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档案记忆工程” 开创农村文化新局面


发布日期: 2015 - 10 - 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档案学会


沈俊/平湖市档案局(馆)档案信息管理中心


摘  要:记忆工程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既是时代赋予当代档案事业的新任务,也是档案部门不断突破自我的一个新跨越。实施记忆工程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记忆工程;档案;历史;档案文化


档案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其中包含着数量巨大的信息资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档案是社会记忆的现代传达,是历史的真相,历史的记忆。历史档案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社会记忆的触发功能、传承功能、证实与补证功能以及形象展示功能。人的记忆不一定能够忠实反映历史的真实,可能因为想像的介入而被重新塑造,也可能因为遗忘的干扰而变得支离破碎。而档案则克服了人的记忆容易发生失误和丢失的不足,使储存在其中的信息真实而具体,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档案的形成和积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能不断地将新的社会信息记录下来,组成社会记忆的重要系统。当代人们利用档案创造新的文化成果,成为当今社会记忆的组成部分,又通过档案为以后社会记忆的建构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营养,从而将社会记忆延续下去。若没有档案,历史就是一片空白,无从追寻,无从探析,社会记忆就会中断和缺失。

1、乡村记忆工程的理论概述

档案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独一无二的特殊阵地,档案文化真实的记载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核心文化,不仅集结了当今时代的文化成果,又承接了以往的文化传统。档案文化是存史文化,也是记忆文化,仅仅停留在对档案资源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主动存史,给档案工作注入文化的理念。存史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推进“记忆工程”项目建设,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最富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开展“记忆工程”项目,就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实施“记忆工程”,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乡村记忆”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展“乡村记忆”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记忆基地对农村居民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用先进的档案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农村历史档案是一面镜子,研究档案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过去,可以找出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和基本规律。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可以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少走弯路,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科学发展服务。

2、乡村记忆工程的重要性

在我国各个乡村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记忆,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例如: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各类民俗活动等。传承这些历史文化,不仅可以向世人展示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生活及劳动智慧,还可以寓教于乐地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撞击,传统的文化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农村文化成为被改良的对象,城市文化对传统的农村文化的吞噬日趋严重,很多历史旧街区、村镇古建筑等都遭到破坏;民间文化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即将销声匿迹。传统农村文化正在人们的忽视中慢慢走向消失,也由于缺乏体制上的支持和经费上的保障,基层群众档案意识的淡薄,大量宝贵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也逐渐消逝在人们的眼前。因此,保留现存的乡村记忆,已经是摆在我们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有力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档案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部门,可以发挥自身职能的作用,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联合镇街道,收集不同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档案材料,在每个村建立不同主题的乡村记忆馆。利用乡村记忆馆,近距离的向村民,尤其是新农村青少年进行生动、有效的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

3、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经济强村、人文名村、旅游新村”建设,实现“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2年开始,平湖市档案局贯彻落实省档案局关于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决定在各村开展乡村记忆馆建设,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新埭镇的鱼圻塘村和曹桥街道的百寿村率性开始了乡村记忆建设工作。

新埭镇鱼圻塘村“乡风文明馆”选址在刘公祠西侧一间约200平方米的厢房。据介绍,刘公祠又称“平湖大蜡烛庙”,是为纪念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刘锜将军而建的,每年重阳节和春节期间,当地有用大蜡烛祭奠刘将军,并公演社戏3天的习俗。为了使“乡风文明馆”充分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市档案局馆和村委会坚持“源于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鱼圻塘重阳节迎大蜡烛习俗文化活动为基础,积极挖掘“大将军、大蜡烛、大戏台、大锣鼓”4个特色和农耕文化、民俗传统文化等多种元素,以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将“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打造成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地、乡风文明的弘扬地、新型农民的培育地。在展馆布置方面,整体布局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分为室内、室外以及专题3个部分建设。室内展馆分为前言区、村史区、特色民俗文化区、实物展示区、乡贤名人区、文明乡风区,浓缩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的亮点。室外部分在原有刘公祠、鱼乡戏苑、基尼斯大蜡烛等民俗风情点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500平方米文化长廊,以展示传统习俗、孝敬教育、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同时,村里还将再建刘锜生平事迹展览馆,进一步挖掘刘锜将军抗金故事。

曹桥街道百寿村的乡村记忆展示馆设有图片和实物展示二部分,详细记载了百寿村六十年发展历程。图片展示分十一项:有前言、乡村概况、领导关怀、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农村新貌、文明乡风、文娱休闲、自治建设、莘莘学子、村荣誉榜等。实物展示有:织布机、风车、纺线车等大型工具用具,也有茶壶、徽章等小型生产生活工具用品体现了这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水乡村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道德文明价值。记忆馆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展示本村特色文明乡风、优秀村落文化、道德先进人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元素。记忆馆展示百寿村近6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体现先辈和后人的聪明智慧,以及邻里和睦、崇文尚德的精神。

乡村记忆馆的建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家门口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场所,又使村民们从中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成为子孙后代的活教材。乡村记忆馆的建设将使大家提高对村落文化的抢救、保护意识,同时进一步使道德阵地得到完善和培育。

总之,档案工作,不仅是为当前服务,更是为后代造福,它具有长远的价值和利益。记忆工程是一项历史工程、民生工程、品牌工程,它将全面打造档案文化品牌,推动档案文化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程程.从档案记忆观视角看档案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2010(5):3.

[2]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0(1):16-20.

[3]王婷.存史留后人 浙江档案精心打造“记忆工程”.http://www.zjqb.com/gtb/index.jsp?url=http%3A%2F%2Fwww.zjqb.gov.cn%2Fart%2F2012%2F2%2F13%2Fart_93_51225.html

[4]丁华东.论档案的社会记忆建构功能-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 http://wenku.baidu.com/view/b87c4d74f46527d3240ce097.html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