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利用案例之档案中解读运河文化
|
|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航道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始于北京,止于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部分河段至今仍然具有通航功能。

《运河南端说码头》编撰人员正在查档

《运河南端说码头》
2014年6月22日15时19分,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的一声击槌,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早就成为国家行动,根据国务院意见,国家文物局把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设定为工作目标。作为申遗相关区域,杭州市拱墅区也打算为运河申遗出一份力,进一步挖掘、探寻运河历史文化,组织力量集中调研、搜集运河资料。2012年6月,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聘请杭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安峰编撰《运河南端说码头》一书。书中涉及的“洋关”,即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杭州设立的开港通商“海关”,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当时由英国人管理,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运河货物进出的枢纽。当时的“洋关”就位于现在的拱墅区。
安峰一行三人来到浙江省档案馆,要查询有关“洋关”的工资单、账目、电令、函件以及第一任税务司人员等有关档案资料。在查档接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先后查询了浙江省档案网上的民国档案案卷目录和省馆民国档案文件卡片,调取了有关民国时期杭州海关的档案。由于这些档案大部分都是用英文撰写的,其中小部分还掺杂着日文,阅读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他们就请外语教师多次来馆查阅,在查档接待工作人员一次次频繁的调卷后,他们终于掌握了当时该海关的大致运作情况。
此外,安峰等人还查阅了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富义仓”的档案资料,以及1949年以后军管会接收拱宸桥福海里等机构的档案。这些珍贵的档案为编撰《运河南端说码头》一书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该书的出版进一步丰富了千年运河的历史文化,保留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记忆。
大运河成功申遗,档案功不可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