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嘉兴灶画为例浅谈非遗档案在文化礼堂中的价值与应用


发布日期: 2015 - 10 - 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档案学会


张小华/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


摘  要: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在全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打造“特色礼堂”,唤起群众“乡愁记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真实记录非遗的档案应该被充分利用。本文试从国遗项目嘉兴灶画档案的利用为例,试论非遗档案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实践作用及发展意义。

关键词:嘉兴灶画  文化礼堂  档案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的记忆”,是各地文化的传承积淀,各地文化礼堂能否充分挖掘、保护、利用非遗是打造 “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味”,显现各自“亮点”的关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历史记录,在增强民族自我认知,弘扬地域文化魅力以及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非遗档案在文化礼堂中运用的价值与意义

2013年1月,浙江省李强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将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了全年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嘉兴市秀洲区也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区建成一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等“三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在礼堂的打造建设中,首先需要因地制宜,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遗,力争一村一品,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1、非遗档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非遗档案的地方性特色主要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性决定的。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和文化独创性,而由这些地域独创文化活动带来的档案自然也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指向性,他们不只反映了某项文化活动的真实面貌,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特征。也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独特性的最有力证明,这正是特色礼堂打造最重要的材料来源和研究资料。

1.2、非遗档案具有丰富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断创造、发展、传承和积淀的成果,其类别涵盖了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人类文化最精华、最丰富的内容,非遗档案正是其物化的浓缩反映,其中承载文化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各地文化礼堂打造过程中,便可从丰富的非遗档案中寻找资源,做足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贤文化、礼仪文化等地域文化文章,整合民间资源,成为农民群众自我教育、健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教材。

1.3、非遗档案具有多样的载体

要能充分利用非遗档案,首先其档案的载体要丰富,而不能仅仅是纸质文档。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种动态的、活态的文化形态,对它进行记录和捕捉的手段相对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要更加复杂多样,因而其档案载体形式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视频、照片、录音等可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这也为文化礼堂建设中巧妙运用档案奠定了基础。

2、非遗项目嘉兴灶画档案的运用现状

嘉兴一带,鱼米之乡,曾经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灶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由于城市化、集镇化的建设,大量的农民迁居到集中居住的楼层或小区,原先做饭的灶头完全被现代煤气灶所取代,以此为载体的灶画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灶画发展传承岌岌可危。于是秀洲区灶画早在09年就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后因嘉兴地区打包申报,该项目已于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国遗后,灶画档案是否被束之高阁了呢?在嘉兴,答案是否定的。

因“灶头”寓意“好兆头”,灶头上的灶画更是形象逼真,寓意丰富,在嘉兴,灶画档案被充分利用。

一是利用档案,制作成展板。灶画项目在普查、申报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档案,利用其文字档案和照片档案,制作成非遗展板。秀洲非遗展区内,就有如此的展览。展览又可以分固定与活动的。固定上墙,便于作展馆展示,活动的则可以灵活运用,展出于各个地方。

二是利用档案,开设展示馆。这也是灶画项目的独特优势。灶画必须要依靠灶头才能真正显示。为此,在嘉兴月河,有专门的灶画陈列馆,在秀洲区王店镇,有专门的灶画基地,在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也有专门的展区,更甚者,在很多的农家乐以及新建别墅内也能见到各式灶头展示。一个个画好各式灶画的灶头在如今已不使用它的实用价值,而它的观赏价值则被最大限度地放大。

三是利用档案,开展非遗活动。在非遗档案中,还有一块非遗传承人的档案资料。正是依据这份档案,嘉兴每年都举行相关活动,如传承人授徒、传承人灶画比赛等活动,既能有序传承,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中,而不是成为档案后存进光盘,存进档案柜。如今年4月10日,嘉兴灶头画邀请赛就在秀洲区王店镇建林村聚宝湾举行。这也是秀洲区继2008年、2009年后第三次承办全市灶画比赛。来自全市五县市二区的20名灶画艺人一起切磋技艺,一天之内,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各式图案精彩绝伦。秀洲区有8名传承人参加比赛,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进一步扩大了灶头画的影响力。

3、非遗档案在文化礼堂运用的建议思考

灶画档案被充分利用,从实体的形到抽象的图,灶画档案在嘉兴的运用淋漓尽致。而在秀洲区王店镇建林村文化礼堂,则已经设有灶画展示室。可见非遗档案运用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大有可为。虽各个非遗项目内容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运用方式也无法和灶画档案的利用一模一样,但是只要文化礼堂管理者能充分抓住非遗项目的实质,重挖掘传承,肯定能做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礼堂。为此笔者认为,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充分运用非遗档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重筛选,做好五廊设计,图文展示非遗档案

文化礼堂在建设之初就有“两堂五廊”的设计要求。在五廊设计中,往往是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等的设计模式,模式虽有较多选择余地,但终究容易撞车。而真正不会撞车的就是各村独有的非遗文化。因此,在设计制作五廊时,首先可以对该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查阅整理。从非遗档案中筛选出该村最富特色的非遗资料。然后根据档案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整理,形成图文并茂的乡土艺术。这样的五廊做出来不仅赏心悦目,同时还因地制宜、独一无二。如秀洲区王店镇有些村落民间故事传说丰富,有些老人讲起老故事绘声绘色,在五廊制作上就可以展示老人讲故事的风采,而有些村落竹编技艺高超,就可以将其选取精华进行图文展示。

3.2、重氛围,做好礼堂布置,实物再现非遗档案

一个文化礼堂的布置展陈直接影响人们对文化礼堂的文化印象,喜欢还是不喜欢也直接影响群众参与文化礼堂的积极性。如前文介绍的灶头画布置,足以引起如今家里只有煤气灶电饭锅的新农民的兴趣,他们以前家家户户都用这样的灶头,新农村建设中虽兴高采烈地拆掉了,但一看到这个使用了半辈子甚至大半辈子的灶头就会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在礼堂中巧妙摆放若干个(根据礼堂大小)不仅能美化环境,更能吸引群众,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效果。当然,非遗档案是个宝库,里面绝不仅仅只有灶头便于实物摆设,很多非遗项目最后落脚点还是有其鲜明的实物载体的,如美术类项目麦杆画、彩蛋画、剪纸作品;手工技艺类竹编、刺绣、船模、石臼等有太多蕴含农家记忆的宝物,只要我们从非遗档案入手,从礼堂实际位置大小入手,就一定能营造文化礼堂独有的特色氛围。

3.3、重创新,做好礼堂活动,“活灵活现”非遗档案

鉴于非遗档案载体的多样性,相关活动也可以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如现在端午又临近,端午香囊制作开始盛行,笔者在新闻中看到,有市民将香囊制作成灶台的形象,取名“粽香四溢”,完美地将端午粽子和民间灶头、灶画相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而非遗很多档案都很有意思,如果只是将其锁在档案柜里就太可惜了。目前,嘉兴市非遗中心将众多非遗档案整理,请人为一些项目进行漫画创作。因此,笔者也大胆设想,在文化礼堂中,充分利用此类档案开展活动。首先从项目本身出发,可以大胆制作成漫画展示,制作成视频进行播放,这既是文化礼堂中“两堂”的实际要求,又能轻松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其次,从项目传承人出发。非遗档案有其鲜明的特色,它还有一块传承人的丰富内容,将这些档案资料整理出来,以人带动活动,举办各类非遗传承人展示活动、收徒活动,现场表演,带动当地群众感受本村独有的非遗文化,并在活动过程中不自觉形成新的凝聚力、传承力,于文化礼堂的长效运作以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都是相得益彰的效果。

非遗文化档案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宝库,热爱它,挖掘它,利用它,于文化礼堂建设,于当地文化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笔者也相信,在接下去文化礼堂建设尤其是使用过程中,非遗中心、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将充分利用非遗档案,不遗余力打造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72

[2]秀洲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规划(2013-2017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