术教育。

 

这些对社会对国家、对艺术充满责任感的文字,今天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苦难中坚守梦想

有灯光透出,就得被抓进宪兵司令部拷打

 

通过自述写作,一个个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执着地寻找艺术梦想的学生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194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艺专雕塑系的吕国璋,在自述写作中这样写道:“中学毕业,升不起大学,读不起私立美术学校,只得以做事来换取生活(因为家里人多),经过多方面的曲折周转,才得以在晚上进苏州美专去画石膏,为了吃饭白天做事,为了学习晚上去画石膏。那时呀正是敌伪统治的时候……时常要停电,为了防止飞机侦察,晚上门窗都得遮掩,如果被发现有灯光透出,就得被抓进宪兵司令部拷打,因此我们的学习是危险的,是困苦的,而且也是孤独的。最初有两个同学画,最后仅存我一个。教师、同学什么都没有。但就在这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光里,我打下了一切绘画的根底——素描。”

 

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还继续画画,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美术的热爱,想来很难支撑。吕国璋入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国立艺专地下党支委。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显示,他各科成绩屡屡排班级第一,后来成为知名书法家、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先后九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访问、交流、发展、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解放全国的梦想

带领师生写美院“家谱”

 

而同年考入雕塑系的郑福朝(后改名郑朝)的求学经历也是非常波折。

 

本来他的家庭也算是小康之家,父慈子孝,可七七事变发生,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母亲本来体弱,又育子女五人,时局动荡,不能安枕……是年十月,竟与世长辞。”

 

那时刚刚小学毕业的郑福朝,考入离家十五里远的中学,“初离桑梓,年幼无知,结交若干游荡儿,终日嬉戏,不知用心。过两年,日军破竹而下浙东告急,连夜出走……日军烧杀无度,财物抢劫一空。山居半载,困苦不能喻也”。

 

日军窜去后,祖父才带着他重返故里,生活清苦。这时,他“数经磨砺,颇知用功”。

 

几经辗转,祖母去世,他又生病,但一直坚持学业,直到后来决定考艺术学校:“概一人之职业务必吻合兴趣,我之名利心亦浅,但求精神之高尚与快慰,不计今后之出路也。自古皆然:寒士固穷。”

 

郑福朝带着淡泊名利之心,一心只为兴趣求学。1949年,在解放军进入杭州后,他和同学一行五人去参军,还特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郑朝”。

 

因为他的原名郑福朝,是从“福禄来朝”中撷取两字得之。那时候,他觉得需要的是全中国的解放,为什么只追求个人的幸福呢?

 

郑朝后来成为史论家。国立艺专的不少校史,都是他带领师生一起谱写的。他也被中国美术学院现任院长许江称为“写家谱的人”。

 

革新社会的梦想

家境富裕的“小开”

 

终于找到能呼吸的地方

 

吴南极是一位家境相对富裕的学生。他的自述写作因真诚深深打动了我们。

 

他说:“我的家庭是不能再完满,虽然父亲是死了,但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许多的家产,并且留给我们在杭州一生心血的大喜公司。我的母亲虽然年纪很大,但是一个新时代的慈母,靠着她,我们兄弟人人都很友爱,家中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可是,他在这样完满的环境里,却曾经常常感到苦闷。

 

因为日本侵华,他们一家从上海迁到了杭州。他也因不愿受敌人奴化的教育而去一家百货店当学徒。

 

“到了杭州一面做生意,一面计划着到能呼吸的地方。”他辗转到了重庆。因为从杭州汇钱到重庆的不便,他为经济所迫,当了一名小公务员,后来又加入部队。虽然在部队里也有升迁,但是其中长官的贪污和腐败,让他非常看不惯。他虽然从小喜欢组织团体,但在部队里只能机械地做事,于是便脱离了部队生活。

 

他觉得憋闷,慢慢对艺术发生了兴趣,终于努力学习考进了艺专。

 

在自述写作里,他除了讲了以上经历,还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弱点。他觉得自己“意志不坚,容易发火,为人太傲,做事没有头绪”。但还好自己“能原谅别人,能同情别人,不在背后言别人的坏处”,希望自己能在学校里多得到一些优点,减少自己身上的“市侩气味”。

 

这个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小开”说,他的理想是将来做一个小学的教师。因为他觉得小学生是天真无邪的,没有一点虚伪。

 

这位吴南极同学,后来在学校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同期在国立艺专读书的郑朝回忆,那时,进步同学间秘密传递着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另一本是关于革命文艺思想的。这些禁书居然都是吴南极一手操办的。

 

这位在社会上看不到光明的“小开”,进入国立艺专后,接触到进步的同学和革命思想,好像突然看到了一片灿烂的阳光,自此思想剧变,精神振奋,时刻要为革命出一份力,甚至到了不怕流血牺牲的地步。

 

后来他被特务发现,无法在杭州住下去,攀山越岭,到达四明山浙东游击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被派为联络员回杭,接应青年学生参加游击队。因为当时有不少年轻人革命热情高涨,他带着枪化装成商人,机智勇敢地穿过封锁线,他的家成为了输送青年学生到游击队去的联络站。

 

这可真是一个传奇人物。想来他要当小学老师的愿望是无法实现了,可创造一个光明的新社会的大梦想,绝对让他更加激动。

 

改造民众的梦想

剧目公演一月不衰

 

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新生感想写作中,有一位叫刘勋的学生写下过这么一段:“潘校长所讲的艺术是人精神的食粮,人类需要一种物质食粮以外,尚需要精神食粮。物质食粮的生产者为老农夫,精神食粮的生产者是艺术家。老农夫的责任为供应社会人士的食粮,艺术家的责任为供应社会人士的精神食粮……”

 

要让艺术为民众服务,这的确是当时国立杭州艺专不少学生的理想,他们不仅把这个理想放在口头,也通过成立进步剧社到街头展演等方式来实现这一梦想。

 

艺专的剧社在当时非常有名。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可以看到不少剧社上演剧目的宣传和海报。其中《夜店》是师陀根据高尔基《夜店》改编的一个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状态和革命欲望的进步剧目。

 

这个剧目在艺专大礼堂正式公演,立即轰动杭城。大中学生、市民有的几十里路跑来观看,常常爆满,历一个月而不衰,使艺专剧社话剧演出达到一定的高度,也是杭州话剧史上的重要一页。

 

这个剧目采用了更加直面现实的自然主义表现方法。在馆藏档案中有学生写的排演花絮:“一次在开幕时,鼓声大作,舞台清晨之气氛大为增加,无一人不加以赞赏,随之在轮到他说话时,他还是睡在床上打鼾,已入真实之睡眠状态。如此过真之现场,前后不止三次,堪称自然主义第一流演员。”

 

学生采用自然主义表现形式,自然到表演睡觉真的睡着过去,有趣得很。

 

在馆藏档案中,有该剧导演张君川教授专门评论该剧的文章——自然主义戏剧和《夜店》。

 

他提出该剧在艺术形式上有革新,抛弃了公式化的形式主义,不需要奇巧的故事情节,不用不自然的韵文。剧中没有浪漫主义的英雄,而是从当时社会人生取材,注意当时社会的通常事件,取用人生自然的对话,人物描写也力求客观真实。

 

他认为,就是因为这样的革新,直面社会,才更能影响观众,引发思考。

 

争取胜利的梦想

高歌猛进冲向敌人

 

艺专另一个有名的进步社团叫水手合唱团。

 

这个合唱团成立于1947年秋,是艺专最大的校园社团,排的第一个节目是《黄河大合唱》。

 

“水手”这个团名,寓意着黄河里的船夫(水手)那种敢于冲破恶风险浪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和要有挽救国家危亡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于1948年元旦在本校大礼堂演出。演出成功,受到鼓舞,接着又排练同是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在1948年二十周年校庆纪念晚会上演出。

 

这两个大合唱成为“水手合唱团”的保留节目,曾在浙大广场、杭州青年会等处公开演出,轰动杭城。

 

平常合唱团主要教唱群众歌曲。在对敌斗争时,歌声成为激励斗志的力量。浙大学生于子三被反动当局杀害后,杭州各校学生去参加他的追悼会。突然一伙暴徒冲进会场,殴打学生,当时合唱团就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你这个坏东西》,勇敢地冲向敌人。

 

弘扬国画、艰苦求学、革新社会、改造民众……国立杭州艺专的年轻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大梦想,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尊敬,更值得我们反思——在我们现在的小时代里,真的不能有大梦想了吗?

国立艺专-新生感想

 

3-22

罗苑于1928年起成为国立艺术院校址

3-24

绘画课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