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技艺在美术院校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 2015 - 10 - 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档案学会


马丽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


摘  要:木版水印技艺起源于中国,是我国特有的创造性复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项绝技,对世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木版水印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高校中仅有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设有传统木版水印工作室并开设相关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国美术学院对这一传统技艺进行了继承、整理、研究、传授等工作,在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业绩。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魏立中,在中国美术还设立了“魏氏木版水印奖学金”,以唤起更多学子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重视,让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院校  木版水印  传承  发展


水印版画是具有审美特性的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木版水印技艺是我国特有的创造性复制工艺,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木版水印技艺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民族色彩的一项绝技。

中国木刻版画的高峰时期是明清两朝,明末胡正言发明凸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清初以“南桃北杨”为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以线刻、笔绘,后来改为刻版套色,其画面效果更加强烈,更富有装饰性。北方的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采取刻版、套色和彩绘的方法,既有版画的刀味、版味,又有彩绘的笔触感,其题材广泛,有的取自民间的生活与日常景象,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传统木版水印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最高程度地复制原作。

中国的水印版画通过文化传播,流传到海外,对于世界美术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版画创作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日本版画研究家小野忠重在《中国的版画》一文中提到:“中国对于日本的版画是良师,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画家,以至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參考”。日本版画艺术家吸取中国水印套色方法,为日本“浮世绘”的形成奠定了内容与形式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运动。通过继承民族传统和吸收国外版画技法,创作版画艺术很快在中国普及和发展起来。版画家李桦(1907.3—1994.5、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水印木刻《春雨》,乃是现代意义的水印木刻早期代表作品之一。

50年代初期,新兴起来的创作水印版画继承发扬古老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画坛涌现出不少水印版画优秀作品。例如黄永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6年创作的《阿诗玛》,这套组画就是采用我国传统水印套色木刻手法完成的。另一位艺术家吴凡(原名吴正伦),1944年考入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曾得李可染、潘天寿等大家亲授。吴凡1959创作的水印套色木刻《蒲公英》,在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继又在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现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

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强调文化多元化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各地积极开展申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2006年,朵云轩传承的木版水印技艺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木版水印作品《幽兰丛竹图》获金奖,是上海参展非遗项目获得的唯一金奖,它展示了木版水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显现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2011年3月“十竹斋”木板水印技艺成功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杭州成为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的木版水印基地,这在实际上为杭州打造自身的文化名片增添了色彩。

传统木版水印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中国高校中仅有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设有传统木版水印工作室和相关课程。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为例,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的绘画系改为彩墨、油画、版画三科,1955年改为三个系。时任版画系主任张漾兮派人去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学习传统木版水印技术,这两家老字号始终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木版水印技艺,因此在书画界被称为“南朵北荣”。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版画系又成立了国内最早的木版水印工作室,为了培养接班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水印技术,专门开设水印木刻课程,由夏子颐、张玉忠等授课,就此积极开展水印木版画教学和研究。当时这在全国的美术院校中亦属首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浙江美术学院对这一传统技艺进行了继承、整理、研究、传授等工作,在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业绩。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生吴光华,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他的水印版画作品《舞狮图》入选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春》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铜质奖章。毕业留校任教的陆放、张玉忠、陈聿强等在水印版画的教学实践、创作和科研上屡获佳绩,成为国内新一代水印版画艺术家,为水印版画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做出了贡献。

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木版水印工作室,后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主要以传统水印木版技术复制生产中国画作品。张耕源、徐银森、陈品超等认真钻研,力求能保持原作神韵,翻刻了流传有绪的《十竹斋印谱》和一批书画名作,写意水墨画复制技术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成为国内木版水印三大基地之一,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文革”开始后,水印工厂更名为“西湖艺苑”。80年代 “西湖艺苑”被撤销,改名为“紫竹斋”木版水印工作室,被纳入了版画系管理,从较为单纯的继承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场所,转化为一个融教学、创作、科研于一体的部门,“综合版画”与“木版水印”课程被纳入“版种选修”课,吸引了不少莘莘学子。这项工作还得到了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团队、国家艺术造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机构的支持,获得了更为优越的教学与科研条件。 2008年,由时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远帆主持的“水印版画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方利民主持的“水印版画”获“浙江省级精品课程”的立项。课题《传统木版水印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存续方式和创新研究》获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在存档的毕业生论文中也能看到多篇以“木版水印”为题材撰写的学位论文。传统的木版水印技艺也吸引了来自法国、挪威、波黑、日本、韩国、印度等地的30多位留学生前来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这一技艺的教学成为学院对外宣传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成为传播中国民族艺术的一种途径。

“十竹斋”2010年正式被浙江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木版水印技艺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十竹斋”木版水印作品是杭州印刷艺术和版画艺术的典范之一。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魏立中1990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培训班学习绘画艺术(档案第1990-1-77,1991-1-60,61,65卷),并正式拜木版水印名家陈品超为师,在校期间得到多位名家指点。他于2011年在中国美术设立了“魏氏木版水印奖学金”,专门对以木版水印方式创作作品并取得成果的版画系学生进行奖励,以唤起更多学子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重视和关注,旨在让这一优秀艺术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第一版,ISBN:7-5310-1800-4.

[2]张奠宇.西方版画史[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ISBN:7-81019-757-6.

[3]小野忠重.中国的版画(世界名画全集17)[C].平凡社,1960-10.

[4]中国术美学院综合档案室典藏1954-2011年档案多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