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中华民族的发展得益于中有着保管文献、收藏档案、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档案服务利用是体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和发展,档案部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更多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服务。高职校档案馆记录大量有知识价值的史实、数据、科技成果和理论学说,汇集了大量的科研实践成果,如能面向社会服务,既符合国家对档案服务“五位一体”的发展需求,对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档案服务 高职校档案馆 面向社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充分地肯定了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发展得益于中有着保管文献、收藏档案、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档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明之母”。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发展既符合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又符合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档案服务利用是体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形式,档案部门和工作人员应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1、高职校档案服务面向社会发展成为必然趁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档案发挥作用领域的改变,档案的作用将从偏重于服务行政管理逐渐向作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馆是知识信息的集聚地,不但记录反映学校各种活动情况的发展变化轨迹,而且记录大量有知识价值的史实、数据、科技成果和理论学说,汇集了大量的学术前沿信息和优秀的科研成果,高职院校更是适应社会需求,对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实践,高职校档案馆汇聚了这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精华和智慧,这些精华通过高职校档案馆的档案服务,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发展高职校档案馆的档案服务对档案服务的“五位一体”发展”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职校档案服务面向社会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必然趁势。
2、高职校档案服务面向社会已有法令支持
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6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档案馆,并将档案馆定为事业单位档案馆。并规定高校档案馆应按规定向全校和社会开放档案。至此,高校档案服务面向社会有了制度依据。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又规定,不具备成立档案馆条件的高校设立综合档案室,高校档案室所保存的档案,主要供本校利用。由于认识和条件的不同,高校基本上成立了档案馆,但许多高职院校多成立综合档案室。但就是这一字之差,高职院校档案的服务是否应像高校独立的档案馆那样面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就成了高职院校档案服务的疑问。其实不管从馆藏数量还是档案工作,档案馆与档案室的服务性质是一样的,都符合向社会开放的条件。
2008年教育部27号令(《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 “27 号令”)规定:高校档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档案。与“6 号令”不同的是,“27 号令”将公布档案的责任同时赋予档案馆与综合档案室,范围明显扩大,高校档案服务定位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伴随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逐步成为独立的校内档案馆。 合理公布和开放档案也成为高职校档案工作人员的新的工作战略。
3、高职校档案服务面向社会是社会的迫切要求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智力与管理因素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持续提升,反映高职校办学过程的管理档案以及高等教育所形成的科技与智力成果的社会价值不断提升,社会对高职校档案的需求程度将不断提升。对高职校而言,尽可能充分地开放本校档案,提供本校档案的利用效益,有助于扩大本校的社会影响, 为本校发展赢得越来越优质的社会资源与社会环境,为高职校实现办学的社会化与国际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因此,高职校的档案服务均应从服务于本校发展目标的实现的角度出发,同时立足于校内与社会两方面档案需求,在有效满足高职校自身档案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实施档案开放服务。
4、高职校档案馆面向社会服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壮大起来的,在管理模式上有一定的计划性经济的封闭性。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也与之相适应的封闭,而高职院校因为起步晚,档案管理模式基本参照于高校档案管理的模式,即以自我服务为根本,馆内的馆藏一般供学校自行使用。以我校为例,在合并升格前,各中专学校的档案的名称被界定为档案室或综合档案室,属于校内部单位,原则上不对社会提供档案服务。档案馆成立之后,经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意识的更新和工作的努力,校内档案已有针对性的面向社会服务,并在近年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从2011年开始的 “非转农”政策出台后,高职校档案馆迎来了大量的因遗失毕业证书来补办相关证明的曾经的在校生。“非转农”的程序大同小异,其中与高职校档案馆有着本质联系的就是“必须提供本人的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学籍档案对本人的开放,为众多办理“非转农”的校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的经济收益,得到了利用者的好评,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高职校档案馆服务面向社会发展构想
5.1、对馆内可面向社会服务的档案进行整合
高职校档案馆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以人为本”根据利用情况对社会需求开放档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保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精确、恰当、科学。充分发挥本校馆藏所特有的优势,做好现有馆藏各种载体标准,有选择地将原始馆藏中有特色、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数字化,使档案资源整合成果一定具有实际的效用,使决策更准确,符合社会对高职校档案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高职校档案馆档案面向社会服务工作。
5.2、开放档案时应注意维权和保密
高职校档案馆在面向社会服务的同时应注意维护学校的利益,注意不侵犯个人的隐私。开放档案必定要涉及到保密,如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与地分享,但同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学校的利益,保护研发人员的专利不受侵犯;如学籍档案开放服务时只对当事人提供本人相关资料,注意不泄露班级内其它人的资料情况。这些都需要高职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做更多更细的工作。
5.3、可通过多种形式服务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档案的利用已多种多样。全国各地的高校包括高职校档案馆绝大多数已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服务的形式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改变。除了传统的手抄、复印形式以外,还可通过打印、传真,甚至是远程的形式利用档案信息。这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理念和业务能力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高职校档案馆服务面向社会是一种趋势,档案工作人员也应顺应档案的发展,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做好档案面向社会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08-8.
[2]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6号.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1989-10.
[3]陈永生.档案利用现象的归纳与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4(6):28-31.